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2-10-19 07:55:08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 励志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94-01

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等教学目标,强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健全的人格、扎实的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快乐,陶冶情操。近几年来,笔者尝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励志教育,主要做法如下:

一、以名人故事激励学生克服困难

当今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娇生惯养,比较任性,不愿吃苦受累。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和坚韧的意志力的关键时期。由于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大多数活泼好动,而且有偶像崇拜情结。于是,笔者经常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在体育课上向学生讲述他们所喜爱的体育名人的奋斗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斗志,促使其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例如,笔者在教学篮球的运球技巧时,学生们纷纷抱怨“太阳毒辣”“锻炼辛苦”,有的学生甚至编造理由以期可以在树下休息。见状,笔者向学生讲述了刘翔和姚明的故事。为了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取得好成绩,刘翔进行了刻苦的训练。每天,他都要举着杠铃做几千个下蹲起立,还要练几千个仰卧起坐,每天要跨越多少个栏,连他自己也数不清。刻苦的训练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如愿站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姚明的左耳丧失了部分听力,无法顺畅地跟教练和队友们交流。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篮球运动员休息、娱乐的时候,他还在卖力地训练。他的训练刻苦程度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即使是在大冬天,他训练穿的鞋子也能倒出汗水。正是因为每天坚持进行力量训练和体能训练,姚明成为了中国男篮运动员中力量最好的球员。听完这两位体育明星的故事,学生们明白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没有捷径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付出辛勤的汗水。

二、在运动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力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性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体育教学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相关的体育锻炼知识,还应该通过体育锻炼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力。

例如,教学“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的内容,在“过杆”教学环节,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在比赛中,设置了不同高度的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高度发起“冲击”。若学生“过杆”成功,笔者就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其挑战新的高度。若学生“过杆”失败,笔者就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引导其向其他同学“取经”,然后再次跳杆。学生们不断地挑战新的高度,他们几乎全部都经历了“跳杆―失败―反思―再次跳杆―成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失败其实并不可怕,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勇于克服困难,直至成功。最后,所有的学生都很好地完成了跨越式跳高训练,初步掌握了跳跃的知识及方法,学生的意志力和抗挫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摆正心态

当前,很多学生只重视比赛结果,而不是享受比赛的过程,有的学生为了成为赢家而不惜一切代价或者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这样的心态是不健康的,不利于学生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笔者先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如举例: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间的激烈竞争长达80多年之久。然后,利用校运会、班级篮球赛等契机,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明白:生活或竞赛中出现对手、压力或磨难,这并不是坏事,只要我们正视它,并以正确的竞争心态去对待它,将会促使我们在竞争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容易冲动,特别是遇到某些不公平的现象时更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于是,笔者向学生讲述竞赛中偶尔出现的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男子花剑团体赛中因为裁判舞弊,导致中国三剑客与金牌无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女子佩剑运动员谭雪因为裁判的连续两次误判而获得银牌;在2012伦敦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陈一冰的“金牌表现”却只得到了银牌……这些运动员们虽然没有得到相对等的荣誉,但是,他们的表现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他们虽败犹荣。以上事例让学生明白:在比赛或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冷静下来,克制自己愤怒的情绪,其次才是想办法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讲究方式方法,不失时机地在体育课中对学生实施励志教育,努力使体育课的育人作用不断地得到强化。

(责编 雷 靖)

上一篇:浅析高中生数学学习的若干错误观点 下一篇:创设情境再现,赋予课堂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