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职教的典型模式

时间:2022-02-08 05:55:54

海外职教的典型模式

导致失去工作机会的因素很多,但就个人而言,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是一个普遍的因素。对于多数人来说,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接受职业培训获得社会需要的技术或技能,要么靠社会救济生活。

为了降低失业率和减轻社会负担,如何对待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和技术,走上工作岗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经合组织(OECD)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培训乃是当务之急,一致认为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待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

在一些职业培训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和韩国,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担负着很大的责任,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能终生在此工作,这对降低失业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些国家,政府对培训方面不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被称为“双元制”,在职业教育界可谓“典范”。这种体制之所以被称为“双轨制”,是因为寻求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后者根据其履历决定是否接受。申请者一旦被用人单位接受,便要签订学徒合同,学徒期通常可延续至3年到3年半。学徒首先根据其职业选择学习基本技能,然后接受专业培训。在一般情况下,学徒在其工作的地方每周3天学习基本技能,其余时间到具体的职业学校学习。职业学校不但提供职业技能课程,也提供基本的文化课程,如英语和德语等。在某种程度上,职业学校补充了在岗培训的不足。

德国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参加“双元制”的学习。学徒与其未来的用人单位签订培训合同,并由商会注册和监督。目前,德国政府认可370种职业施行学徒制。培训按教学大纲进行,并执行联邦经济部制定的测试标准。成功通过考试的学徒可获得证书,证明其为熟练工人。所有企业必须在其对口的商会注册并缴纳会费。商会负责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的建议,并就政策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

商会既负责培训的内容,也负责培训的实施。所有商会都设有职业教育培训委员会,其成员包括雇员和用人单位代表,也包括职业教育部门的教师(通常教师代表只提供咨询)。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处理职业培训方面的一切问题。

至于培训费用,则由用人单位负担。政府不向培训方面提供补贴,只负担“双元制”体制中学校方面的开支。一般而言,学院领取的津贴少于成人的工资,但培训费用相当高。除建筑行业外,其他行业没有收费规定,建筑行业的收费规定受中小企业的控制,这些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

其他行业也建有内部培训中心,培训结构也受中小企业主导,以便确保所有学员都能学到他们职业所需的必要技能。通常很多行业培训的人员所学的都超出本身的需要,但这种情况随着企业培训中心的减少已经发生了变化。

当然在德国并非所有企业都提供职业培训,虽然职业培训标准规定严格,但也存在很大差异。大企业提供大量的培训机会,他们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中心,小企业在进行学徒培训时,常常鼓励学徒独立工作,并为独立工作提供机会。

“双元制”的优点在于:强调在重大决策时行业、工会和政府共同承担责任;高度的中心调控确保了行业之间在内容和方法上的连续性;用人单位控制的实践考试必须在商会监督下进行;整体上强调核心能力和技能;培训标准由高质量的工厂制定。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德国建立了一套优秀的培训机制,造就了一大批中层高技能工人,能有效进行工业结构调整。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

另一些工业化国家,如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等,则有高度发达的正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获得技能是职工自己的责任,失业则是政府的事。政府对培训承担责任,用人单位则不太关心此事。因此,政府不断要求用人单位也要关心在职人员的培训。

英国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十分重视,1994年英国政府发表了白皮书“竞争”。文件指出:“具有高技能和知识,并知道怎样充实这些技能知识的劳动者,是经济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我们的要求一定要比过去高,我们要像尊重和奖励学术研究那样尊重和奖励职业教育和培训……既要提高对教育工作者的期望,也要提高对学生的期望……以促进终生学习和提高灵活性。”

白皮书呼吁各有关部门更多地参与各级职业教育和培训,全力以赴地进行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1994年以来,英国国家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和与之配套的国家职业教育构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原则上,国家职业教育证书强调行业部门制定的能力标准,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程度来达到这些要求。

围绕职业教育证书所做的改革,对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培训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从1994年开始的“现代学徒制”大大促进了“国家职业证书”的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和鼓励英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劳动力能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强化培训,使其具有参与国际竞争所需的各种技能。

现代学徒制强调机会平等,以能力为基础,学院通过系统的培训,获得国家职业教育证书,因此通过与工业培训组织与当地的企业培训委员会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根据这些培训规章,用人单位要负担大部分培训费用和学徒的工资。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英国国家职业证书委员会又制定了“通用”国家职业证书。该证书的特点是:为16岁以上的年轻人提供有效的就业、深造和培训的通用途径;与同级学历证书有同等地位;不同于针对某项具体职业的国家职业证书,但具有相等地位;适合于全职的和业余的学生;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广泛的技能,并向他们提供与职业有关的知识。

澳大利亚:与业界的良好关系

澳大利亚企业界对职教系统的支持与涉入十分积极,除每年注入经费参与职教训练计划外,同时主导全国职业教育训练套件的发展。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的组织架构已转型为以企业为主,职能包括董事会咨询、职教训练内涵、评估标准及认证标准等。企业注入的经费超过所有费用的半数以上,足见业界积极参与的热情。

澳大利亚业界对于职业教育与训练的参与程度极深。业界对于职业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十分重视,尤其对于企业内所面临员工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更是积极寻求改善之道,因此,业界不断透过各种途径与机会要求联邦政府积极提出应对及解决之道。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认识到国内人才技术不足的问题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之重要议题。因此特别委托澳大利亚工商总会(ACCI)调查企业员工技术不足问题。联邦政府依据调查结果,针对国内技术不足问题,提请产业各界共同商议。

所有被提出技术不足的企业,都由各种企业机构共同成立的发展工作小组分两年进行调查。调查方法包含分析现有各项研究报告、召开咨询会议、进行员工与劳工阶级雇主及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机构的调查、办理研讨会议等。此外,对于影响技术不足因素的分析方法、现有测评技术不足的调查方法与工具等,都被提出检讨并要求改进。

从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以企业本位的董事会组织,到以企业为本位的国家质量训练咨询委员会乃至训练套件的发展等,都显示了澳大利亚业界对于职业教育与训练制度的投入和关注。澳大利亚业界参与职业教育训练与课程设计最深入的要算是训练套件的发展。训练套件的发展源自1989年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训练系统。国家培训局成立后,以企业为本位的概念逐渐深入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系统。

上一篇:姜大源:发展市场调节下的学校中心模式 下一篇:别指望美国拯救亚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