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唱好通俗歌曲

时间:2022-03-08 03:36:59

怎样唱好通俗歌曲

要想唱好通俗歌曲,歌者首先要做到声情并茂。因为就算是一个发声技能高超的人,他的声音也会有瑕疵。在声乐表现中,人声始终要精益求精,而如果缺少感情的支撑,那充其量是一部有瑕疵的发声机器。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通俗歌曲的训练技巧。

通俗歌曲演唱技巧训练

气息训练

将身体与精神放松,气息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满,且不要刻意注意姿势及口、鼻吸气的动作,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常态时,外界气压大于身体内压力,在完成正确的吸气动作后,肺部即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这样在演唱时吸气迅速,在话筒前无任何杂音。

训练要点:

两肩呈最自然状态;

胸腔打开;

两肋及后腰呈自然状态;

小腹及臀部注意协调性;

注意膈膜收放的节奏;

发音时要平稳轻柔。

上述状态准备好后,以四拍为一小节,心里数拍,在数到四拍的同时,将空气瞬间吸入,但不能过满。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发“ s ”音,在发音的过程中,身体要灵活自如、意识积极,肌肉不僵硬、富有弹性,神经不紧张、不松懈。发音时,呼吸的相关肌体组织上下挤压肺部,当挤压到极限时,继续全方位向内挤压肺部。向上的气流要细而稳、集中而有力。练习曲中每个乐句的气息和声音都不能间断,时间保持越长越好,肺部的空气始终要保持在肺的下二分之一处。其实,通俗些讲就是拉长音对气息的作用,在气息训练方面,这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声带训练

发“ s ”音的状态不变,舌尖稍向后移,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z”。发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已练过的气息方法。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

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使声音充分靠前,这种靠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

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或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上述这个小小聚音点的亮或暗的控制体现的,这种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演唱者在扩大音量时,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在减弱音量时,哪怕唱气声时,仍不会失去质感。电声再高亢明亮,也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色来。

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和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让声带歌唱”。帕瓦罗也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

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那么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进而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要么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奶声奶气作橐恢直硌萏厣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

“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包含三个内容:第一种是指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应以声带为起点,而且要始终以声带为起点;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须放下来,这是在歌唱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之,腭弓一绷紧,舌根会立即下压,就会造成声道堵塞;第三种是指声音靠在气上,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和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和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呢?声带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这也是欧美唱法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

通俗唱法的训练步骤

躯干站直,胸部放松挺起,腿不能弯曲,面部肌肉放松,不要有意识地去大口吸气,直接用小腹的动作来数数,不要在心中数,而是要念出来。每数完一个数后小腹立即恢复原状,如此反复数到10或20,让小腹灵活而有弹性,反复收腹和还原,使下腹形成自动换气。因为在小腹还原时,气息已自动吸入,把吸气练成下意识动作的好处在于气口的灵活性,而另一个好处则是无吸气声。数数的节奏可由慢而快,当然,初始阶段你会感觉下腹肌肉很酸,这是正常现象。

当快速练气适应之后,可用连续数1到3或1到5,再逐步从1到10或1到30,最多可数到50位数,下腹肌始终处于收缩状态,这是锻炼保持的基础。第二步可用音阶来练气,先用三度下行,再用五度下行5\4\3\2\1 ;甚至八度下行,以下腹肌支撑能力而定。下行适应了,可改练上下行三度以或五度甚至九度音阶 ,一切量力而行,关键是锻炼收紧小腹的支持余地。练下行音阶时,小腹只需收一下即可,练上下行音阶时就要求在上行时加强下腹肌向上顶的力量,而下行时只需保持即可。练八度上行当然需要更大的下腹向上顶的力量,总的感觉就好像把自己的重心不断向上提。切记这个练习不是为收腹而收腹,而是为了让胸廓张开,辅助动作是收紧臀部,这种基本功和练舞蹈的基本功完全一致。

当换气的习惯建立之后,必须把训练重点放到张开两肋上,也就是在收腹发音的同时,有意识地撑开两肋,就如同拉开手风琴的风箱那样,这是呼吸训练中最难练的一个环节,两肋的骨框架比腹肌更有支撑力,光靠小腹支撑能力有限。完成气息控制的最后一步是鼓上腹,在做这个动作时,必须带动腰围四周扩张,此时的横膈膜才真正起到了水闸的作用。

以上三个阶段的气息训练,可以理解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分为三种独立的呼吸方法。因为通俗唱法有层次性,对于一些音域宽、力度对比度大的歌曲,要求强有力的气息控制,但对音域窄、不要求强烈气势的歌曲,用呼吸的第一阶段就足够了。

由于保持气息这句声乐术语经常给人造成错觉,让人误解为迸气、造成气息僵化,反而破坏了歌唱时的流畅度。

气势的保持建立在一种意念上,而不是保持在某个不变的躯干姿势上,这个意念可以理解为不断加气或提气,不论上下腹肌在歌唱中如何不停地运动,摸上去均是有弹性的,而不是僵硬的。

呼吸不是一种气功训练,歌唱时所要求的气感和气功的气感性质完全不同。气感不仅是歌唱者的自我意识,也是听众能感觉到的具体效果,声乐术语“声音靠在气上”是指一种具体的效果,歌唱者在自我意识上觉得胸腔中有回声的感觉。而对听者来说,听到的声音则明显带有混响效果。

发声训练的入门起点一般是从声带开始,通俗唱法的基音本色是完全暴露的。虽说传统唱法建立在说话的基点上,但每个人说话习惯都不一样,有的人说话粗重,有的人说话轻浮,有的甚至不用真声。那么,通俗唱法要求的说话状态是何种含义呢?应该是指平时说话时的最低音高位置这和传统唱法要求的喉头放下来不是一个意思,后者的喉音比通俗唱法的喉位要低得多。不少学声乐的人都知道气泡音,但他们发气泡音的目的是为了放松声带,而事实上,气泡音是声带积极起来的最佳起点。作为通俗唱法的入门方法,气泡音无疑是较理想的选择,因为它就是最低音高。

上一篇:李安:心有卧虎,细嗅蔷薇 下一篇:颈项相依,生死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