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成都)

时间:2022-02-11 07:10:04

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成都)

■策 展 人:吕澎、阿其列・伯尼托・奥利瓦

■展览主办:成都当代美术馆

■公众开放:2013年6月8日至8月30日

■参展艺术家:陈曦、崔岫闻、方力钧、李青、刘炜、刘小东、毛旭辉、隋建国、王广义、汪建伟、徐冰、严培明、叶永青、尹朝阳、岳敏君、曾梵志、展望、张培力、张晓刚、周春芽

展览背景

2013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20周年,这也是中国经济、文化和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与西方进行交流融合的20年。从1993年的“东方之路”中国当代艺术家个人的零星参与,到以“国家馆”形式组织的集体亮相,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找寻到了自己的“声音”,并对于中西文明的认识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同时,通过对参展20周年文献脉络的细密梳理,映射出在这20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接纳态度的变迁,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新绘画所做出的贡献。

邀请意大利批评家、策展人阿其列・伯尼托・奥利瓦与中国艺术史家吕澎共同策划展览,旨在研究展览的历史要素和文化主体,前者的参与,可以使观众更加清晰地理解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结缘背景和历史意义;后者的参与,则为2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给予清晰的定位。

特别邀请展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绘画”:由陈曦、崔岫闻、方力钧、李青、刘炜、刘小东、毛旭辉、隋建国、王广义、汪建伟、徐冰、严培明、叶永青、尹朝阳、岳敏君、曾梵志、展望、张培力、张晓刚、周春芽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构成。即便马列维奇早在20世纪初就以自己的创作宣称艺术已经到达“绘画的零点”,在追求艺术媒介的实验性和新颖感日益成为一种国际新时尚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依然通过他们的架上绘画作品,在全球艺术界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此次参展的20位艺术家,用他们的绘画作品呈现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30年的探索与实验,为世界艺术史提供了特殊的观念与风格样式,最终有效地证明了绘画不朽的生命,续延与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当代艺术史。

展览第二部分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20年历史的“文献”:通过开放式文献展示方式,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互动发展的早期形态与历史细节,中国当代艺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践、研究与反思。透过与这20年参与威尼斯双年展的当事人的直接接触与交流,做出详细周全的记录,获得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展览内容包括笔记、手札、草图、信件、印刷品、出版物、照片、录像片段及相关实物。

主题阐述

阐释:20年前, 阿其列・伯尼托・奥利瓦将中国当代艺术以“东方之路”带进威尼斯双年展,让全世界开始了解1989年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这个事件在国际,尤其是在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持久的争论,焦点是,在于国际艺术史中,中国当代艺术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有批评家对“东方”出现在展览名称上给予了质疑:这是否是属于后殖民文化的一种表现?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是否处在一个被选择和被决定的地位?然而,正是在与国际社会的不断交流中,中国当代艺术不断地展示出了她的独特性,既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当代艺术不过是人类当代文化中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当代艺术不可否认地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当代艺术史的一部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艺术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曾经的“东方之路”提示了全球化的完整性,而今天的“历史之路”则展示了1993年之后在国际社会领域获得充分影响的“中国艺术”,从1992年的“东方之路”到2012年的“历史之路”,是一条世界当代艺术史发展的线索,也是本次展览题目的基本内涵与思路。

上一篇:生活是源,快乐引路 下一篇:班级日记,我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