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视角下高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探讨

时间:2022-03-06 06:31:47

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视角下高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探讨

【摘 要】高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有利于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应积极采取措施,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推进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并注重时效性与兴趣性相结合、针对性与个体需求相结合、系统性与层层推进结合、单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交流互促,以获得长足推行的保障。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学 阳光体育 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11-02

所谓阳光体育,是指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而进行的一系列体育活动。阳光体育自启动之后,瞬间风靡全国,形式层出不穷,成为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新方法。为了有效全面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即为了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终身体育”。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是指在职业教育中基于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的视角来设计阳光体育锻炼方式和内容。这种形式既能解决阳光体育开展的难度、体育课的乏味,又能有效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成长。根据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需求设计体育项目,能够锻炼学生在职业工作中需要的气质和胆略、遇挫时冷静中的思辨能力、出众的团队协作能力、调试心理感应的差异性,让运动思维在学生职业中生根发芽,从而使学生体会运动对今后职业的意义。本文试基于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视角,对高职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进行探讨。

一、高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有利于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

跟随时展步伐,社会分工更细、更专业,新的职业岗位推陈出新,更有针对性,同样要求也更高。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是应时展而形成的教学理念,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深挖专业特性,结合阳光体育与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理念,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达成锻炼目的,训练出更为优秀的适合一体化需求的潜在能力,如团队精神、心理成长、决策能力、意志品质等。

(一)阳光体育不仅是锻炼机体能力,更是磨炼参与者意志品质

阳光体育锻炼是针对学校体育而提出的体育活动形式总称。其活动开展首先是建立在个人机体承受能力、校园硬件设施及保障机制基础上。运动过程中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尤其是在运动“极点”出现和想放弃预定目标时,更多的是考验学生意志品质的坚定性,在困难面前处理问题的方式。长期训练过程中提出层层推进目标,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炼起到明显的作用,也会促进职业人才培养所需能力的形成。

(二)阳光体育开展形式灵活,方法多样,同时也可根据校本要求设置,更能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阳光体育运动涵盖了所有学校体育能开展的项目,各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并结合其形式的灵活性、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发挥体育工作人员、学生工作管理者、社团的作用,有效搭配好运动项目的锻炼性,考虑参与者的趣味性,利用好校本资源,思考适合本校特色的项目,保证安全为前提。这样的方法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当然,也可形成常规活动定期举行,配合学生自主意识强的特点而开展,以利于职业人才培养所需能力的形成,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三)参与者扮演着个体和团队的双重身份,感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组织者通过调查了解并分析,最终形成方案和计划,然后按项逐一进行。其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个个体,但是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个体又将升华自己的思想,建立团队意识,顾全集体,有明确的整体观念。长期开展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个体意识得到体现,又能在过程中培养团队思维和集体观念,形成考虑问题时的全局观。

(四)活动开展过程中失败与成功交替出现,刺激心理成长

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中有目标的达成,与同学的同场竞技,结果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对结果的接受与调整,之后的努力,将促进其心理成长,多几份不同的感受,找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磨炼了心性,刺激心理成长。大学学习生涯除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外,更多的是心性的成长与磨炼,阳光体育能给予更多不同的感受。实施者应分析不同人群的需求,有目的地开展,然后适时加以引导。

(五)运动过程中紧张与快速结合,可以提高反应和决策能力

阳光体育开展过程中,同场竞技是紧张和快速的,场上的瞬间决策可以导致一个活动成功与失败,在特定的环境中作出决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反应、决策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理念中需要学生具有灵敏的反应、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具体工作岗位有谈判、销售等,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阳光体育活动获得。因此,合理地利用阳光体育的锻炼作用,科学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锻炼中构建一体化理念,就可以积累一些潜移默化的能力。

二、高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推进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的措施与建议

(一)深入分析专业特性,保证阳光体育活动设计的针对性和合理性

文科和理科专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性质,有个性也有共性。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院)校专业特点,建立阶层目标,让每个训练目标阶段化,逐层深入。但是开展过程中必须针对性地设置运动项目,确保合理性,将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理念深入到专业特性所需特征与锻炼价值的研究中去。

