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外语改革下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05 06:57:42

职业外语改革下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摘 要】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类院校英语阅读教学及学生翻译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构成学生英汉翻译能力的基本要素及翻译能力发展模式,在新时期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外语改革理念指导下,本文提出系统提高高职学生英汉翻译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外语;英汉翻译能力;工学结合

一、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就英语水平而言,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语法结构掌握得不完整,词汇量不足,英语交际能力得不到协调发展(朱红英,2009: 30-31)。在高职院校任课教师普遍反映,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入学前由于没有重视英语,掌握的外语词汇量不够,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更是等同于从头启蒙,任务很重。高职学生则反映,上课听不懂,尤其是英语,在翻译过程中,学生频繁地查字典影响到翻译的速度,也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对英语课程有一定畏惧心理,缺乏强烈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督促。学生普遍缺乏翻译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掌握的一些知识,无法转化为能力。

二、传统翻译能力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翻译教学重视考证,轻视应用。学生经过几年的外语教学,往往既不能看,又不能听,也不能讲,变成“英语聋哑人”。究其原因,是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重视考证、轻视应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二是翻译教学方法滞后。目前英语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播单向地由教师指向学生,注重学生的译文这个翻译效果,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合作和互动相当有限,教师在翻译中教翻译,学生在翻译中学翻译,课堂的基本活动只限于翻译技巧、机械教授及训练,讲翻译现象的多,归纳总结技巧的少,教与学双方缺乏足够的情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淡然、学生思维迟钝,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颜佶琰、徐优明,2009:9),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其翻译能力的提高。

三是翻译教学内容和课时设置不科学。翻译课程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不符的。同时,长期以来高职高专的翻译教学多以一般翻译技巧的讲授为核心,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市场需求脱节,任教教师较少考虑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以至不能贴近翻译实际,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是英语翻译教材匮乏。目前市场上的翻译教材没有真正能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以至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不得不从大量的资料中去择其所需,甚至自己编写内部讲义。教学内容没有突出专业特色

五是对翻译教学重视不够。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不少学校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学只是其中的点缀,可有可无。(翁慧玲,2008:32)科室缺乏专门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设计,课程设置上更没有专门的安排。总体上体现出对翻译教学的漠视,正是因为学校认识不足,强调不够,教师马虎应付,使得高职翻译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大打折扣。

三、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内涵

(一)翻译能力的构成

一是双语种能力。翻译能力的前提是双语语言知识,主要是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所需要的操作知识,包括在两种语言间进行转换时对内容的具体控制,具体由两种语言的文本、语法、词汇、翻译实践活动等知识构成,同时还包含了对两种语言民族所特有的生活风俗、惯常信仰等的认识(陈莉娟,2009:12)。二是口译和笔译。通过口和笔进行翻译,涉及到一定的思维能力,包含了人的知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联想思考能力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翻译的表述知识和运作知识,包含有翻译单位的种类、翻译的过程、方法与程序、策略和技巧、出现的翻译问题和种类。三是自我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在翻译活动中起根本性作用,这就要求译者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主动的学习涉及翻译工具、信息和通迅技术、资源的使用等知识,因为它们控制着翻译过程,影响其它翻译能力(林存祥,2003:8)。四是生理心理因素。译者除了具有以上学习、语言等能力因素之外,还要掌握各种类型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机制,包话记忆、感知、情绪、逻辑分析等。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在文本转换过程中具有形象感知、想象发挥等各种审美心理机制。除此以外,成功的译者还应该有应付各种不明确因素的能力等。

(二)翻译能力的核心模块

翻译能力的核心是转换能力, 即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是翻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系统,是一种专家知识系统。转换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分解能力、重新表述能力、执行翻译任务能力共四个阶段。理解能力主要是对原文的理解、情境的分析,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分解能力主要运用翻译语料库、双语词典、搭配词典、平行文本、网络资料等资源对原文分解并做初级翻译;译文表达能力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创造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对初级翻译的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体现出译者的创造力;执行翻译任务能力主要是翻译人格、团队精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等一系列能力的组合,以便有效地主导翻译过程,达到翻译目的。

(三)翻译能力形成过程

翻译能力形成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要求学习者能掌握与翻译相关的各类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过程:

1、译理阶段。译者需要掌握翻译的一些基本知识。一是翻译操作知识。具体有文本处理相关知识,含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多元化、翻译腔的识别与规避、翻译技巧等内容。二是情境相关知识,含对翻译任务、翻译情境进行分析并权衡文本宏观翻译策略的知识。三是翻译类型知识。具体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工具性翻译与文献性翻译,隐性翻译与显性翻译等。

