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与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2-02-15 10:44:55

培养创新能力与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现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光是创新教育,而且还渗透法制教育,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素质教育,渗透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所肩负的特殊使命,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营造创新氛围,渗透法制教育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渗透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坚决摒弃传统的课堂结构,体现自身的创新精神。为此,每节课要精心设计,大胆改革课堂结构,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创新”,感受到法制,形成人人讲法制的环境。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1、巧妙导入“新”课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激活思维。教师在授课前,要让学生有新的激情,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求”的准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探究

课堂结构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要允许出错,然后自行解决,从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例:教“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数的简便计算”。

⑴出示:186+98 125-99

⑵学生尝试得出如下方法:

186+98

①186+98=186+100-2=286-2=284

②186+98=184+100=284

125-99

①120-99=120-100+1=20+1=21

②120-99=121-100=21

③120-99=100-99+20=1+20=21

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始终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放手让学生尝试、亲身体验、发现规律。仔细分析学生解题思路,确实让人欣慰:方法①采用了“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方法②利用了和、差不变的规律进行简算;方法③利用“拆数”的方法把120拆成100+20,将100-99再加上20――这种方法非常新,有独到之处,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教者此时可渗透法制教育:“同学们,我国交通法规定,机动车上道路行,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120。”

二、鼓励学生创新,唤起法制观念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小学生尤其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学习法律,激发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题的积极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活力。

如:中国人民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半年月收入是31元、30元、29元、32元、32元、33元。这半年平均月收入多少元?如果一家有6口人,平均每人每月又能得多少?如果一家只有3口人,那么平均每人每月又是多少?……因此,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法,是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好法律。接着,我让学生尝试。一位学生解题思路闪着智慧的火花:他通过观察发现:只有29元低于30元,其余各天都高于30元。同时,他将其中的一个31元和29元看成两个30元。这样不但巧妙灵活地计算,而且说明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得很透彻,打破了“总收入÷月”的思维框框。

三、培养想象、拓宽思路、学会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角时,可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想象“无限延伸”。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者只有转变教学理念,同时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渗透法制。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 下一篇:脊柱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