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当好学生作文的引路人

时间:2022-02-26 08:36:35

语文教师要当好学生作文的引路人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师生双方的问题。语文课上许多学生往往能踊跃发言,可写到作文往往是哀嚎一片。究其原因是他们平时不注意积累,缺乏材料,作文成绩长期在水平线上徘徊,于是许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和 厌烦的心理。而教师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在平时教学中也淡化作文教学。这样,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地位就很尴尬。我从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老师写下水作文是解决学生作文现状的有效路径。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老师经常动动笔就是我们说到的下水作文,按照老先生的说法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经常下水写点文章,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作文方面的进步。概括地说,教师的下水作文对学生作文的好处至少有四点。

一、对学生作文构思选材有引导作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任何事都是一样,没有亲身体验,怎么体会到事情的真正意义。同样道理,作文教师不“下水”,哪里知道水之深浅?作文课上,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题目,审清题目后,就习惯性地向学生交待,哪些东西可以写?哪些不可以写?要怎样写?张开嘴巴说一通,以为可以完事。作文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确立什么观点?怎样构思?这些只动口而不动手,是不可能的。现代的作文提倡创新,题材新颖,见解独特,感情真挚,而我们一直用我们固定的题材思路去束缚学生的思维,岂不是作茧自缚?

所以,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写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有一次我在初三作文课上写一篇半命题作文《听听――的声音》,作文指导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写的材料。没想到不少学生是抓耳挠腮,无从下笔。于是我读了我事先写好的一篇下水作文,写的是经常在校门口转悠的一个患老年痴呆的老太婆的喊声。我对老太婆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写出了她的可怜。一些女生都流下了眼泪。于是我因势利导说,再写一篇学校传达室里那个乐观、尽职的杨爷爷,表现他乐观,热爱生活。学生没想到身边就有素材。于是那一篇作文许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生活中的见闻,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作文课上,教师用下水作文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去收集、筛选材料,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写作文的效率,还起到了老师的带头作用。

这样的指导才会有针对性,使学生作文有所收获

二、对学生作文技巧的运用有引导作用

学生从最初学写作文时,我们语文老师就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如何把作文写生动,如何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不少学生对作文的一些常规套数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运用时却难以下笔。究其原因是不少老师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带头示范。一次任教初一年级,写《难忘的一个人》作文。这题目很老,但如何把老题目写出新意?写出精彩?这是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向学生介绍了我们小区门口的一个孤身老奶奶。介绍她热情地向每一个路过她身边的大人、小孩打招呼,热心地要帮助每一个买菜经过她身边的人拣菜。我问学生,假如你写,你想表现什么主题?许多学生表示要写出邻里情。这也是学生常见常写的主题。于是我读了我的下水作文。我写出了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老年人的孤独。写出了老奶奶渴望与人交流。同一材料,不同的描写角度,写出了不同的主题,达到了不同的效果。学生一听,优劣分明。长期进行这样的指导,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就知道要力求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尽力把作文写新颖。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提高了。

同样讲作文几种开头时,我把“下水”的作文开头分了几类,以《难忘的一个人》为例展示给学生看。

1.环境描写开头 冬天的早晨,干冷干冷的,没有一丝风,空荡荡的小区门口,远远地就看到一张老藤椅上,李奶奶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

2.以人物对话开头

“早啊!上班啦!”

“早啊!上学啦!”

“买菜回来啦!帮你拣拣菜”

李奶奶老远看到来人,就从老藤椅上直起身子,热情地打招呼。

3.直接介绍人物开头

李奶奶是我的邻居,一个七十多岁的孤身老太婆。从没看过她的儿女来看她。她总是一个人坐在小区门口的老藤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4、题记总起 开头

伸出我的手,温暖孤独的心――题记

学生看了,眼界开阔,受到了启发。在修改他们所写的开头时,不再是千人一面,而都想在“新”字上下点功夫了。“问渠哪得清如,唯有源头活水来。”相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即使写法相同,构思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广开源路,在写法上多花心思,提供可模仿的写法。用自己的下水实践开启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反三”的目的。

三、容易营造浓郁的写作氛围

作文,言传身教,可避免空洞抽象的指导,效果明显。教师下水能营造一种写作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从“岸上”下了“水”,自然亲切起来。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当场习作当着学生的面写作,或事先写学生熟悉的生活,一种真实的示范尽在不言中,这样就有了强烈的真实感。教师的心态、意向,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课堂信号:你写我也写。大家一起参与、一起构思。老师这时候成了一个和学生一样的习作者,师生是平等的,互相欣赏,又互相批评。这时学生对作文非常感兴趣,相互之间比着写作文,有的甚至和老师比赛,这样就易于形成浓郁的写作氛围。教师现场写作,灵感、思路、技法、困惑等,都是动态生成的,这是作文指导最可宝贵的资源。教师的经验可资学生借鉴,教师的教训可资学生吸取。从写作心理角度分析,教师的下水文章是很好的刺激物,它对于形成学生写作的“优势兴奋中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有巨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就很有体会,他说“当我写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顾之川先生强调说:“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会对症下药。”

四、对学生的人格有示范

教师“下水”则是一种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作文指导,可以起到更直接的示范作用,同样也是人格的示范。

教师“下水作文”,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共同的习作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有了这种心灵的碰撞和契合,就有可能实现教和学之间的零距离。学生看到自己尊敬的老师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心灵上一定有许多感慨,而这种感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产,是可以取得巨大的感情回报的。在写作的时候,学生期待着老师的作文,看看老师的范文怎么样。如果很好,可以给学生一种启迪;学生觉得有道理,觉得精彩,觉得老师有钻研的精神,也有进取之心,那份敬佩之情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作文如做人”,“下水作文”不但起到老师写作的领头作用,还起到道德模范的作用。

身为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得写一写“下水作文”,让学生有“样”可学、有章可循。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每次作文课都力求和学生同题作文。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写“下水”作文实际上是在教学中变“给我上”为“跟我上”。现在的学生对学科的爱好往往与这门学科老师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学生心服老师,对老师在这门学科上提出的要求自然不打或少打折扣。老师写了“下水”作文后,学生还可能产生与老师一比高低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激情。一些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在文中敞开心扉,尽情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当然教师在“下水”之前应当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渊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要有一桶水。”所以,语文老师得把自己武装起来,要当好学生作文的引路人引领学生飞向理想的宝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教师“下水”.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赵汝成.小议范文引路.中学语文,1993(4)

上一篇:理解学生,快乐自己 下一篇:也谈职业学校教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