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质量管理概论》的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时间:2022-02-18 05:31:29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质量管理概论》的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一、《质量管理概论》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及教学现状

《质量管理概论》课程在我校定位于工商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应用课,该课程系统的阐述了质量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ISO9000族标准、质量审核与认证等知识,TQM等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常用方法,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活动中的一般质量问题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该课程现状是按既定的教材结构以及本校课标进行教学,前半学期集中学习质量专业理论性知识,可以鸟瞰整个质量管理框架,形成系统性知识。后半学期集中学习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可以将理论付诸实践。反思每周3课时的课堂,时而激情探讨,时而枯燥灌输,时而深思以质量强国,时而畏难过程方法,蜻蜓点水般的结束了课程的教与学,有波澜却不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对教学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过多的是依据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方便自己教学设计、遵循课程标准而进行教学,而忽视了从学生兴趣和需求出发适时变革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的期望在于其感兴趣的方面,诸如多视角的知识、轻松的概念、没有打分的调研与探讨等,反而系统性的知识并非是其兴趣点。

二、《质量管理概论》课程内容改革的理念支撑

(一)坚持以教高[2006]16号文为宗旨

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四条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落实到专任教师的教学上,则是切实关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改革的理念。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理念

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理念,首先要坚持专业技能本位的理念。常规知识体系包括三类知识,分别是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技能),像是一座金字塔构筑了知识体系的钢性结构。位于最底端的基础理论侧重于客观规律和普适性的知识;专业理论侧重于应用方面的理论;专业技术(技能)是与具体工作直接相关的应用知识。以培养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已与时俱进的走上了实施培养学生广泛适应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立足点的教学模式的道路。故课程内容改革应以深入以专业技能知识为核心,其次是“专业理论”的学习,再其次涉及“基础理论”,成为倒立金字塔型教学内容改革。其次要呈现开放性的姿态,关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由此探讨行业模式变革和职业岗位的消长,让学生有学有前瞻性,用有实用性。因此,课程内容适时调整或重新构建显得至关重要。

三、《质量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

(一)突出核心技能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上岗能力

高职课程实施应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上岗能力为立足点。

首先,教师应基于生产过程需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核心技能实践。由于该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非核心的课程,故在技能实践上提出比培养质量管理专业人员较低一层次的要求,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突出核心技能实践,与社会接轨,培养学生良好的上岗能力,即良好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性以点带面的教学,提升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从课程内容说,一方面课程是建构的应由一切给定变为一切创造而成;另一方面,课程不是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可调整的,随活动情境而变的。在上述提出突出核心技能实践上,又要避免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的教学内容,要以开放的眼光,优化教学内容,吸纳跨学科的理念,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的需求,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倡阅读与探讨,挖掘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提倡阅读,一则是要改变仅仅依靠一本教材的内容,一位老师的教学章法就垄断该课程学习的局面;二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带着问题去挖掘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阅读是一种习惯,阅读可以令人思考,偏向工科性质的质量管理类课程其实不乏优秀的书籍,例如克劳士比《质量免费――确定质量的艺术》就形象的说明了质量不仅是免费的,它还是一棵货真价实的摇钱树。这本书浅显易懂,书中有许多案例和实情实景,娓娓道来什么是质量以及如何按愿望改进质量。另外国内外也有许多优秀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以及相关文献,可以让学生选读,并要求写读后感或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其次,提倡探讨,是让学生围绕书中或现实中的一个主题各抒已见,阐明自已的观点。当然也可以进行跟踪探讨,即找出书中或现实周边环境中不同做法的案例,纳入班会或课堂进行专题讨论,全体同学进行思维碰撞。这种有自主探究,也有团队交流,还有教师指引的活动,学生学在其中,既快乐又长见识。更重要的是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通过探讨活动中学生的发言材料准备和调研实践数据准备等,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以及团队交流和沟通能力。

高职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作为专任教师应常怀教改的使命,以开放性的眼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新理念、新知识,不断传授、传承和引导,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时俱进的推动高职教育的优质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欧.教学别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小平.我国大学教与学活动的片面现象反思[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玉春.高职教育的新探索[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姚利民.大学教师教学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教学的“真”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