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3-06 12:24:45

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摘 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策三先生就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钟启泉先生也在《教育的挑战》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是为参与而参与,为讨论而讨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究其实质还是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很多时候,仍然是教师在讲台上念讲稿、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期末,老师考讲稿、学生背笔记。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单向性和直线性。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量大,获取信息渠道和手段多样化。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许多内容,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获得,他们早已不满足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从2011年开始,历史系教师以校级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探究适应时代特征、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培养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和探究。

关键词:立体交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一、依托网络互动平台系统,实现多边立体交往

所谓网络互动平台系统,是指通过光纤网实现与区域内中小学间的连接而搭建的教学、教研互动平台。它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区域性的网络化互动教学,拓展教学空间。

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历史教学论》和《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是师范生重要的学习课程。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实践教学是重要的环节。以往主要是通过让师范生去中学课堂听课观摩以及去中学实习来提高师范技能,它的局限之一是听课难,一个班只能容纳6~7位大学生听课。每年各专业师范生都要去中学听课,导致中学不堪重负,因此中学往往对接受师范生听课不太积极。尤其是中学历史课相对较少,师范生听课的机会就比较少。

2011年,学校教育实验中心开发了课堂教学研究与指导网络互动平台系统,并陆续与中小学对接。在成功运行了一个阶段后,历史学专业依托这一平台系统,将大学历史课堂与中学历史课堂对接起来。在大学实验室里,电视屏幕实时呈现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进程。而在合作中学的互动平台实验室里,中学生时而专注听讲,时而与教师互动讨论。大学教师与师范生坐在大学课堂里,不仅能实时通过大屏幕看到对方上课的情形,而且每次视频都能自动生成,并保存下来。师范生观摩时重点观察中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程序的安排、课堂状态的调控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特点,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情况。课后大学教师通过录像回放,让学生对这堂课进行点评,教师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通过学生与中学课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向立体交往,学生全程参与,充分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将读书会与讨论会引进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资讯发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早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许多内容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这就需要拓展学习。但是拓展学习如果放任自流又会导致效果不佳。因此,历史系教师尝试将读书会引进本科教学。由教师从班级中遴选出7位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读书会,引导学生自学、阅读史学名著、经典书籍,先后研读了《吴兴备志》《中国历史通论》《论语》《老子》《士与中国文化》《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徐规先生代表作《仰素集》、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及秦晖《传统十论》等经典。在研读过程中,坚持每周课外定期师生互动,由学生展示自己的研习新得,与老师同学交流,以求进一步深化研究。同时将课外精英小组读书会与课堂相结合,全班分为7个小组,7位读书会同学分任组长培训组员,然后将所探研成果带到课堂上宣读,并在学生所创班刊《原创》上设“读书会”专版,发表同学的文章,毕业时汇编成册,与历史系全体同学共享。读书会让课堂灵动起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有求知欲而无读书法的问题,进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将讨论会引进教学是指教师提出某些课程中的学术问题或者由学生通过自学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实体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和学术网站中的文献资源进行深入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再将其观点或成果发表到个人博客上或将电子稿汇总到教师处,然后择其优者举办小型的课外学术沙龙、课堂讨论会或座谈会,并邀请相关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提问和点评。如在文献课上,教师最初选择《吴兴备志》,指导学生对其校勘,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生通过不同版本(《吴兴丛书》本与《四库全书》本)的对校,发现《吴兴备志》的多处讹误,然后在讨论会上提出来,其他学生以此为契机,又循迹发现了《三国志》《后汉书》《梁书》《南史》等史籍名著之讹误。通过校勘经典、讨论争辩,学生逐渐树立起批判反思精神,他们不再迷信经典,盲目崇拜权威,他们认识到经典、权威也有可能是谬误,独立发现才是做学问的精髓。此种方法有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批判反思精神。

三、对历史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历史学教学模式改革推行3年有余,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但也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为鉴往知来,特提出以下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是全体学生从情感、心理到思维的全程参与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曾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往往流于形式。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或思考题,都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做功课,呈被动状态,学生为参与而参与,为讨论而讨论,并没有从情感、心理、思维全方位接受和投入。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在心理和思维上全程参与。要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能只流于形式,而要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认同和参与。

2.合作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有效形式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性学习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和组织,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纸质资料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搜集、整理,以小组和班级为单位,利用网络互动平台系统、研讨会、读书会等形式,通过学生全面参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完成教学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读书会为例,它的活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过程。首先是师生合作,由教师组织精英读书小组,指导读书方法并定期互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其次是小组合作,读书会同学分任组长指导组员,讨论互动,其中组长起重要作用;再次是全班合作,各自将所探研成果在班里交流,选出优秀成果在班刊发表;最后通过网络论坛实现全系合作交流。合作性学习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将讨论会引入课堂有利于批判反思精神的培养

讨论会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一些学术界尚无定论的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讨论会上,学生通过激烈的思想交锋,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

[2]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JGA13002 湖州师范学院教改项目

上一篇:与专业需求相适应的高职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下一篇:微课应用于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