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小学科学课

时间:2022-02-28 10:57:42

如何教好小学科学课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一定的方法,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将会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教好小学科学课呢?

(一)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灵活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更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先学后讲,先做后解。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妨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预习本节内容,尝试做作业题,然后通过提问、点拨、小组讨论,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融为一体,变被动“学会”为主动“会学”,变被动“填鸭”为主动“鲸吞”,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之有法、学之有趣,才能学之有效。这样学生在听讲时就更主动、更有针对性,并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加强、错误的理解得到更正,寓改于讲,一举两得。

2.归类比较,事半功倍。简明扼要的比较,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记忆。如在学习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时,学生在学习中因内容复杂难辨而不便于记忆,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针对这一薄弱环节,笔者将有关学习项目列表进行比较,如生活环境、体表、呼吸、体温、生殖等,使学生有规可循,学习效果比较良好。

3.图文对照,动态讲解。生物体结构与生物体的生理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在讲生理功能时不能完全抛开生物体的结构,要使生理功能与生物体的结构一一对应,要使学生对生物体的结构有完整的印象,从而真正体现直观性原则,强化教学效果。否则,会出现生理功能与生物体结构的脱钩,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4.前后联系,提前渗透。巧妙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重点,分化教材难点,可以使学生先有印象,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到鸟类时,其体表为羽毛,可以保持体温。此时可以渗透“更高等的哺乳动物的体表有毛,能保持体温”的知识。这样将部分知识点提前教学,可以使学生先留下印象,在正式授课时就有所准备,提高了教学效率。当然,提前渗透要适时适量,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二)优化教学方式,突出探究

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象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探究自然现象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事实上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科学课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比较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加学生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此外,应鼓励学生提问题,并以此为教学的资源。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出多种假设和预测,收获第一手资料,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

(三)优化教学内容,体现综合性

能力是灌不进大脑的,所以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科学课教学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究教材,找到课本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实践的结合点。找准了最佳结合点,不仅教师介绍的实用技术、科学理念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对于提高课堂效果也大有裨益。比如“环境保护”是目前国家特别重视的问题,在学习《我们的环境》时,就可以渗透生态养殖,寓“环境教育”于知识教育中,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觉得科学与自身关系较为密切,学习劲头也提高了。

(四)优化教学手段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验科学,直观性是教学的重要原则。而课本的插图往往是一个切面,是平面图形,不能全面再现实物活动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合理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相、网络等直观教育手段,再现实物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界限,丰富学习内容,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这样使抽象的概念现象给人以感性的认识,学生就觉得轻松,理解透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拓展了学习知识面。比如,在讲到“消化器官”时,笔者运用了消化系统的网络课件,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了食物在消化道内每个器官的消化与吸收的全过程,使课本上静态的图画活动起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展示其课内外实践成果,是实现上述教学理念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激发学习和实践热情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的同时,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认同和赞许,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尊重他人。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十一假期在科技馆、博物馆、主题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中任选一处并写出参观报告。在批阅后,又利用一节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展示。通过这节课,学生更加重视实践活动和记录实践成果,也更加重视提出问题,更加注重思考。这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的过程,把小学科学课程变成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乐土,浇灌好祖国的花朵,培养出芬芳桃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郁波.关注科学课程的独特意义[EB/OL]. Http://blog.省略/more.asp?name=jsszsp&id=3430.

[3] 卢新祁.科学课教什么,怎样教才科学[EB/OL]. Http://blog.省略/more.asp?name=jsszsp&id=3431&commentid=21453.

上一篇: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把握“行为动词”之探微 下一篇:感知与记忆规律对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