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合阅读教学中的三性

时间:2022-03-01 03:47:34

如何整合阅读教学中的三性

内容摘要: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承接着提升学生思想内涵的重要使命。由于其较自然学科有更强的主观性,所以对语文课文的解读具有多元性。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课文,打开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贴合当下对语文教学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要求。本文从阅读与写作,阅读与朗诵,阅读与阅读教学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整合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创造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创造性

语文作为一门把语言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以经典文献为依托,教授正确、合理、有效的交际方式和方法。而交际和思维是存在着直接联系的。虽然思维方式具有民族共通性,但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交际内容常因个人的思维判断而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主观色彩,表达者在信息输出时加入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而接受者在信息输入时也伴有自身的主观意识,这样就造成同一语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表现为课文的理解带有个人主观性。而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碰撞交融,使学生的思路得以打开,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的多元;这种互异甚至是对立的思想的交汇容易促发学生対新异观点的思索和追求,进而提升了学生思想上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界,各方人士一直在探讨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创造性,语文作为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学科,必然肩负着创造力培养的任务。

语文学科涉及民族共同语教学,因此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将语文教学推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从出生起就接触并使用汉语,学生对汉语已经没有新鲜感;同时语文作为人文性学科,其学习成果的显现以及能力的提升都很缓慢,学生从中得不到成就感。所以就造成了语文作为主要学科却不被学生重视的局面。相较于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先努力让学生看到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语文学习的输入、输出两大部分分别体现在阅读和写作上,阅读作为输入式学习,在量上我们可以掌控,而质上就不好把握了。这时我们可以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相结合,寻求通过写作,这种用文字将语文学习到的内化的东西表达出来的方式,来体现阅读成果。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写作手法,转而用到学生的写作中,让学生知道怎么写,有什么可写,当写作不再是让学生头痛的事情,语文教学就开始迈上可以被学生接受和认同的道路了。写作训练中,我们也一直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看,但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外的阅读,这就需要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抽出时间自己来进行。而学生在学能和自律上的差异,使这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让人担忧。其实这些困扰是来自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对课本的充分利用,我们对课文把握往往就局限于思想内涵、人物特色等内容式的理解,实际上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有许多除内容之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学习的地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或依照学生的喜好找出文章中好的单音节、多音节词语,优美的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句子;分析总结作者的行文方式、文章结构。同时我们要注意做到现学现用,让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熟悉这些素材,熟练地使用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把作文写熟、写顺之后,我们就开始进行思变,看同样的词语还可以描写哪些事物,行文方式和文章结构可以进行哪些搭配、组合和变换,在这过程中,学生有的放矢的求新、求变,就要比什么都没有的空想要实用些。当这种训练最终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初见端倪。

在此并不是要摒弃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了解大千世界,体味人生百味,而且触及了不同的思想境界和思考角度。课外阅读不但提升学生的思想,对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考给予一些提示,而且他们写作材料的积累很大程度要依靠课外阅读来充实。但课外阅读是需要引导的。初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给学生规定一个大的范围,如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地位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此进行选择。每一次课外阅读的安排都要提出一定的要求,指引学生不仅仅是看个热闹,也要看出其中的门道,让阅读真正意义上的为我所用。而读书笔记也不单是让学生把认为好的字词句找出来,而是根据阅读文章的类型分门别类地找出可用的字词句段,当某一些字词句段可以被学生正确使用的时候,就说明学生确实掌握了这些语言素材,这时我们才能进一步地深挖其中的内涵,在思想层面上得到提升,既而寻求改变,寻求创造。

在实现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是有用的之后,我们只能说消除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屑,让他们接受语文课。但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拉近学生和语文学科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语文学习是有意思的,阅读中是有美存在的。首先,我们可以从较容易执行的朗读入手。读是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怎么样可以读得有韵味,读得有感情,真真切切的做到朗读,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这是在读顺课文,读熟课文,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加工、有所创造地读。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赋予的情绪、情感,进而感受到其中多样的美。根据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是模仿,教师找到所学课文的音频、视频材料,让学生重复地听,然后模仿跟读,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朗读不是一种假惺惺的表演,而是一种自然、有感情、有体悟地表达。第二阶段是操练,学生先反复地听,然后关闭音频材料,让学生自己读,目的是让学生在借鉴范例的基础上,能加入自己的感悟。第三阶段是实践,给学生陌生的课文,让他们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过程中,学生完全是根据自己对课文的判断和理解来朗读,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朗读效果,表现出个性化地阅读,为学生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创造性地审视问题做好开端。这三个阶段是按照学生的能力依次进行的,通过不断的训练,意在提升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中国很多文学作品的美是含蓄的,初看平淡无味,但在多次的诵读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的表现出来,这种美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说不清道不明,但却也别有一番滋味,锻炼学生读的能力,就是让他们自己感受到这种美。学生们在品到字里行间的韵味时,自然对阅读、对语文有了一种好感。

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文章,都是经得起推敲的经典作品,除了语言词汇、行文结构、表达方式各具特色之外,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是值得我们研读的。我们说经典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其都有解读的意义,而且对其核心思想的解读具有多重性。也正是多重解读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对学生提出创造性地多重解读的要求的同时,我们授课教师首先要具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我们具有多重的、新颖的分析角度和思维方式,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带领他们在不同的道路上进行阅读,最终实现学生自己进行创新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的设置各种创新点,如语文课本的每单元都是根据体裁来安排内容,同时设置一个核心任务,例语文必修三的小说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欣赏人物和环境,而必修五的小说单元就要求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这要我们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每篇课文要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用不同的核心词来承载该单元的主要任务,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不同语言环境中进行阅读和赏析。再者,进行人物赏析时,我们自然而然地喜欢歌颂好人,批判坏人,就如同我们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斥责鲁四爷,但我们也可以以鲁四爷的视角对《祝福》进行再解读,就看出祥林嫂的可悲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鲁四爷的冷酷也有着历史造成的无奈。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很多教师会引用一些影视资料,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这虽是一种方法,但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很多影视作品是编剧和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又经过演员的演绎,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里面已经存在很多导演和演员的主观理解和判断。这种已经经过多次洗淘打磨的作品,会给学生在思想上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预设,对他们之后进行作品阅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参考文献:

⑴保持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肖迪,新课程(综合版),2012/03

⑵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齐旺苗,成才之路,2009/07

⑶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精神,杨晓梅,新课程学习(中),2012/03

蔡奇闻,女,华中师范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语文)。

上一篇:如何给听障学生创设培养情感的问题情境 下一篇:如何画好语文课外延展这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