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2-11 02:06:44

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听,让学生看,更要让学生做和让学生亲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知识。这样实施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动手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操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如:体会平均分后出现余数。师:有20个苹果,每盘放6个呢?请每个同学用苹果图片分一分,在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竖式。(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研究竖式各步表示什么意思即单位名称的写法,并介绍余数。)又如: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先由学生操作,再列出除法竖式,14个苹果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这样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体会到学法的必要性,了解了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想自己去研究、去动手操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动手操作,要注意操作过程的有序性

为使课堂教学中教具的操作更好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学生盲目操作和漫无边际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控,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为此,教师在学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①操作什么东西;②怎样进行操作;③操作的具体数量是多少。例如:数学第二册“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三角形与圆片比多少。操作时,先要求学生第一行摆三角形,摆10个,每个三角形之间空开一点;待学生摆完后,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第二行摆圆片,从左往右摆6个,上行的三角形和下行的圆片要一个一个地对齐……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明确目的,可以避免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摆放的现象。操作图形的整齐美观,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人的思维 ,从整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时,老师设疑:“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 “调动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六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

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尺量一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基石,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了确保操作活动的实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并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谈谈怎样上好小学数学课 下一篇:“题说”教学引领 践行“走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