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健脾化湿法干预胃幽门螺杆菌复发感染效果观察

时间:2022-02-22 07:12:32

中药健脾化湿法干预胃幽门螺杆菌复发感染效果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经验方对胃幽门螺杆菌复发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治疗后呈阴性患者128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应用中药“胃1方”(组成:半夏、橘皮、茯苓、黄连、木香、蒲公英、甘草、生姜)汤剂加减干预4周;对照组随访。观察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况。结果:观察12个月后,治疗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10.53%,对照组为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 中药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0-0026-02

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相关性胃病是社区门诊中全科医生经常面对的疾病。Hp的根除治疗并不能保持永久的免疫,其反复感染也常是造成Hp相关性疾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社区患者因受经济条件和用药限制的影响,Hp的复发感染率可能更高,预防Hp复发是社区全科医师比较棘手的难题。自2011年以来,本中心中医科采用健脾湿法中药汤剂(经验方“胃1方”)预防Hp复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参照“罗马Ⅱ”诊断标准,对经13C或14C呼气试验检测Hp阳性患者予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2周,并于疗程结束1个月后复查,128例患者Hp阴性,纳入研究。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肿瘤、结核、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不适合临床随访的患者。

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男16例,女47例;平均年龄63.5岁)和对照组65例(男17例,女48例;平均年龄61.7岁)。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

治疗组应用中药胃1方(半夏9 g、橘皮9 g、茯苓9 g、黄连3 g、木香9 g、蒲公英12 g、甘草6 g、生姜6 g)加减,每日1付,加水煎成300 ml,分2次服用,共4周,并予健康教育。对照组予健康教育和必要的对症处理。6个月时,两组分别检测Hp感染情况,以14C呼气测试结果为标准,如Hp呈阳性即结束观察。在12个月时,两组再次分别检测Hp感染情况。

统计学处理

结果进行数据录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治疗组Hp阴性57例,阳性6例,阳性率为10%,而对照组分别为50例和15例,阳性率为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

讨论

现代医学对Hp的抗菌治疗已形成比较规范的治疗方案,但仍未解决复发率较高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中国Hp感染率为75%,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80%[1],Xia等[2]报道18个月的复发感染率为30%。中药干预希望通过调整机体全身和胃黏膜局部的屏障功能,改变Hp的寄居微环境,使之不利于Hp定居或繁殖,从而减少Hp的复发,进而减少其相关性胃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研究已表明Hp是一种“湿热毒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黏滞,阻碍气机,因此根除Hp很困难,而外邪侵犯、饮食伤胃、情致不畅也可能增加Hp感染概率而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而正虚邪实是导致Hp耐药的重要因素[3]。韦艳碧等[4]采用中医辨证观察226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虚胃热证较其他证型多,占58.41%。冯莲君等[5]对210例Hp阳性胃脘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研究,发现脾胃湿热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占87.14%。中医因辨证治疗,用药剂量与年龄的相关性不大,通常认为年老体衰者当虚实同治。

中药胃1方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基础上加强了清中理气和胃的作用。二陈汤为健脾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针对HP为邪实,寄居中焦,湿盛气滞,聚而生热,治以清中理气和胃之黄连、木香、蒲公英。全方共奏健脾化湿,理气清中之效。随证加减:脾胃虚寒者酌加党参、炙黄芪、桂枝、高良姜;胃阴不足者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久痛入络者酌加川楝子、玄胡、炒九香虫、炙猬皮。

在治疗Hp过程中,患者的耐受性、不良反应和费用等都体现了中医药 “廉、简、便、验” 的特色。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体现出中医防重于治的优势。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正”、“邪”关系的变化而产生。Hp的反复感染必然有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因素。因此,中医药的研究应该把重心放在防病治病上,通过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其优势所在。

本研究显示,脾虚湿滞可能是造成Hp复发感染的主要机制。通过健脾化湿的中医药治疗,能达到调整机体全身和胃黏膜局部的屏障功能,改变Hp寄居的微环境,不利于其定居或繁殖,从而有效地减少Hp的复发感染。

参考文献

亚太地区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意见的共识会议报告 幽门螺杆菌共识[J].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98, 18(2): 67-76.

Xia HX, Windle HJ, Marshall DG, et al. Recrudesc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fter apparently successful eradication: novel application of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fingerprinting[J]. Gut, 1995, 37(1): 30-34.

郭小丹. 中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抑菌实验)[D].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

韦艳碧.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7(2): 13.

冯莲君, 延文. 幽门螺杆菌与胃脘痛中医分型的关系[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9(2): 105-106.

(收稿日期:2014-05-29)

上一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古代的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