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2-10-06 02:36:30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新的时代要求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旨在阐述通过“设疑释疑、引发思维”、“对比分析,强化思维”、“丰富想象,拓展思维”、“克服从重意识、激活发散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培养 创造型思维 途径 方法

一、设疑释疑,引发思维

学贵有疑。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发展、探索问题的开端和动力,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疑是思维的火种,是智慧的展示,是创新的发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生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优先途径。例如:在对《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这个题目是否妥切”的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认为信陵君是救赵者并没有窃符,而窃符者是魏王宠妃如姬,得出了文题不妥的结论。该文有“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一句,注释对“遍赞宾客”解释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教师在此有意设疑:“注释是否准确?”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了学生的讨论。最后大家认为,根据上下文,应当是信陵君把侯生向宾客做了周遍的介绍。这些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一方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释疑中思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对比分析,强化思维

有比较才能鉴别。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利用语文教材中相似相关的课文进行对比分析,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林黛玉进贾府》两篇课文都选自古代小说名篇(前篇选自《水浒传》,后篇选自《红楼梦》),教学时采用了比较异同法,在学生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就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文都通过紧凑的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但前篇叙写了林冲刺配沧州后,管理天王堂和草料场,被陆虞侯陷害,最终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走上杀人报仇道路的过程,注重于故事情节的逐步发展、个体形象的性格变化;而后篇则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核心,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贾府中的一大批人物,初步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帷幕,注重于人物外貌描写和群体形象的刻画。两文都描写了环境景物,前篇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的作用,后篇则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展示了贾府外貌的宏伟、布局的讲究、陈设的华贵,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背景环境。两文在语言运用上堪称古典小说的典范,前篇简洁干练、接近口语,后篇则绚丽多彩、富有文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开启了学生的智力,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想象,拓宽思维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生理机制中最宝贵的要素。想象是创造的先导,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并发挥学科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天地,使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作品中的景物和人物,再现作品中的意境和形象,在此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情景,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仅如此,还要给学生以创造想象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对作品表象的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意境和形象。如:教学毛泽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时,教师在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授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词中提供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境,充分展开合理的想象,以《橘子洲头气象新》为题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通过想象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克服从众意识,激活发散思维

现代中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常常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对一些问题只满足于已定的定论,不敢越雷池一。为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改变思维习惯和方式,而且要教会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以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思维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克服了从众思维的定势,形成了独特的思维个性,进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的最高表现形式,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就能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景春: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2、林楚吟:建设有中职特色的语文课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年06期

3、李晓燕: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J],文学教育(上),2011年07期.

4、罗美: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5、董静: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3期

上一篇:创设情境,促进习作课堂生成 下一篇:培养创新能力与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