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宫廷音乐的传承与特点

时间:2022-03-04 02:27:25

浅谈唐代宫廷音乐的传承与特点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宫廷音乐趋于完善的四个时期分别是秦汉、隋唐、两宋、明清。明清时期的宫廷音乐实际上已经渐渐消散,秦汉时期的宫廷音乐其实只是萌芽状态,中国历史上宫廷音乐真正的大成期只有隋唐时期和两宋时期。汉代的相和歌一脉相承,传世为清商乐,唐代宫廷音乐继承了清商乐的发展,继续演变成后来的“华夏正声”。

关键词:唐代;宫廷音乐;传承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87-01

一、唐代宫廷音乐的起步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统治体系建立之后,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对“礼乐治国”的思想体系都进行了详细的贯彻和施行,从此,宫廷音乐成了王朝统治中必不可少的一笔浓墨重彩。

唐武德九年,唐高祖命孝孙修定雅乐,至贞观二年六月奏之。当时,御史大夫杜淹认为:“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以是观之,盖乐之由也。”唐太宗则曰:“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何有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当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尚书右丞魏征,其人亦言:“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故而,唐代诸多统治者和历史名臣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成为研究唐代共同语言的突破口。“乐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气生知之性,喜怒哀乐之情。情感物而动于中,声成文而应于外。圣王乃调之以律度,文之以歌颂,荡之以钟石,播之以弦管,然后可以涤精灵,可以祛怨思。施之于邦国则朝廷序,施之于天下则神祇格,施之于宾宴则君臣和,施之于战阵则士民勇。”(出自《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说到底,唐代的宫廷音乐也依然是为了统治的方便而产生和发展的。

二、唐代宫廷音乐的构成上的特点

在乐舞方面,唐朝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胸怀博大,兼蓄并收,形成了继西周、西汉之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很多人提到唐代宫廷音乐,不可避免的会想到“十部乐”、《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诸多唐代著名大曲。实际上正是如此,唐代宫廷音乐的最大组成部分就是两汉魏晋时期一脉传承的相和歌与清商乐,同样继承了汉代宫廷音乐的特点——大型乐舞。诸如《陌上桑》、《大风歌》、《战城南》等汉代经典大曲,都是歌舞共融形式的宫廷音乐。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也一脉相承这种特点,最鲜明的例子就是《霓裳舞衣曲》和《秦王破阵乐》。因为自“唐高祖登极之后,飨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分为坐立二部伎”、“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圣寿乐》、《光圣乐》,凡八部。坐部伎有《讌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

但是对于整个唐代而言,单单这么说仍然是以偏概全。唐代宫廷乐舞(唐宫乐舞)分为五大类,一是享宴乐舞,二是清商乐舞,三是周边少数民族乐舞,四是散乐百戏,五是祭祀所用的雅乐。享宴乐舞中,一部分是前代所留,一部分是唐代所作;清商乐舞是南朝旧乐,隋平天下,集其大成,遗留于唐;周边少数民族乐舞,隋时已很完备,至唐时只加两部乐、减一部乐;散乐百戏为历代散乐之集合;祭祀乐舞,亦称雅乐,只在祭祀时用,歌词固定,曲高和寡。份额最大的就是享宴乐舞、清商乐舞和周边少数民族乐舞三类。熟读《隋书》与《旧唐书》或者中古音乐史的人都知道,隋代的“九部乐”:囯伎(后为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后为礼毕)、疏勒伎、康囯伎后两部为炀帝添加,其中属于汉族传统音乐的只有清商伎和文康伎,其他的都是从外国流传而入的少数民族乐舞。这个比例分配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为唐代宫廷音乐的构成打下了基础,唐代“十部乐”的构成除了取消文康伎,加入燕乐四部(受龟兹乐影响)与高昌乐外,其他的完全不变。很明显,唐代的构成比隋代更加倾向于融合少数民族音乐。这也许和唐代统治有关,李氏家族本来就具有外族血脉,加之唐代是我们历史上昌盛达到极致的朝代,“大一统”的民族融合思想,所以在唐代“十部乐”中,少数民族乐占了九个之多。使得唐代的宫廷音乐的包容量达到极致。这不仅仅是唐代初期的音乐构成,更是整个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最明显的特点。

依上大家可以发现,少数民族的乐舞大量地进入宫廷,使得隋唐宫廷音乐产生了变革。少数民族乐,说白了也就是民间俗乐,如此多的民间俗乐堂而皇之地成为宫廷燕乐,可想而知其对古典礼乐的冲击有多么强大。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大音乐家,尤其重视坐立两部伎,水平最好的乐者都被收入坐部伎,发展小型精致的乐舞,立部伎主要为大型乐舞伴奏,故而水平比坐部伎较差,而比立部伎还差的就归入雅乐。由此可见,当时的雅乐已不被重视,音乐作为政治工具的情形越来越淡,俗乐逐渐成为流行艺术。

参考文献:

[1]南亭.唐代音乐浅谈

[2]夏野.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周世南.音乐欣赏

[4]隋书·音乐志

[5]旧唐书·音乐志

上一篇:基于声乐技术心理调整措施与音乐自身审美的哲... 下一篇:动画场景创作技法之空间、运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