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

时间:2022-03-03 09:10:18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

摘 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自主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独立阅读。它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所以语文老师有义务和责任做好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指导。

关键词:课外自主阅读 学生成长 教师角色 友读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75-01

随着课改的实施,充分运用课外资源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能力,已是中学语文教学应当承载的重要功能。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味。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课本学习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都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而扩大学生阅读面,应该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阶梯。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外自主阅读?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提倡自主“悦”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美国作家毛姆曾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让阅读成为一种“悦读”,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是阅读教学改革所要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

时下,为考试而阅读一堆堆习题(包括强背高考名著“天龙八部”的伪阅读),为拼凑作文而阅读一篇篇资料,这种急功近利的实用阅读依然充斥在中学校园。这种阅读不会激发真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具体目标达成,读物就成了“敲门砖”“垫脚石”而弃之如敝履。真正的阅读与功利无关,它是一种为人自身的确立而引发的自主阅读。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学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谓开卷有益,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广涉博采,以逐步发展个性、完善人格。

1.自由接触文本

让孩子感受阅读乐趣,首要的是放手让他们自由阅读,与文本“亲密接触”,从而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言语作品的字里行间往往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情事理、思想精神,阅读者需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对言语现象及蕴蓄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切身的感悟,才能有所收获。这里的读者应彰显自身的存在,而非被动的理解、领会,应懂得一定程度的审视和批判。显然这一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教条件下难以完成,而自主的课外阅读恰恰脱去了考试的功利外衣,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己喜欢的阅读环境,这一切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沉”入文本,去体会纯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逐步得到培养。孔庆东教授曾言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人最终也不会考好,语文学习尤其如此。笔者经常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阅读的一些心得、信息,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试题训练,以留出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会自觉挤时间自主阅读而不是为考试而“沉”入题海。在语文被英语、数理化挤压到萎缩状态下学生能有自主阅读意识甚至形成习惯不能不是语文教师的欣慰。

2.推荐生活教材

现实生活多姿多彩,瞬息万变。这些即将投入社会又未真正属于社会的中学生用自己特有的目光审视着社会现实,思考着社会问题,渴望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世相。他们并不缺乏思考的勇气,但受自身认知的局限他们经常迷茫困惑。我们大一统的教材远没顺应中学生内心的渴望与需要,因而我们必须改变以课本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适时向学生推荐时代生活中的新教材,开发课外课程资源,让学生多读书看报,看电视,摸电脑,特别是关注生活中的新鲜时文、社会现象。如此,语文阅读才会始终洋溢着时代气息,又因这些资源可由他们自主选择,他们的学习主体性不会受到压制,阅读自主性自然会随之增强。

二、做好课堂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

课堂延伸是以课本为中心辐射到相关作品的拓展性阅读。它以拓宽学生视野、多角度地吸收知识并把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为目的。母语的学习,主要不是靠分析,而是靠感受和感悟。教师宁可删掉一些过于精细乃至繁琐分析,也要让位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笔者在实践中经常从如下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延伸阅读以期提升他们的阅读自觉:

1.同一主题相关作品

语文教材通常按一个个主题安排了一些非常经典的文章,但它只是学生阅读中的一个点。我们应该从中发掘契机引导学生从一点到一线再到一个面进行辐射性阅读,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便由此从课堂中延伸出来。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给学生开《红楼梦》导读讲座,分享经典的红学文字和视频,并推荐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小讲》和马瑞芳教授的《趣话红楼梦》,帮助学生领悟到《红楼梦》的精奥;在学习《先秦诸子选读》时,指导学生分阶段阅读《论语》《孟子》原著以对孔孟思想有个整体把握,从而无形中扩充了学生的阅读面。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由点牵线到面的有效自主阅读方法。

当然,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有助于课堂知识的延伸。在预习时鼓励学生多查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这一过程本身又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体现。比如在学习《沁圆春 长沙》时,我请学生先查找的相关资料,了解《沁圆春 长沙》的创作背景,收集少年时期的作品如《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咏蛙》等诗词。学生由此更能理解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襟,这无疑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有种更立体的理解。而学完《沁圆春 长沙》后,学生再去阅读的《采桑子 重阳》《浪淘沙 北戴河》《念奴娇 昆仑》等作品时,又是由文章作者相关背景的延伸自主阅读。

2.同一流派相关作品

对有一定鉴赏能力的高中生,我们还可指导他们进行一个文学流派的阅读。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而由课文延伸到一个流派,与对一篇文章进行“精密”学习相比,这样的阅读无疑更立体、更全面、更有效。学生的阅读不仅有了广度,也有了深度了。比如学完《再别康桥》,教师可指导学生自读新月诗派其他诗人作品,如闻一多的《死水》《红烛》,朱湘的《有忆》《采莲曲》等,这样就完成了对一个文学流派的感知。这种迁移式阅读会促使学生进行自觉的思考与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这种过程中潜移默化得到提升。

三、关注阅读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而读者也不是单纯被动的吸收,而是参与了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建构。读者是实现文本意义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以及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来鉴赏文学作品,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增进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思维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而引导学生广泛的自主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阅读品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适当的指导,以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1.阅读资料的选择

选择阅读资料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及阅读理解水平。高中生对自我的认识有更理性的需求,他们的理性思维更加活跃。我们可以将一些哲理性的文章介绍给他们,如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者路》《守望的距离》、余秋雨《文化苦旅》等文质兼美的哲理散文。同时,阅读指导还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贴近他们的生活。在信息社会里,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很想尝试各种新鲜的东西。而且,学生一般对幽默、富有时代气息和创作思路较新的文章感兴趣。我们可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而加以指导。我推荐他们看看钱钟书的《围城》,看看韩寒、郭敬明、蒋方舟的作品;写写对“隐秘大师”王林事件、事件的评论;谈谈对金钱、对职业定向的看法。这些当然都建立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

2.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方法上,我们可以分不同阶段进行。起初(开学一两个月),我们可以学生的感受性阅读为主,以合作性、探究性阅读为辅,学生各种类别的书如军事、政治、诗歌、小说、散文等凭爱好自由选择,每天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挤出半小时左右时间自由阅读,动员其至少在临睡前15分钟自主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体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感。而到后来(大约两个月后),我们的合作式、探究性的阅读要逐渐增加。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做些研究性学习。这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布置些课题让学生去做。如在学完《鸿门宴》后,请学生去探究项羽失败刘邦获胜的原因;学完《荆轲刺秦王》,请学生就荆轲刺秦的举动做出自己理性的判断,提示学生不仅结合文本分析,还要查阅相关课外资料来充实自己观点。

另外,组织进行合作性阅读,尝试友读法。阅读又是缘文会友的社交活动。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的同时,让学生树立“阅读合群”“阅读交友”的观念,学会互相切磋琢磨,交流心得的“友读法”。这种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既可以是生生个别交流,也可是就某一感兴趣问题的集体辩论。这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当然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工程,对学生自主阅读的指导也需要在为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一旦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就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人生底蕴。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程汉杰.《探索规律,提高效率——高效阅读的原理与方法简介》.

[4]任文林.批判性阅读的理论支持及对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影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潘新和《表现与存在》(下卷).

上一篇:同态加密技术及其应用 下一篇: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