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时间:2022-03-05 11:04:40

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本文就教学情景、实践操作、解决问题、生活实际等数学活动中如何对学生观察能力进行指导,在指导活动中怎样对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个性品质、数学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指导观察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个性张扬;数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166-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观察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然而,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它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必须从低年级数学教学开始,常抓不懈。

一、在教学情景中指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课改中教师所努力追求的。我们知道,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为小学生设计了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景。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6~7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P14~15的野生动物园,P29的小猴子吃桃子;二年级上册P56的小熊掰玉米,P80的学校军乐队训练,P84的龙舟赛;二年级下册P14的二(1)班准备春游的食品,P48的欢乐的节日等。在这些情景中,有生动的童话,有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这些美丽的图画中蕴含有许多奇妙的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P49)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制成精美的数学课件,让学生在欣赏课件时不自觉地置身于情景中,在情景中观察,发现:跳绳的小朋友有16人,每4个人一组;大篮球的小朋友有21人,每5个人一组;自由活动的小朋友有5人,每2个人一组,有一组只有1个人。由于低年级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较低,只发现了非常直接的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于是,进一步引导: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看哪个小朋友还有新发现,好吗?此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室里沸腾了起来。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说:“我发现篮球场旁边有24盆花,每3盆花放在一起的。”“我发现教室的窗户有31朵,上面三层每层楼有8朵,底楼只有7朵。” “我发现教学楼前面插了16面彩旗,每4面彩旗插在一起。”……这样,让学生走进具体的生动的情景中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有余数的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让学生在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再如,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P68)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跟着数学小精灵一起去参观动物园。在动物园中,学生只注意观察到动物,而忽略了动物园中的其它事物。这时可以旁加指引:今天,我们还有新发现吗?于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四处察看,兴趣盎然。让他们在熟悉、喜欢的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实践操作中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操作实践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由此可见,操作实践与思维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而操作实践又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身进行积极探索、发现,使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强化操作实践,从而指导学生观察。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如教学认识物体(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P32)时,让学生尽量摆弄,触摸,观察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实物,再根据已有的经验相互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接着让学生把物体分类观察、进行比较,区分它们的特征。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受到形状是物体的众多属性,让学生从操作实物抽象出一般模型,从而给出图形名称,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再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从摸剪刀、水龙头、扇子、桌子等实物进行观察,初步感知角的特征;再用木条、纸条以及身体各部位等做角,抽象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从而抽象出角的形状来。通过这样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既帮助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智力。

三、在解决问题中指导观察,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它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它对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作为一个工具“用教材来教”,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教材”。在我们现行使用的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内容,其中如二年级上册P23做一做的店庆活动,P33出现的公鸡、母鸡、小鸡图,P59做一做的小猴、天鹅活动图等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自己喜欢的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样,不但指导了学生观察、思考,发展了学生思维,还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在生活实际中指导学生观察,张扬学生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特别是在我们现行的数学教学中,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让学生在对生活实际现象的观察中张扬个性,发挥潜能。然而,“个性”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常用词,如人们常说“这个人有个性。”通常指的是这个人与众不同。我们讲的个性指的是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而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它是心理发展的产物。随着心理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结构都在发展,均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好学数学的自信心。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前,我组织学生参观我们的校园,在校园中找一找你认为有角的地方或物体,然后回家找一找家中有角的物体。由于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他们所观察的物体也不尽相同。第二天,学生带到教室的答案千奇百怪。这样从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引出教材上的角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角,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力的指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认识社会,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数学课堂要为学生架设“体验之桥” 下一篇:家访——让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