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鹤文化

时间:2022-06-21 12:22:17

我国古代的鹤文化

一、鹤文化及先唐咏鹤文学

鹤属鹤形目,除南美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鹤类中形态最美丽者为丹顶鹤,外形显著特征为朱顶露眼、雪翅修趾,形貌潇洒、飘逸脱俗,鸣中律、舞应节,古人称之为“仙人之骐骥”;国人对鹤类习惯称呼为“仙鹤”,原型也正是丹顶鹤。从这些美誉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鹤的喜爱,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鹤的身影。更由于仙鹤高洁的形象,被人们赋予了极多的内涵,或象征君子,或表达离意,或隐喻神仙,或征兆祥富,形成了十分繁荣的鹤文学。

(一)我国古代的鹤文化

鹤与古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代著名的《相鹤经》就对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鹤的仔细观察和研究。鹤文化又被古人赋予了多元化的极丰富的语义特征,寄托了古人的理想和愿望,渗透在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古代鹤文化的丰富不仅体现在对鹤的习性十分了解,还体现在古人充分挖掘了鹤的利用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将鹤入药,《本草纲目・鹤》中有载:“禹锡曰:‘鹤有白、玄、黄、苍,入药用苍者,他色次之。’”“白鹤血气味咸平无毒,主治益气力,补虚乏,去风益肺。”另外,鹤脑可明目,夜能书字;鹤卵可解痘毒;鹤骨可滋补等。第二,用于军事,古人常将鹤翎用作箭羽。第三,古人驯养与相鹤文化繁荣。古人养鹤始于卫懿公,到唐宋时期已蔚然成风。如《山家清事・相鹤诀》载:“养以屋,必近水竹。给以料,必备鱼稻。蓄以笼,饲以熟食,则尘浊而乏精采。岂鹤俗也,人俗之耳。”《相鹤经》中还详细记述了相鹤的标准。我国鹤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意义,主要有祥瑞、长寿、君子、情义等。

第一,鹤乃瑞禽,是动物祥瑞的一种,大到象征清平社会,太平盛世,《相鹤经》曰:“圣人在位则与凤皇翔于郊甸。”古人将鹤与政治文化相联,表达了古人对清平世界的理想和追求;小到象征生子,古人以梦鹤生子预示出生之人的非同凡响,如《玉芝堂谈荟・仙释将相诞生梦徵》记载:“张九龄母梦九鹤自天而下,飞集于庭,因生九龄。”因此,鹤的祥瑞意义在中国无处不在,大大影响了古人的生存状态和艺术思维。

第二,鹤象征长寿和神仙,古人把鹤视作仙禽,“憩青田,饮瑶池,游紫府,餐琅”,乃“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鹤作为仙人座驾,是修行得道的标志,是神仙修为的具象化。另外,古人认为鹤“天寿不可量”、“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人们常说的松鹤延年、龟鹤齐龄、鹤发童颜等都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单纯美好的希冀。

第三,鹤乃“义鸟”,对于亲情爱情都非常执著。《渚宫旧事补遗》有载,新阳太守将雌鹤和雄鹤分开,雌鹤送给湘东王,雄鹤就飞赴雌鹤身旁,“双鹤相逢,以舞共欣,可见其情”;李郁华《双鹤铭》曰:“生并栖兮中林,死同穴兮芳岑。相彼羽族兮而贞烈其心,世之不义愧斯禽。”由此可见古人眼里鹤是忠贞爱情的代表。另外鹤还常用以表达母子、手足之情,如《江总集》曰:“庐山远法师未出家,善弩射,常于鹤窟射得鹤雏,后复伺鹤母,见将射之,鹤不动翔,观之已死于窠中。疑其爱子致死,破视心肠,皆寸绝,法师于是放弩,发菩萨心。”因丧子而心肠寸断,可见鹤之母子之情堪为人之楷模。

第四,鹤在古人眼里是君子的化身,常被喻为隐士、洁白之君子。这与鹤的高洁品性相关。鹤清高而独立,“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行止有节。《埤雅》曰:“盖鹤体洁白,举则高至,鸣则远闻,性又善警,行必依洲屿,止不集林木,故《诗》《易》以为君子言行之象。”士大夫常以鹤表现清节和德政,隐士则以鹤表现自己超脱隐逸和高洁。

(二)“化鹤”考论

“化鹤”作为古代文学中十分常见的现象,与道教思想密切相关,在《搜神记》、《抱朴子》等重要道家文献中均有记载。化鹤形式有人化鹤、鹤化人、物化鹤等,这三种形式又各有变化,一起构成了丰富的“化鹤”文化。

第一类,人化鹤,内含仙人化鹤和凡人化鹤两类。仙人化鹤往往是仙人神通的体现,一方面可指点世人求仙途径,另一方面也表示祥瑞之意,同时还彰显仙人的飘忽神异。凡人化鹤最经典的是丁令威化鹤与苏耽化鹤,体现了“城郭依旧人民非”的岁月流逝的悲凉之感。另外,凡人化鹤意味着得道升天,是将凡人与道联接起来的途径,表达了古人对得道长生的企盼。