2、译技阶段。译者能够娴熟地转化句群和语篇。在英汉句群翻译层面,善于根据汉语语序组织的时间原则(先发生先说、后发生后说)、空间原则(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大及小)、层次原则(由总及分)、因果原则(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对比原则(铺叙在前、主旨在后)、信息值原则(低值信息在前、高值信息在后)等,拆解英语叠床架屋的形合结构,产出地道的汉语译文。

3、译艺阶段。译者能够充分再现原文的意境,初级层次上表现为相同的情感、形象,如勇敢/懦弱,雄伟/渺小等;中级层次上表现为相同的色彩,如明亮/灰暗,平实/藻丽等;高级层次上表现为相同的气韵和意境,如幽怨、慷慨、婉约等。

4、译道阶段。译者能够对翻译的社会价值、翻译道德、译者责任、译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做出反思,在意识形态和译者创造性、自我价值实现这两端之间取得平衡。

(四)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基础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实际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比较重视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教学,采用的是设计性、综合性和实训性强的教学,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大学生、其他翻译工作者的翻译能力有一定的区别,所以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构成就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由几方面构成:

一是基本外语能力。就是掌握一定的外语基础,如语法、词汇、外国文化等的一些知识。二是原文处理能力。在一定的外语基础上,能够理解外文的体裁、话语、语篇等几个层次,能够确定情景,组织语篇结构和语篇脉络,判断其包含的引申含义及其内在的信息。三是原文转换能力。对原文进行识别后,进行双语转换,达到效率、效果、关联,完成一定的修辞目的。四是译文处理能力。经过对原文的转换,但成文仍相对虚泛,还要对译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其重心在于协调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的交际特征。五是强调“工学结合”。翻译能力不仅加强社会与学校、生产科技工作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还必须能够及时跟进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行业经济、区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职业外语理念指导下提高高职学生翻译能力的对策

职业外语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利用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发挥企业和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把企业生产现场教育与学校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既满足企业需要,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打造三个平台,突出实践

高职院校都是以培养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更为强调能力的实用性,因此在翻译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岗位要求为依据,以产业和行业为依托、以岗位能力和技能为目标,打造实践教学的平台。一是专业教育平台。主要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它包括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大纲的制定、实践与理论课程改革,设施条件与师资保障等方面的建设。二是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把自身学习成果向职业岗位能力转化的平台。翻译能力培养应以校内学习为基础,以校外实践基地为补充,构建校内、外的全方位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学习环境的建设中,尽量体现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际应用性,提高实践过程的知识含量,使其与行业实际水平基本保持同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就业提升平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升的平台,它包括有毕业实习基地建设、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机构、职业资格培训、就业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翻译能力教学应以“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为目标,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培训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二)依托行业发展,优化资源

翻译能力培养教学中,必须紧紧依托行业这个目标,积极整合教学要素和教学资源,优化资源整合模式,为实施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内核。一是在工学合作中,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以专业发展为依据,以行业发展的最新水平为标准,校内校外科学、有机的结合,构建校内、校外两位一体的工学合作平台,积极促进人才培养,形成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体制。二是学生、行业专家、实行教师三结合的教学过程。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践。在校外实训基地,行业一线的专家与教师共同检查、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使其学习成果有效应用于实践。在教师、行业专家、学生“三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慢慢地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兼职和客座教授队伍,邀请他们定期不定期地指导外语翻译教育教学建设。

(三)健全体系建设,分步实施

以行业人才培养规律为抓手,科学探索,勇于实践,建立健全一套由“专业学习--课程实训――岗位锻炼――顶岗实践”等环节组成的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实践教学体系。一是专业学习。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二是课程实训。教师在按课程要求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王金洛,2008:2)。参与一些模拟翻译活动。三是岗位锻炼。学生在完成课程实训任务后,抽一定的时间到行业一线参加真实岗位锻炼,加强对岗位真实环境的认知,这种做法既可以检验学生过去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纵看横比找差距,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四是顶岗实践。具体是学生对翻译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增强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增强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莉娟.由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谈学生文化意识培养[J].考试周刊,2009(14):94-95

[2] 翁慧玲.对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N].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3] 王金洛.“工学结合”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N].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 周丽岩.当代机器翻译的应用与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

[5] 颜佶琰 徐优明.交际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2009(16)

[6] 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4)

[7] 林存祥.谈高职英语教学[N]. 辽宁高职学报,2003-5-1

[8] 朱红英.高职学生“多元化”英语自主学习体系的构建与实施[N].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6

上一篇:浅析任职英语教育的感悟 下一篇: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现状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