论商业欺诈的内涵\危害及其生成

时间:2022-03-09 02:44:46

论商业欺诈的内涵\危害及其生成

[摘要]现代商业欺诈主要体现为广告欺诈、质量欺诈、价格欺诈、服务欺诈和合同欺诈,商业欺诈的生成原因主要体现在信用监督与信息机制不完善、有效的产权制度不明晰、反欺诈手段不强劲和交易信息不对称。

[关键词]商业欺诈 内涵 危害 生成

一、商业欺诈的内涵与表现

商业欺诈就是在商业活动中,商业经营者采用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隐瞒真实信息的方式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或提供名不副实并可能对消费者造成身心损害和利益损失的服务行为。商业欺诈的行为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大量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广告欺诈。是指商业经营者通过广告故意制造商品或服务的假相,或者隐瞒事实真相,诱骗消费者做出错误消费决策的行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广告越来越多地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广告欺诈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比如,有些医疗广告借所谓专家坐诊,或以患者、消费者的名义及社会公众人物现场示范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有些宣传药品质量、用途、疗效百分之百,药到病除;也有的宣传保健食品具有治疗作用,标注纯天然无害等误导诱骗消费者。

2.质量欺诈。商品质量欺诈是指经营者所经营的商品存在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甲代乙、以旧充新的行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的经营者为降低成本,牟取非法利益,有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标准(就掺假导致的欺诈行为将在本章第七节作专题论述)。如美容院宣称自己的产品质量好、见效快,可以迅速除斑、美白等,实际上所购进和使用的是劣质 “三无”产品,其铅、汞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如果消费者长期使用将造成皮肤过敏,不仅达不到美容的效果,甚至有可能造成毁容的严重后果。

[案例1] 1987年6月24日,美国政府向克莱斯勒公司及其两位高层管理者发出了一封长达14页的控告信。信上指责克莱斯勒在把车卖给经销商之前,一些客车和轿车都先被断接了里程表,让高层领导用上一段时间,最长达6个星期,然后再把里程表重新连接,作为新车卖给经销商。政府还指出,在过去的38年中,这种情况始终存在。有的车甚至在出售之前就已行驶了400英里。更有甚者,车子出了事故,修好后又作为新车卖给消费者。

政府认为,在1985年7月到1986年l2月这段时间里,起码有6万辆车发生了类似情况。克莱斯勒的副总裁巴伦・贝茨(Baron Bates)拒绝接受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因私人目的滥用新车的指控。他为公司辩护说,在一些车内断接里程表试车是克莱斯勒质量保证计划内容的一部分。他还解释说,如果新车被开回家,一定是出于排除潜在故障的需要。这些车平均被开过40英里左右,少数车被开过65英里以上。克莱斯勒对外宣布,在过去十年内,因这些原因出事故的车不足40辆,在交给经销商以前,已经完全修好了。

1986年10月,政府开始对这件事进行深入的调查。于是克莱斯勒停止了断接里程表,且将试车限制在65英里之内。不但如此,他们还在检查过的车辆上作出标记,告诉购买者此车经过测试。

1987年7月1日。克莱斯勒的总裁里・亚柯卡(Lee lacocca)为克莱斯勒这种做法的合法性进行辩护。他指出:“我们违背的不是法律而是人们心目中的普遍观念”。他还继续表示,是政府使消费者对克莱斯勒失去信心,“以前,我们请求消费者信任我们,他们做到了。现在,有人挑拨他们去怀疑这种信任。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对于里程表,亚柯卡说:“我们把事情弄糟了。发生了这件事,我真是抱歉,但你放心,不会再发生,这是承诺。”

亚柯卡宣布,克莱斯勒将把现行“质量计划”中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的5年或5万公里保修延长至7年或7万公里。而且,保修的范围还将扩大到包括空调和刹车等系统。在这一计划中,所有的车主都可以免费享受车辆检测。在“质量计划”的检验过程中,如果车子发生故障或在销售前进行过修理,公司将不加收任何费用,换一辆崭新的车给消费者。接着,克莱斯勒公司在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做了广告,为断接里程表的事公开向消费者道歉并宣布补偿计划的主要内容。亚柯卡还认真地表示,这项计划并不是出于对法律的判决。他说:“这是产品的更新,这是我们诚实的再生。”[1]

3.价格欺诈。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将所经销的商品所标示的价格与实际消费价格不符,并以此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购买的行为。商家常利用价格的明降暗升、欺骗性打折、返券等手段诱骗消费者购买商品。比如,某商场在西装销售价格上标注原价5000元,现价3000元。而事实上是原本的销售价格就是2000元,而5000元只不过是人为的虚假标注而已;有的商家在销售旺季采用 “买一送一”、五折起等打折、返券方式吸引消费者,但一旦消费者购买,商家又会对返券的使用提出严格限制,使消费者落入被迫循环消费的陷阱。

[案例2] 某百货公司对已有销售的商品进行特价促销。在特价标价签上标明原价和特价。该公司将商品进货价加上毛利率作为商品的原价。如TCL洗衣机(XQB52-33)标示原价为1998元,特价为1698元。该公司不能提供特价的依据,经执法人员进一步调查,该型号的洗衣机实际销售价格为1188元。价格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并罚款2万元。[2]

