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时间:2022-05-21 05:43:09

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摘 要:实践类教学是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实践类教学的好坏,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所学计算机相关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水平。就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开展教学工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状;思路;方法

实践类课程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老师在课堂教育中,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合理利用知识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的教学方式。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正确实施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他们日后成才的关键。

一、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现状

1.缺乏对计算机知识原理的介绍

现在高职教师在计算机实践操作课上,一般只是单纯地教授如何操作、如何达到实践目标,而没有对相关操作的理论依据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3DMAX的实践课教学中,老师对各个板块和工具的作用进行介绍,学生听完之后依然不知道如何制作一个完整的3D模型,因为他们学到的都只是零散的知识点,缺乏强大的思维整合能力,很难完美地掌握这些知识,这就使得实践类课程无法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忽视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差距,盲目教学

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不尽相同,每个班级总会有“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区别,但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忽略学困生,或者仅仅只关照“优等生”,放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种情况对于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教育实施是极其不利的,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实践类课程层次低、水平不高

很过高职院校在安排学生实践类课程时,仅仅只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做出了解,水平不高,和现实情况相比差距较大。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实践课,它没有脱离专业理论课的范畴。严格说来,这种形式的实践课仍然是理论课的一部分,只不过换了一种教育方式。

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来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才是关键。具体说来,要让学生找到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出新的认识,然后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去,做到举一反三。而在计算机实践课领域,要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几款应用软件。

4.考评机制不健全

学生学习成果的考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期末考评;一种是学生平时学习效果的检测。这两种考评方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有些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因老师怕浪费时间或者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不太重视,而忽略了学生平时学习效果的检测,仅仅只保留了最原始的期末考试。

5.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不足

在计算机实践类课程中,有些老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只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操作训练,然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松散的教学形式,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影响了课堂效率,还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二、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实践类课程虽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为主,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在实际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做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计算机实践课领域,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具体操作的原理和关键。

(1)认识计算机实践课的本质。实践课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是要提高学生通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实践课上,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操作原理的认识,并对其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当今社会,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知识结构呈网状分布。所以传统的线性知识传输模式不再适应计算机实践课的发展。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先对课本知识进行“再创造”,把课程目标以任务的形式安排到实际工作中。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虽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不能有歧视差生的情况,但是也不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都进行一对一的专门辅导,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分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率,还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分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层分组”,即根据学习成绩的差距,按照A、B、C、D、E这样不同的等级划分组员,这种分组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来开展不同的教学工作,但是有可能引发成绩差的学生的不满或者自暴自弃的想法。还有一种是“混合分组”,教师将全班同学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里既有成绩差的、也有成绩好的。然后分配实践任务,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讨论。这种分组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实践课的顺利进行。

3.把握高职计算机教学的重点,提高实践类课程水平

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现阶段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有一个弊

端:课程设计层次较低。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增强其自主性,所以一个优秀的课程设计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保持教学连贯性。与毕业设计只是针对某一个时间点的考查不一样,课程设计必须贯穿于实践类课程的整个环节,所以这就决定了课程设计本身必须具有连贯性。

(2)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作为一名教师,眼光应该放长远些,课前对于后面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任务的形式先交给学生,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实践课学习中不至于太过困难,也减轻了学生课程设计的难度。

(3)不能偏离教学大纲的要求。虽然实践类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教材作为基础,并不应该被遗忘,课程设计也应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4)丰富课程内容。平时的实践类课程在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应该丰富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

(5)以加强学生自主性为主。虽然计算机实践类课程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导,但是学生依然是学习的主角,老师只能以“辅助”的形式出现,不能仅仅因为图简单就采取“包办”的策略。

4.完善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的考评机制

面对实践类课程忽视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考查的现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首先,章节目标考查。教学大纲对于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一般都有明确的说明,教师可以在每章结束后,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特别辅导。其次,认清高职院校教学目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但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人的能力主要在于日常积累。

5.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

老师在课堂上应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首先,可以根据实践的具体内容,划分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逐层了解所学知识。其次,通过正确方式解答学生的提问。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要给学生以启发,让他们自己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加强了对实践类课程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弊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实践类课程的顺利实施。我国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晓慧.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魏小龙.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3]张晓慧,李平.高职计算机实践类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31).

(作者单位 西安北方惠安工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下一篇:E罩杯女子不堪他人目光做缩胸手术成B罩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