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时间:2022-02-10 09:47:44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摘要: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是自学的核心。长期以来,困扰学生成绩的“题没看清”“理解错了”等因素,归根结底还是数学阅读能力差所致。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阅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有别于一般阅读,它必须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自然语言间频繁转换,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过程,注重培养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过程应当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的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会流于形式。因此,向学生提出合理的阅读要求,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应该是作为一名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当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即所谓的“口到”。阅读时,一定要把字句一一看清楚,不能走马观花,充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知识点,以达到融会贯通,即所谓的“眼到”。阅读时,还要注意读写结合,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才能促使思维展开。阅读过程中要动笔勾画重点、标出疑问、批注所得,这就是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的过程,是在分析思考中读书的一种表现。另外,还要养成边读题边动脑的习惯。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和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思考是读书的灵魂,要细心体会、品位每句话,每个数学符号的含义,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总之,心、眼、口、手在读书过程中是互相联系,共同促进的一个整体,心到了,眼、手、口自然会到,而眼、手、口的全面使用,才有利于心。

二、合理引导,注重培养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的提高阅读水平,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的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其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联系。

三、培养科学阅读方法,促进有效学习。

初中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往往自学只是流于形式,不少学生数学阅读无法深入,要提高数学阅读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炼思想方法,创造性的读书,把书由薄变厚,由厚变薄。“由薄变厚”是指阅读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发散,类比,联想,做到由此及彼,由少到多,由零成整。“由厚变薄”是指通过阅读,把问题的共同属性进行抽象,概括提练,总结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自学,然后通过出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对比表格,通过定义、图形、数量关系进行对比理解和记忆,以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可以说,“由厚到薄”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数学阅读能力的核心。

(2)结合实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以达到阅读的目的。如:在三视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圆柱、圆锥、球体、棱柱、棱锥等各种几何体搬入教室,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模型进行观察、思考、对比,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理解的偏差加以指导和矫正。

(3)互相交流阅读体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阅读能力有异,学习自觉程度也不一样,不定期组织学生交流数学阅读的经验,无疑对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大有裨益。一般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总是在班级集体中进行的。班级集体的学习气氛、志趣相投的同学之间的影响,会有形或无形地影响其成员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机会。

(4)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有“略读”、“精读”、“研读”。“略读”是了解数学概念,明确公式、定理、法则的条件、结论,是一种比较粗糙的、不很精确的、低水平的读;“精读”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有关概念和原理的精确而清晰的认识;“研读”则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程度。这三种阅读方法是适合于不同类型的数学内容,也适宜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当教学内容浅显易懂,数学语言较流畅,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时,可采用略读,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特征、识别方法等课时的讲授中,可采用略读;当数学知识点需要通过想象、逻辑推理才能得出时,则须用精读,如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去解决几何说理题时,先尝试自己解决,当解决不了时,再仔细阅读例题及有关知识,积极思维,揣摩编者的出题意图和领会解题的思想方法,这就需要用精读。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数学内容或数学知识应用问题,像不等式(组)应用问题、每章节习题中B组题,则需要采用深读。相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基础差的同学适宜于研读,便于他们知识的及时消化和数学语言学习;而对数学基础知识一般学生的学习为省时间可采用略读;相对于爱钻研的同学来说,适当可采用研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尽管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数学语言、符号往往内涵丰富,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规律,改变教学观念,从培养能力入手,多给予学生数学阅读的指导,多给一些阅读时间,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神经,学生就会改变只要认真听讲,多做练习就能学好数学的观念,转而从培养自己的能力出发,培养自己的数学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普遍得到提高。

上一篇:浅谈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模式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