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关系浅析

时间:2022-03-05 12:14:23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关系浅析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均为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概念、目的及关系进行了阐述、评价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效益审计 关系

2011年3月,审计署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意见》中提到:“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重点关注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关注其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运用情况,关注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引入和实现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如何与效益审计相结合是我们审计人员所需面对和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一、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公共受托责任决定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引入效益审计。受托责任关系是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就是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只要存在公共财产的受托经济管理,受托人就必须对受托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及效益性承担公共受托责任。笔者所在企业是受国资委直接管辖的国有企业,不仅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同时还肩负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责任,企业运营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运行质量,同时还备受投资者及社会公众瞩目。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有利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发挥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对资金的监督作用,对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作用。效益审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评价经济责任,规范和警示领导干部管好用好资金,只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评价就带有片面性和不准确性,不能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也无法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和优势所在。内部审计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最后落实到提高效益,提高管理水平。随着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变,效益审计将逐步占据内部审计的主导地位,成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从笔者所在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看,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任职期间经营指标完成情况的核实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同时,揭示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因管理不善、决策不力、权力失衡、监督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损失浪费甚至等事项也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

(一)围绕焦点,贴近实际,坚持审计目标导向。效益审计的目标是寻求提高效益的途径并鼓励和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量大,在选择审计目标范围时,总体原则应围绕责任人任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关注经营决策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或控制薄弱环节,特别是涉及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要进行重点审计。

(二)围绕内控,转变思路,灵活运用取证方法。以往的审计主要从资金入手进行详细审计,从账册凭证中取得审计证据。效益审计则需根据项目的审计目标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沿着项目的整个业务流程开展审计工作,审计证据的采集可灵活采用询问、观察、分析和调查表等审计方法,有些则需要结合审计经验判断来进行审查,取证时特别要注重事物的实质而非表象。

(三)围绕绩效,结合财审,提升效益审计含量。在对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以及企业资产质量的变动状况和重大经营决策等情况进行财务审计,以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财务绩效与营运绩效角度,对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对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进而对责任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得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四)围绕质量,借助外力,提升项目审计质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审计不是万能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来说,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审计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特点,组织和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社会力量来开展审计工作。同时,还可以通过专家对专业问题做出的职业判断而保证审计意见的权威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五)围绕风险,增强意识,确保证据采集真实。效益审计是建立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真实合法性审计作支撑,效益审计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效益审计采纳的数据,如果缺乏真实性,依据这样的数据和结果,绩效分析再头头是道,也是没有任何决策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同时还要承担审计风险。同时,因效益审计的审计证据采集影响因素较多,一般是通过统计抽样、统计分析等测试方法获得,定性多、定量少,证据的效力与实物证据、书面证据相比存在差距,致使效益审计结论存在潜在的风险性,也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埋下隐患。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效益审计项目选择的三个原则。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首先要把握重要性原则,要着重关注群众关心、领导关注、舆论反响强烈、资金投入大等焦点和重点内容,找准切入点,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其次要注重实效性原则,对与中心工作相关,对经济、社会影响大,经审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得到整改落实后,能取得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事项,这样审计的作用才能切实得到发挥;最后要抓住可行性原则,要使审计部门能够顺利审计、公正评价,被审单位能够接受,审计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只要把握以上几项原则,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才会做到得心应手,重点突出,才能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二)强化审计人员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是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首先,要在审计人员思想上确立效益审计观念,克服畏难情绪,跳出传统审计思想模式,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广开思路,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其次,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审计机关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注重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实践锻炼等形式,提高整体审计人员的宏观全局意识和专业水准,使审计人员基本上能掌握经济活动分析、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等现代经济管理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三)做好效益审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探讨。实现评价的科学性,需要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在评价的技术标准上,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渗透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以国家审计准则为基础,创新效益审计评价的程序、方法,从而界定经济责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力争做到客观、全面、可靠、权威,所形成的审计结论除可准确揭露问题外,还可合理分析问题的成因及科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达到促进管理水平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上一篇:极限分析法在边坡稳定分析及挡土墙土压力计算... 下一篇:浅谈加强污水处理设备的管理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