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形成从认识语文开始

时间:2022-02-14 12:51:29

语文素养形成从认识语文开始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非常需要学生的配合,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开始,通过正确认识语文,改变学生对语文漠视的态度,增强高中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样他们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真正开花结果。

关键词:教学理念;主动性;认识语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仅是语文教师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在学生身上产生实效,就需要学生的接受与配合。

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深感烦恼的是高中生普遍轻视语文学习。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安排中将语文科极度边缘化。众多高中生学语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平时不阅读、不积累,只靠高三复习冲刺时大量的题海战术以及所谓的答题套路等方法技巧来应对语文高考。然而,语文学习本身又有厚积薄发的学科特性,没有长期的积累与学习,语文是很难有真正的好成绩的,所以要真正提升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也就成了“老大难”问题。原因就在于众多高中生没有具备真正的语文素养。

高中生为什么如此轻视语文学习呢?很多学生可能认为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是立志成为作家、诗人之类的人所追求的,自己无志于文学创作,所以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对自己来说意义不大,学习语文只是考试所需。所以考试要考的才学,只需要能够通过考试要求就可以了。什么文学情操培养,什么弘扬民族文化之类的说法在很多学生看来就是老师在唱高调,他们根本不屑于接受。

然而,这种功利性的语文学习心态肯定是错误的。不少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走进社会,才真正理解语文素养与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才发现自己的语文水平太差了,无论是书写水平,还是口头表达水平,都不能使自己在目前的社会中应对自如。

一、语文对其他学科有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比如,在数理化课程中,有许多的定律和公式,还有许多在平常人看来都难理解的应用题,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就很难明白。学好了语文才能学会理解,学会了理解,自然很多理科知识点就能掌握得更快、更准确。事实上,笔者也时不时会听到理科老师在抱怨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影响了理科成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学习通过写作”的口号,认为在各科的学习中,应运用写作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推动、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写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拿学生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来说,研究性学习由学生自己来选题,制订研究计划,搜集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最后还要写出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不管他们选的是哪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几乎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并最终要落在“写”上。这也可以说,是“通过语文,通过写作”进行“学习”。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如能借助写作和口头交流来探讨问题,表达学习心得和思考的成果,就能事半功倍。

二、语文对社会生活有用

假如一个学生立志于理科,他现在很可能就觉得学习语文没用,但是,即便他将来是工程师、科学家,他确实不用摇头晃脑地读诸子百书,可是当他作报告、写论文的时候,就会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自己的意义绝对不亚于理科知识。

其实,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将来,不管他要涉足哪个行业的工作,他的语文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找工作写求职信,应聘时参加笔试、面试,企业主管写项目策划书、业务报告,律师写司法文书,公务员写行政公文、述职报告,记者写新闻稿件,医生写诊断报告,科学家写实验报告、科研论文……这些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往往需要在一定的场合中将我们的工作内容或思想诉诸口头语言。环视当今社会,几乎所有与升学、就业有关的人才选拔,都离不开对语文能力的考查,考查的重点又大多是放在写(笔试)和说(口试)上,因为语文能力是一个人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言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蜂拥而至的报刊、书籍,扑面而来的广告,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等等,不会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不会学习,就不能胜任具有较高智能性与挑战性的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生存。

只有学生能够较为正确地认识语文的意义,明白语文的学习规律,从而改变对待语文学习的漠然态度,形成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习惯,那么,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理念才能真正在学生身上发芽、开花、结果,所以,语文素养的形成应从认识语文开始。

参考文献:

[1]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9.

[2]程红兵.语文教学的常识性回归[M].漓江出版社,2013-03.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06.

上一篇: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下一篇: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积极激发学习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