4.服务欺诈。服务欺诈是指经营者故意不履行服务承诺,或者设置附加条件,减少服务项目和内容,降低服务质量,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过错或事故,以种种借词来推卸责任,这主要表现在中介服务、娱乐休闲、旅游度假、医疗美容、餐饮商场、摄影通信等行业中,尤其是近年来出现在劳务、留学中介服务中的商业欺诈行为给消费者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由于许多劳务人员对我国外派劳务领域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对非法劳务输出渠道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加之许多中介机构利用劳务人员欲到国外打洋工、挣大钱的心理,施展各种并不高明的骗术,导致大量淘金者上当受骗,不仅使他们及其家人在精神和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恶劣的国际影响。

5.合同欺诈。所谓合同欺诈,是指经营者以订立合同为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消费者财物的行为。合同欺诈行为的种类很多,诸如虚假信息以诱骗对方签订合同;预付定金或货款但实际上不供货或供假货;在合同条款内设置陷阱或故意设置对方无法履行的内容,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等等。

二、商业欺诈的性质与危害

商业欺诈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利用虚假信息欺骗有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使诚实的经营者丧失了信誉和应有的客户,妨碍了公平竞争、蚕食了社会诚信,并最终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会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破坏市场竞争秩序,阻碍国际经贸交流合作,妨碍经济健康发展。第二、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并最终损害自身的利益。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是一个重复博弈。谁要是欺骗消费者,谁最终就会被消费者淘汰出局,这是一个基本的准则。马克斯・韦伯指出“假如一个制造商长期违反这些准则,就必然要从经济舞台上被赶下去,正如一个工人不能或不愿适应这些准则就必然被抛向街头或成为失业者一样”[3]。第三、造成社会诚信危机。诚信应该是一个社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市场正常运转的安全阀。第四、商业欺诈会造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债足以将企业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五、商业欺诈还会促使商业经营者经营素质的低劣,造成商业背德经营的恶性循环。

三、商业欺诈的诱因与生成

任何一种商业不道德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原因。从宏观社会因素上看,商业欺诈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社会条件相联系,同该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有关;微观上商业欺诈同商业经营者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商业的管理、经营体制以及商业组织的自律机制相联系。商业欺诈除了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之外,具体来说还有以下方面:

其一,信用监督与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实现类似一场博弈,谁胜谁负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是最基本的取胜要诀在于知己知彼。商业活动中的牟利与反牟利行为也就像博弈一样:如果商家追求短期利益目标(一次博弈),那么商业欺诈行为发生的几率很高。因为此时没有法律制度监管机制,信用机制起不到作用。但是当商家在追求长远利益时(重复博弈),信用机制将自动发挥其功效,即使没有外在的监督,商业欺诈行为发生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因为信息的共享可以激励商家在有限的博弈中按照无限连续博弈的规则进行决策,也就是说交易对象之间如果实现了信息共享机制,这就等价于一个商家在和同一个人交易。由于我国当前缺乏个人信用记录,也缺乏其传递机制,导致了整个社会信息传递的阻塞,增强了欺骗的动机。

其二,有效的产权制度不明晰。商业诚信本身具有内生性,它内生于市场经济中人们为减少交易费用而重复博弈后的自利行为,其基础是有效的产权制度。有效的产权制度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稳定预期和博弈规则。无恒产者无恒心,无恒心者无信用,毁坏了信誉的产权基础,必然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完善的产权制度是维系和支撑诚信最基本的制度基础。当前,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组、改制,从表面看实行了公司法人制度,但有的改制后的企业仍然是产权主体的悬空,往往出现人权利和义务不相称的问题,这一制度安排助长了寻租现象的出现。因此产权不明晰的国有企业往往不会重视企业的生命,也没有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动机。有的私营、民营企业也不讲商业诚信,这是因为他们感到他们的产权没有得到可靠的保障。由于国家对私有财产保护不力,使得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没有稳定的预期,自然只会尽力追求短期的暴利,而不可能为建立信誉进行长期投资。

其三,反欺诈手段不强劲。外界惩罚机制不会改变博弈本身的原则,却可以通过改变当事人的效用预期,即通过对商业欺诈行为的惩戒增大商业欺诈的成本,从而改变最终的均衡结果。有了法律的惩罚机制后,人们会更倾向于守信。正如波斯纳在对犯罪行为进行经济分析时所言:“由于犯罪对他的预期收益超过其预期成本,所以某人才实施犯罪”[4]。 当前,我国存在有关遏制商业欺诈行为的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惩罚的强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遏止住那些精于算计的不法商家的贪利欲望,因为他们坚信从违法当中所得到的利益要比受到惩罚所招致的损失要划算。

其四,交易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各方拥有的有关商品生产、销售的资料信息差别较大。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交易的公平、公正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座“山”就是信息不对称。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的特殊信息系统,经营一种产品需要专业信息和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人员的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信息实际上可以被看作对经营者与消费者信息成本的投入差异,消费者往往没有对商品的诸如生产信息等信息进行成本投入,这必然与经营者之间产生信息成本投入差异,经营者利用信息投入差异获取利润正是为了补偿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在商业活动中,信息主要反映在商品质量及其所对应的价格上,质量价格信息是商品信息的中心,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货币与商品质量的等价交换。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围绕价格进行资源博弈的过程,对任何一种资源的优先占有都可以在博弈中获得相关的利益。交易信息就决定了这样一种现象: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获取太多的剩余。因此在商品交易中,商品价格定多高成本、收益的比例为多少消费者是很难分辨的,于是欺诈就有了客观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鸿宾.全球商业伦理六大案例[J].市场观察,2000(3):8

[2] 引自淮海路诚信网,价格欺诈案例十三:标示的特价、极品价无依据,2007-1-24

[3] 李慧群.华为的管理模式[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99

[4]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Z].中国大百科全书.1997:290-301

上一篇:在环境犯罪中增设过失危险犯的可行性 下一篇:我国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