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现状分析

时间:2022-03-07 03:41:28

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基础研究是R&D活动的源头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收集了大量数据,从研发投入、科技和专利情况等几个方面对高校在我国基础研究工作中的现状和重要地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础研究 自主创新 高校 R&D投入

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提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活动。作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源头和基础,基础研究活动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是国家长期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证。而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高校基础研究的现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1 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状况

1.1 高校成为R&D活动的主要执行主体之一,但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

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R&D经费投入的规模、强度及其结构特征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重要指标。自2000年以来,我国R&D活动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美国和日本的R&D经费与GDP的比值为2.62%和3.39%,但我国仅为1.49%。当年我国R&D经费总额分别为美国、日本的14.2%和32.9%,而基础研究经费总额分别仅为美国基础研究投入总量的3.6%、日本的12.2%。相比之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的不足显而易见,长期以来基础研究在整个研发经费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上下。

伴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导致最近几年高等学校R&D经费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增速超过20%,已经成为主要的R&D活动执行部门。截至2007年,我国高校R&D活动经费已达314.7亿元,而当年高校的R&D经费占全国总量的8.5%,而基础研究经费则接近全国总量的50%。根据OECD的《主要科学与技术指标》数据,OECD国家1991~1995年高等学校R&D经费年均增长率为3.3%,1995~2000年升至4.2%,2000~2002年达5.5%。与之相比,我国是近十余年来世界上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0~2002年达到惊人的29.8%。

1.2 高校R&D资金来源以政府资助和企业投资为主

我国的R&D经费最主要的来源是政府财政科技拨款。2007年高等学校R&D资金依然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其中,政府资金177.7亿元,企业资金110.3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7.3%,9.0%,国外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26.7亿元,增长10.9%。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学校的R&D活动绝大部分依赖于政府的资助。而现在,高等学校R&D经费的来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形成新的格局政府对R&D的资助保持在50%~60%,企业的投资超过三分之一。目前我国政府主要通过“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途径对基础研究给予资助。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约在80%左右,科研单位和其他占到20%,这一比例从2001年以来变化不大。

2 科研人员投入分析

高等学校在担负着高等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在科技活动中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科技人力投入大约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的1/7。2000年以后各个执行部门的R&D人员投入均有不小的增加,而高校R&D人员在增加的同时,其所占的比例却是不断下降的。资料表明,2003年全国基础研究活动人员中有64.9%在高校,28.7%在研发机构,企业占6.5%。根据表1(见下页),2007年基础研究人员的比例为8.0%,应用研究为16.5%,试验发展为75 5%,与2000年的8.6%,23.9%,67.5%相比,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员比例在下降,而从事试验发展的人员比例增速较快。

3 科技产出分析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此我们选用世界公认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三大国际检索工具(简称三系统)作为考察我国在国际上的统计数据源来分析我国的基础研究现状。其别是SCI以收录基础科学论文为主,更能充分反映基础研究的学术价值。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的论文占世界比重是我们重点考察的指标。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占世界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我国被三系统收录的论文占到世界的8.37%,而最能反映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的SCI收录论文占世界比重明显偏低为5 87%。从占世界SCI论文数量的比例上看,美国平均水平稳定在30%左右。2007年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排在第5位,但与美国相比,仅相当于他们的23%。国际上一般这样判断一篇科学论文内在价值论文被引用次数越多,说明论文的质量越高。然而我国的单篇论文平均引文次数排在世界100位以后,这与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排名世界前列形成巨大反差。究其原因是中国的科学研究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在基础研究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发表的基础研究方面的论文数目已超过全国总数的60%。到了2006年,SCI、EI和ISTP三系统收录我国高等学校论文14.37万篇,占我国总论文数的83.7%。

据美国技术人员统计,从1997年以来,美国平均每项新专利要涉及到两项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随着我国大学的知识产权意识的加强,重视科研成果的专利保护,特别是发明专利的保护,因此发明专利的申请量迅速增加。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间增长了11倍多,但是从各年的专利申请成功率来看,近四年来一直维持在三成左右,并没有较大的提高。

4 结论及建议

4.1 提高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

中外科技与社会发展史表明,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基石。长期的科技投入不足,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必将使基础研究发展缺乏后劲,制约科技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源泉,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够,在研发活动中比重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将严重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因此需切实增加对基础研究投入,确立大学在基础研究中的核心主导地位。为此,政府应努力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的比例,从目前不足6%提升至10%~15%。

4.2 扩大基础研究投入中的非政府资金比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仅依靠政府,难以保持其比重的持续提高。目前我国R&D经费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产业部门,而产业部门R&D经费的增加部分几乎都投向试验发展。因此,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也必须改变我国基础研究的资金来源结构,积极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入到基础研究活动中去。

4.3 调整科技管理体制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成果鉴定的管理办法,往往更看重对科技成果学术水平的评价和管理机关对其完成任务情况的认可而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过多地强调、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等指标,而对成果是否申请专利,在市场上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并不十分重视和关心。这种过度量化的、评价周期又很短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量的功利化倾向,严重阻碍着科研和学术的繁荣发展。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科技管理制度中科技成果的鉴定制度、教师职称评定中的评审制度,将科研成果、数与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结合起来,同时也应强化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有限科研资源的作用,为我国的基础研究事业开创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规范化思考 下一篇: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的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