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工学结合开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2-22 01:05:23

影响工学结合开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本文重点阐释了影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因素,并根据以上因素,结合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诸如制定科学的工学结合评价体系等解决方法。

Abstract: Learning combined with work mode is the only way of the revolu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actors that impac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earning combined with work mod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actors 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to carry ou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author gives solution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关键词: 工学结合;影响因素;解决方法

Key words: learning combined with work mode;impact factors;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82-02

0 引言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然而,作为高等学校,如何将工学结合有效地推行下去并取得实效,如何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固定教学内容,是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影响工学结合开展的主要因素

为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经过对企业进行了大量走访调研,总结调研结果,我们认为如下原因是影响工学结合开展的主要因素:

1.1 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动机不同 从高等职业的角度来讲,开展工学结合,是与企业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引导学生体验企业文化、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需要。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希望从企业学习中提炼出相应的课程模块及学习任务,通过企业给学生提供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则是采取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管理、共同教授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通过让学生体验企业生产的真实状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从企业来说,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动机,主要在于从人力资源贮备的目的入手,在实际生产操作中选择优秀毕业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为企业发展储备力量。从短期利益来讲,企业与学校合作,还是解决短时期内用工荒的最好途径。从历年经验来看,企业工学结合积极性最高的时候,基本是辞职潮、回乡潮的高峰时期,企业用工的需要,促使企业迫切需要与学校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解决燃眉之急。

1.2 企业利益与学生的期望值有冲突,容易造成学生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工学结合的效果差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为保证企业利益不受损害,企业在接收学生后,一般会将其安排在劳动密集型岗位或作为备选安插至任何急缺人手的岗位。而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够了解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价值。以本校为例,某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接收工学结合的学生后,将其安排在产品包装工位,学生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复简单的体力劳作,学生不久就出现消极怠工甚至罢工的现象,工学结合的目的难以达成。

为方便对学生的管理,企业希望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执行力,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跟上企业的生产节奏,对企业来讲至关重要。而就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来说,短期的工学结合不足以让其产生主人翁意识,他们认为工学结合的本质还是学习,企业不应该以员工的身份要求他们,劳动时间不应过长、劳动强度不宜过大。

从岗前培训来说,受企业人力与生产成本限制,企业一般认为由于学生不能参与重要生产环节,只要对学生进行简单培训即可,因此侧重于劳动纪律、劳动意识培训。而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希望能够参与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生产环节,希望企业就核心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而企业给与的培训,无异于隔靴搔痒,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学校与企业间的长效合作机制不能有效建立 从学校角度讲,需要总结同专业工学结合的共同规律,从而制定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及工学结合效果评价体制,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就企业而言,其工学结合的目的性无法与学校达成完全一致,同时也很难将工学结合的时间、需求长期固定下来以谋求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其工学结合的需求多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产生,往往是随机的、阶段性的。从企业节约成本考虑,企业一般不愿在工学结合上花费更多人力物力,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培训计划。

1.4 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传统的两课教育注重理论知识教授但针对性不够,高职学生在校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导致学生在工学结合前角色转变慢,合作意识、纪律性较差,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生活,容易导致学生与企业、学校的对立情绪,不能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2 促进工学结合顺利开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结合我院工学结合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做好以下几点,有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

2.1 做好企业调研,多方了解企业需求,力求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用工需求不同,工学结合的目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做好企业调研,能够准确寻找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实际需要和出发点,从而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在企业调研中,可以采取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重点是了解企业工学结合的时间、用工需求、与学校合作的要求、开展培训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学校根据调研结果,可以从企业中寻找同类型企业,根据同类企业制定相关工学结合教学计划并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微调,从而满足同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需要。

2.2 根据企业需求改进教学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大力开发“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力求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融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模拟企业生产过程,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针对性开设基础课程。创造条件,让企业更多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改革中来,制定符合企业要求的课程设计,力求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在企业的竞争力,以期学生能够在工学结合中进入技术含量高的工位,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以及工学结合的质量。

2.3 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开设如企业文化礼仪、交流与沟通、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函电写作等课程,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执行力及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工学结合中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更快的速度适应企业生产,达到工学结合的最佳效果。

2.4 制定完善科学的工学结合课程评价机制,做好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激励工作 工学结合相比于学校教学,是更为复杂、教学目标更为立体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工学结合环境中,不仅要学习到最新的技术和操作技能,更要逐步接受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软性知识,获得合作意识、执行力等软实力,从而提高职业素养。因而,工学结合成果评价机制,应该涵盖包括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评价体系。通用能力考核要包含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自信心、社会责任心、妥协能力、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等相关考核指标以及学习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在考核形式上,可以采取撰写个人成长报告、工学结合成果答辩、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看到工学结合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柏育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双师建设比较研究 高教探索,2009(4).

[2]徐海红.论新时期高校师德修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2).

[3]周耕夫,李栋学.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2008(17).

上一篇:漳州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下一篇:浅议降低51单片机定时器定时误差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