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击球时机与心理

时间:2022-02-21 05:55:44

羽毛球击球时机与心理

羽毛球运动是休闲运动项目,具有老幼皆知,妇孺皆可的特点,不受场地影响得以推广,活动量易掌握。同时羽毛球项目是竞技性体育运动,人们总是通过比赛来检验学习水平,以达到娱悦身心目的。

竞技体育比赛,对个人技术、心理要求极高。优秀选手在场上承受体力和技术、智力的三重对抗,比分紧逼越要冷静,击球时机要果断合理,出奇制胜,想法设法抑制对手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所长。

场上得分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在取决于心理抗衡。减少失误,严密防守,伺机进攻,打吊结合,瞄准空挡,快速空中截杀,大角度调动对手的积极性。击球时机处理是否合理,在于接球瞬间对场上情况的综合判断及反应能力。发球时机以调动对方为主,控制主动权,打乱对方步法,干扰对方思路,造成对方移动中接球失误。

击球时机的训练,可采用发短球或后场软高球,接平直球,练习接发球反应能力。在比分落后、失误时,冷静分析,寻找机会,及时调整策略,掌握主动权,获得成功的体验。处理球时,有意尝试打对方弱点及空挡位置,及时调整手法和战术意识。

击球时机在调整重心和球的落点中,及时调整心态,适度放松,改变球路和思路,羽球运动既然是三重对抗,就得学会用冷静的头脑,灵活的手法,身法来打球,离开了可持续的体力、应变能力、熟练的手法这“三要素”,比赛的流畅性和可观赏性就美中不足。

我是一名羽球爱好者,最欣赏优秀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那种在场上临危不乱,沉稳执着的神态,凝重的气势,令观众也悬着心!良好的素质非一日之功,何以有异?关键在于优秀运动员经过层层选拔已有一定经验和抗挫折能力,在赛场上和对手较量,不是简单的体力重复,而是体力、技术和心理的三重对抗。与一般人相比,他们更理智,更具有常人超常的承受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才能有场上的收放自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再展雄风,这也是他们具有大将风度,肩以重任的原因之一。回想一下历届奥运会,男女先锋夺冠的情景,至今在目,精彩绝伦的比赛,风云变幻,目不暇接,恨不能置身其中,看到经典画面定格,也会雀跃欢呼,赛后忘了结果,挥之不去的是挥拍时的果断,凝重自信的神色,视频期盼!从他们身上看到,民族的脊梁,永远是挺拔有力,奋发向上的。接触羽球,球龄不算长,却体会颇多。比赛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基本功,灵活多变的手法,快速移动的步法,身法,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那么,如何提高个人技术并融入正规比赛?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步,熟悉球性,练习适应不同高度、不同落点、不同速度的球。

第二步,学会用手腕来处理球,提高回球质量,减少失误。

第三步,熟悉比赛规则及程序,适应场地。

有了一定的常识,要提高个人技术,就要找对手衡量,找出个人失误,弥补不足,百尺竿头才能更进一步。

体能训练、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是羽毛球个人技术的三要素。其中体能训练包括身体素质是否适应,步法,手法是否灵活。较具威力的身法有:跨步送球、跳步重扣、凌空下压、劈吊结合、斜线封杀、原路杀回、反手下压、连续后线、这也是优秀运动员应有的娴熟手法、步法、身形,这些东西,持之以恒,就能生巧,不足为奇。我认为,来球的方向,落点的判断,击球时机,回球质量,到位程度,是否具有威胁和抑制对方的机会,才是重要的,也是个人技术的精深体现。

智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体现在,极短时间内熟悉对方的风格,最大限度地调动对方地步伐,造成移动中接球失误或回球质量不高,或利用时间差打空挡,反馈失误信息,及时调整,伺机进攻,扳回失利局势。

这些能力训练,只能通过观察高水平比赛,有意较量,实践才会有效,切身体会,才不会是纸上谈兵。个人技术融合了灵活的身形,可持续的体能训练,足够的自信心才能挥洒自如,有刃有余。但个人技术达到纯熟的境界,必须坚持不懈,动作合乎技术要求,学习风格迥异的不同打法,才能自成一体。

先锋乒羽,巅峰时刻。“五佳球”精彩再现,瞬间将心智和技巧,击球速度和节奏体现得淋漓尽致,赏心悦目。中国“风云组合”和韩国“钻石组合”决胜局,不可思议的是一人出场换拍间隙,另一人居然得分,估计钻石组合郁闷死了。“钻石组合”严丝合缝的防守反击中,“风云组合”快速反击,借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钻石组合”也无可奈何。羽毛球项目发明于英国,伦敦奥运会中,世界排名第一的林丹和印尼选手李宗伟的巅峰对决,更是精彩绝伦,林丹的头顶点杀直线,飞身救球,防不胜防,是最大秘诀。羽坛第一,舍我其谁。李宗伟的网前小球手法细致入微,守中待攻。不论结果如何,画面定格极具观赏,动作经典有型。双打击球时机更彰显协作能力,快速度节奏和稳定心理。女性连续网前反手压点,正手劈杀对角,连续网前截杀,男性胯下,女性过腰等高难度击球动作出现,堪称击球第一位。

本人属业余爱好者,只是运动能力较协调,掌握动作较快,感受颇深体会颇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触类旁通,但具体做法应因人而宜。

上一篇:基于跨文化视野探讨中美文化差异 下一篇:基于技术角度分析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