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时间:2022-05-26 11:20:16

新课改下高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新课程改革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系列的不适应造成了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成绩不能攀升的被动局面。所以,积极探讨破解这些问题和困惑的对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新课程实施中仍存在着“三个不适应”

1.教师不适应

主要表现在:①教师对新课本不适应,对课本的编排体制、内容难易、知识衔接不适应;②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训学生的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有的教师感觉不适应;③教师既依赖“教辅”,又对“教辅”不满意,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找资料和编题。

2.学生不适应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对新课改的不适应表现在:面对新的教材、新的教师、新的环境表现出不适应;自制力差,不会自主学习,疲于应付考试,压力较大;感到迷茫,把握不好该学什么知识。

3.管理不适应

面对新课改的要求,面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仍然是以单一的量化标准去评判,没有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引入考评内容,限制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1.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一是大多数学生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二是无成

就感、无抱负和理想、无求知欲和上进心,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三是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对学习消极应付。

2.教师执教效益不高

面对教学上的重大变革,一些教师思想教学观念没有及时得到转变,还停留在生拉硬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感到很困惑;更多的教师表现在对教材处理的不适应,操作难把握,表现出教师课堂效益的低下,教学效果不高。

三、教学常规由“虚”向“实”迈进仍在浅层徘徊

1.备课

教师在备课环节仍然是注重备知识,不注重备教法;教师的备课不能深入钻研教材,感知、理解、掌握各个模块;教师的备课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没有了解学生思想态度、认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不明,环节不全,教学目标不确定,重点难点不突出;对备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忽略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只有课时备课、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与反思备课只是摆设。

2.批改

各校对学生作业批改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上很难执行;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有应付了事的现象,难以做到全批全改、规范批阅,更难以做到面批、面评、面改;对作业的批改不及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作业批改方式单一,费时费力,用去了教师大量的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新理念的时间,不利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3.教学研究与反思

教师身处教学一线,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原始案例,数据和材料具备从事教学研究的有利条件,但却对研究的方向不能定位,不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和闪光点进行研究;不思考今天学生有什么特点,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能发现问题,不会聚集问题,无力解决问题,使教育研究成为一句空话。

四、队伍素质提升仍面临新的挑战

1.未能从战略高度排兵布阵,科学规划

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制度无行动,对青年教师只是压担子,给压力,没有从战略高度作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材规划。个别学校虽有师徒结对的形式,但缺乏教学与实践的指导;虽有各级培训作支撑,但培训方式、内容、效果都缺乏有效监控;虽有以赛讲作为平台,但推进的机制限制了青年教师自身的发挥与个性的张扬。

2.部分青年教师被动工作,机械重复性劳动

经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存在工作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敬业精神不强,进取心弱化。部分骨干教师不再为荣誉、职称而努力,部分青年教师视野封闭,观念难新,不锐意求新,缺少智慧,缺乏创造。更多的教师追求工作熟练化、工作模式化、教学无大错。

五、破解问题和困惑的对策与措施

1.突出一个“改”字

主要是队伍管理机制的创新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首先是创新队伍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建机制、定规划、有目标、有层次、有计划地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新秀”的培养,要采取多种形式,提供机会和平台,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其次是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通过“学习研讨,解放思想,更新理念”让师生形成共识;通过“机制创新,模式推动,学案引领”让课堂充满生机;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反思总结”让师生真正受益。

2.狠抓一个“实”字

主要是教学环节的求实、务实和落实,一是充分发挥三级教研网络作用,使教研真正动起来。二是要明确职责,明确任务,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明确阶段活动次数,通过定任务,提目标,看效益,使教研真正活起来。三是要创新教研形式和内容,通过听评课互动碰撞,案例教材分析研讨,同课异构比较,习题精选分析等形式,通过对教材教法的挖掘研究,让教研真正实起来。常规教学环节及管理工作的过程落实一定要立足“常态”、追求“常新”。努力从粗放向精细转变,由外延向内涵延伸。

3.落实一个“严”字

主要是教师队伍管理要“严”。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有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必须朝着“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动的高素质专业化教研队伍”的方向去努力。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猗县教育局)

上一篇:例题教学后的反思 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教学组织形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