(二)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改变认识,保证传统体育的韵味,新增认识与理解

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下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但是过程中不能改变传统运动的韵味,基本技能和要求同样要严格掌握。应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阳光体育的认识,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学会分析其带来的专业需求,加强思想认识与分析,保证创新的同时也有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专业设置、企业文化、阳光体育三者要有机生存,共同衍生

在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理念指导下,可根据企业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而企业文化发展需要合理的专业设置来吸引更多的学生。阳光体育可以拓展企业文化,培养企业所需体育文化和素养,同时促进专业素养的发展,几者是统一体,相互促进。因此,各高校需要根据院校具体情况建立有效机制,并解放思想科学落实,在实践中摸索和促进。

三、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视角下高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时效性与兴趣性相结合,充分发挥阳光体育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所报专业原则上不能调换,经审核可以允许部分学生调整,必须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并且学生所选专业在填报时都有一定的分析和认识,确定为自己爱好专业,而课程设置也是有针对性和相对固定的模式,是适应市场需求,但不和教育总体方针相违背。因此,体育锻炼项目和动作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兴趣原则,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将不仅达不到职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素养,还会适得其反。例如酒店专业,女生多,需要一些运动锻炼其气质,那么体育教学中可以选择形体训练作为主要练习内容,为了适应高雅场合需求,还可以教学生舞蹈等内容,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所需。过程中动作的设计必须考虑时效性问题,不能将陈旧的动作授予学生,陈旧动作虽然可以锻炼气质,但是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二)运动设计需要考虑针对性与个体需求相结合原则,防止一把抓,武断行事

锻炼项目选择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特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但是更要考虑个体差异,因前期教育影响,每名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鉴于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职业人才培养需求主导素质重要性进行排列,填写自评问卷,然后将其分为几个等级,以各个等级的情况设置锻炼需求。不能笼统地一概而定,学生是有自己想法的个体,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必须将职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个体需求相结合,防止不良趋势的发展。

(三)系统性与层层推进结合,忌隔步跳跃

学生的理解力呈现在一定阶段,并且可塑性仍然很强,为了给学生一个发展的逐层推进成长心理,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系统性和层层推进。如果不遵守这样的原则,会给学生带来理解障碍,同样也不利于发展和后期训练的提升。因此,在设定发展目标时要考虑宏观指引和微观的层层关系,避开隔步跳跃带来的不良效果。

(四)单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缩短时间和精力

阳光体育的开展不是单一存在的,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要根据过程不同而达到不同的效果,要证实其综合效应,关注不同阶段的作用,适时引导。如定向越野,过程中有小组团队能力的协作,个人耐力心理品质的反应,队员之间沟通与信任的展现。把握引导的关键期,可以缩短时间和精力,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交流互促,忌闭门造车,以获得长足推行的保障

应加强交流促进,推行过程中可以与兄弟院校一起对比,随机抽取学生安排到指定企业和指定岗位,看看职业人才培养所需素养是否有变化,差异在何处。可征求企业管理部门反馈意见与学生自己测评,执教人员在同样的岗位进行同样的工作并写下意见,然后将几者的共性进行整合,分析不同原因和不同的影响因素,查找是否是主要的改正点,以保证能长期推进和改正。

总之,阳光体育活动能对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起到促进作用,给学生带来新的视觉享受和身心体验。与大众体育相比,阳光体育更具有灵活和针对性,也是专门为学校体育开展而提出的。应在为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服务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发挥阳光体育的引导作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阳光体育与时代需求齐头并进,根据各类职业人才的专业特性,分析运动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练习,以便更好地实施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教学理念,将阳光体育与一体化培养职业人才同时融入教学中,找准搭配的黄金点,促成职教改革,培养更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Hong-xian LI. Integrated Teachers are Operators of Practicing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HECTR2012 (VOL.1102),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ERP):62-66,2012.ISTP.

[2]吴燕丹等.浅析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9)

[3]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0)

[4]黄祖林.从阳光体育的内涵与特征审视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创设情境再现,赋予课堂灵魂 下一篇:奉献出我们的爱,担负起我们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