第二类,鹤化人,有三种,人诞鹤、鹤生卵及鹤变人。或代表了古人对生命起源的猜测和期望,或表达古人对道之奇妙的敬畏。如《明统一志》记载:“相传石翁山梁时望气者言有王气,凿之有双白鹤,飞鸣化为真人,乘霞而去。”

第三类,物化鹤,一般是灵物之间相互变化,如龙化鹤、蛇化鹤、金丹化鹤等。《太平广记・张承母》记载,张承母游江浦之时一白蛇归,后白蛇化鹤而去,卜人以为吉祥之兆:“蛇鹤延年之物,从室入云,自卑升高之象。”

化鹤故事本身成圆形结构,无论以人还是以物出发,都可自由转换,体现了古人天地大化的自然思想。同时,道家更侧重于人化鹤,从人出发,表达了古人对得道成仙、逍遥自在的渴望。另外,女子化鹤往往更加飘逸美丽,赋予了诗意的美感。因此,化鹤故事对古代诗词内容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古诗人用浪漫诗意的方式将长生成仙表现出来,符合文人雅士的喜好,于是化鹤故事便成为诗词写作中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三)先唐咏鹤文学

据统计,流传至今的先唐咏鹤诗共27首,鹤赋4篇。这些文学作品用大量笔墨描写展现鹤的体态美,既是乱世文人处境和悲伤心灵的体现,又表现出当时的文人对生命的认识。借咏鹤表现别离之悲以及对君子的赞美之意,表达当时文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先唐咏鹤文学艺术特征十分丰富,不仅表现出仙鹤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出了咏鹤文学的创作形式多样化。先唐咏鹤诗中大量运用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拓展了诗歌的内涵,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起到很好的传达文人精神和情感的作用。

总之,先唐咏鹤文学不仅为动物诗赋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形象,直接影响唐宋时期及后世鹤文学作品的题材,更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后世鹤文学的主题树立了标准,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二、唐宋咏鹤诗词

唐宋咏鹤诗词数量众多,据统计,流传至今的咏鹤唐诗共127首,宋诗共305首,咏鹤宋词共4首。由于古人审美意识不断发展,使得鹤的意象不断人格化、精神化,甚至在宋代,鹤的高洁品质已经成为文人的精神象征和精神寄托。唐诗中的鹤尚在人间,而宋诗词中的鹤已入仙界。唐宋咏鹤诗无论在内容或是艺术手法上均有着自己时代的特色,共同将中国古代鹤文学推入了新的发展高峰。

(一)咏鹤诗词的思想

唐宋咏鹤诗词,通过对鹤的全方位描摹,体现出唐宋文人思想和精神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人对鹤这一意象有着强烈的悲情凝结,借鹤的物象表现了唐宋文人对人生的追问与思考,还反映了文人关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既表现了诗人对飘逸洒脱的追求,对神仙世界自由的向往,也表现了入世无门的苦恼。在唐宋咏鹤诗词的内容题材上,有大量的赠鹤、乞鹤诗和题鹤图诗,是唐宋文人审美观和雅士情怀的充分体现。

(二)咏鹤诗词的艺术手法

唐宋诗歌艺术乃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巅峰,咏鹤诗词更是别有一番特色。

第一,唐宋咏鹤诗词在关于鹤的外形描摹上,表现方式差异很大。唐代倾向于着重描写鹤的毛羽颜色,宋代则侧重于鹤的体态瘦长。这与唐代咏物崇尚思维的巧妙,执著于对实际面貌进行描写,而宋人偏爱营造朦胧意境,崇尚清瘦淡朴之美的风气是一致的。

第二,唐宋咏鹤诗词都追求鹤的“形似”和“神似”,而宋人在这方面的运用较唐代文人更为成熟。如唐代常用洁白、飞动的事物形容鹤的形态,而宋人更注重描写鹤的品格,将“鹤格”视作精神理想的象征。

第三,唐代咏鹤诗辞藻华丽,浓艳而又富贵;宋代咏鹤诗则清淡秀丽,淡雅脱俗。唐诗往往浓墨重彩地描绘鹤的形貌,而宋诗则更多地体现意境美,气质清净平和,具有深邃的情调韵味。

第四,唐宋咏鹤作品中有采用乐府体和寓言体的形式。通过这些体裁的震撼人心的魅力,表达别鹤的悲惨和抑郁,借鹤表现诗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悲郁。

第五,唐宋咏鹤诗词修辞手法多样,既善于比喻,大量将鹤比作人的作品,达到表达情感、批判现实的效果;另外还在诗词中运用大量的典故,使得诗歌内涵更加丰富,也显得更加高雅。

[作者通联: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西里街13号7-1-5]

上一篇:中药健脾化湿法干预胃幽门螺杆菌复发感染效果... 下一篇:舒适物、人才流动与产业升级(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