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时间:2022-02-23 04:13:27

体育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摘 要:通过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方法的运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很好地发展。

关键词:求知欲望;提高兴趣;增强意志

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的确,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型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社会的人――心理上的强者。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体育课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体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最好阵地。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我主要从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确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推动或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生的求知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对学习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行为特征确定体育教育目标,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要向学生阐述学习体育的意义,把课堂体育教学同课外健身锻炼联系起来,把运动竞赛与维护集体利益联系起来,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机体生理与心理潜力,

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进行目标教育要充满竞争活力,多用正误对比、经验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此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的动机。

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同学

在进行体育课程讲解时,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及高度的热情为学生讲解知识内容,同时,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性成长,关爱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假如体育教师在课程讲解时不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以自己为中心,那么,课堂氛围就会显得冷漠,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会感觉很压抑,进而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及积极性,课程质量也相应降低。所以,教师在讲解体育知识时,应对教材内容、讲解方法及运动量的设定等进行充分考量,依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性别情况、运动能力等制定不同的课程任务,尤其是利用鼓励与表扬的方法让学生收获运动的成功感受。例如:在进行体育课程讲解时,教师应夸奖那些面对困难继续努力的学生,可以利用摸头、拍肩等方法,虽然是一个小动作,学生却可以从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再如:在进行体育竞技比赛时,如果学生获取良好的成绩,教师应及时送上祝福,同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遭遇失败后,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帮助学生找寻其中的问题,指导学生改正,从而在下次体育竞技中获取成功。体育教师应尤为注意的是:对待全班学生应做到平等对待,不搞特殊化、不偏袒、不冷落,让学生在教师的言谈话语中体会浓浓的师生情,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完善自身成长。

体育运动实践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容忽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重点抓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和个性品质教育。只要坚持科学,从严要求,就能做出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陈辉强,胡新成.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营造与调适[J].中国学校体育,2006(4).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马桥中心小学)

上一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心得 下一篇:在游戏中快乐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