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问题的伦理思考

时间:2022-02-07 04:44:34

中国民生问题的伦理思考

摘 要:民生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还是一个伦理问题,蕴含着复杂的伦理关系。而要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了解我国民生问题的伦理属性和道德实质,需要充分认识我国民生问题的当代内涵、民生问题的伦理意蕴并找到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道德实践途径。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幸福;道德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39-02

一、我国民生问题的当代内涵

民生问题自古以来是人类最关心的主题,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体现了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状况,但不同时代赋予了民生不同的范围和内涵。如在生产力不高、生产资料贫乏时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解决温饱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在当代,民生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民”即公民,“生”则包含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意义:一是根基性的“生存”,二是尊严性的“生活”,三是理想性的“好生活”。[1]因此,民生指的就是公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生活。民生涉及国民福祉,它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物质生活方面,就是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使人民吃、穿、住、用、行等方面不断得到提高;精神生活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准;政治生活方面,是指在社会平等、公正、民主的前提下保障公民权利,拓展公民参与权,使人民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家庭生活方面,是指家庭幸福,家庭成员心灵和关系都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民生的当代内涵是对人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目的的反思,既体现了民生的伦理标准和道德规范,也体现了在平等公正原则的基础上给最大多数人以最大的伦理关怀。

二、我国民生问题彰显的伦理意蕴

(一)民生问题的伦理价值核心:人道主义

人道原则,也就是人道主义的道德原则。人道主义是一种伦理思想体系,它关注人性、人的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位、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保障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从伦理学角度来讲,它有四层含义,第一,它认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和尊严,人道主义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捍卫个人尊严并把人的价值置于第一位;第二,它力图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道主义追求社会每一成员获得充分的物质福利,实现人的平等、自由和全面发展,它捍卫人道的社会关系,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追求人类的完善,要求建立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真正的人的关系;第四,它把实现幸福作为人道主义的终极目标,把人作为伦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力图在保障人的实践中享有人的幸福的最完美条件,把实现人的幸福作为至善。民生问题的人道原则就是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具有人性关怀的道义要求和伦理责任,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维护人的尊严、捍卫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和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目的,在促进人类整体利益发展中促进每个人的共同发展,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得以实现。总之,要把人当成一切行为活动的目的,就像康德所言:“你须要这样行动,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是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目的,总不能把它只当作工具。”[2]对民生进行道义上的关怀,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得以改善。

(二)民生问题的伦理价值原则: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是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社会公正不仅是社会制度是否具有道德性的伦理范畴,而且也是社会成员对自身权益维护的实现方式。“社会公正主要涉及社会制度或体制的道德性质,着重阐明社会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对社会成员应负的道德责任,表达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应然状态的道德期待。”[3]通过社会公正,保障人民基本权利上的平等,基本权利从伦理学的角度来思考是一种底线伦理,它维护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要求,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起码和最低的权利,保护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利是民生问题得以改善的前提。同时,社会公正与平等有着某种关联,平等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对每个人的利益和负担、权利与义务如何分配的理论,它认为只有平等分配才是公正的,否则是不公正的。民生问题的平等不仅体现在分配公正的原则上,而且还体现在公平分配之后的社会补偿原则上。罗尔斯认为,“补偿原则是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4]可见,民生问题是一个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其实质是要关怀社会弱者,保障人人权利平等和给予地位最不利的社会成员补偿。

(三)民生问题的伦理价值目标:民生幸福

民生幸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现实利益问题,民生幸福承载着民众对政府的价值要求,我国政府的一切经济、政治行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民生幸福。民生幸福体现的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伦理关系,具体来说是指政府所制定的民生决策符合伦理道德要求并有利于民生幸福的实现,这是政府最基本的底线伦理,要求政府对社会公民承担最基本、最低限度和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把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人类的幸福作为最终目的,因此民生幸福是民众对政府寄托的价值期望和政府对民众应承担的责任的最终实现形式。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他强调了关注和保障民生所要改变的一些现状,并提出了政府实现民生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党和政府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民生幸福才越容易实现。英国伦理学家边沁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普遍的道德标准,并用来衡量、判断社会价值,并把它作为社会制度建立的一种评价标准,边沁同时认为,社会利益、社会幸福不过是“组成社会之所有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5]。因此我国民生幸福要求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实现广大人民的最大幸福为最终目标,把发展好、实现好民生幸福作为增强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价值尺度和根本途径。

三、我国民生问题解决的道德实践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最根本的道德实践,因为民生问题其实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和人的生存在当代语境下可体现为经济和民生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来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同时,保证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对民生问题进行伦理关怀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把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作为共享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6]可见,在社会经济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社会成员就很难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益处,不能让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不是真正的发展,也不符合伦理道德要求,因此政府应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保证发展成果共享作为自己的责任和道德义务,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对民生问题实施伦理关怀。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它是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社会保障要求国家和社会在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人文关怀,其本质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伦理性的社会安全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保障不足和不到位的缺陷,如我国农村中的很多贫困人口仍然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很多贫困农民没有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民生生活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它要求合乎人性、遵守人道、体现公正、实现幸福。有学者认为:“人道思想是社会保障的灵魂,也是社会保障必须坚持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7]社会保障保障人民最关心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让社会成员特别是贫困群体感受到改善民生带来的好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蕴含了一定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追求,它以能否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快乐为标准,充分体现社会保障的人道性原则和国家与社会对民生奉献爱心的道德力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不断拓展保障范围和提高社保待遇以适应民生生存和发展、民生幸福的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应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以人的最终幸福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之更具有伦理性和人文关怀。

(三)培养民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众所周知,前面讲到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外部因素,而民生问题的真正改善和解决必须通过民众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民生问题的改善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和关怀,更需要民生群体参与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劳动素质、树立自信心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要增强民生中弱势群体的造血功能,必须要改善他们长期在贫困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提升他们的价值观念,这种在贫困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思想价值观念称之为“贫困文化”,这种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周围的人和子女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贫困会得到不断的蔓延。对弱势群体的道德扶助和伦理关怀除了政府和社会要做的“输血”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增强主体的造血功能,以增强他们适应竞争社会的技能和信心[8]。民生群体要树立自强不息并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早在我国先秦传统伦理思想中就有对自强不息的阐述,如《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充分表达了自强不息是改变个人现状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民生群体要逐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努力摆脱贫困和劣势的处境。

总结

民生问题是我国最基本的社会问题,从伦理学角度对我国民生问题进行伦理思考有利于我国民生问题的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田广兰.公正与关怀――民生制度与实践的伦理原则[J].道德与文明,2011,(3).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3.

[3]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1.

[4][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1.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

[7]岳天明.人道思想是社会保障的灵魂[J].中国社会报,2002-05 -28.

[8]罗建文、余杰、廖加林.对弱势群体问题的伦理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上一篇:关于提升哈尔滨公共服务法律制度建设研究 下一篇:试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