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建构情感生态环境

时间:2022-02-05 09:21:07

在语文教学中建构情感生态环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有着广阔的天地和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情感教育涉及到一个人心理存在的各个方面,包括他的感觉、知觉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感情,他的价值走向、态度、情绪、利他主义的道德观念。

一、师生情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吸引人并世代相传,不仅因其语言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美好炽热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要以满腔的热情帮助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的可亲、可近,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的亲和力不仅表现在语言上,也表现在体态上。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表情、神态、与学生的目光交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等。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激情去感化,去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要让他们树立起信心,这就需要情感交流,多指导、多鼓励、多交流、少批评挖苦。

二、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与作品所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

语文的学习就要注重朗读。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不是静寂的字符。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都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也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让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沉浸在意境中,拉近与作者的情感距离,也就是让学生与作品所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这是一首长篇抒情叙事诗。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杰作。作者以高超的技艺,创造了一个极富魅力、美不胜收的音乐世界。音乐的描写是全诗的难点,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朗读来领会女艺人那种孤独欲绝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让学生体验到那种凄苦难奈之痛。在教学中,抓住诗中的关键的字词,充分感知理解音乐波澜起伏的旋律变化,舒缓一低咽一间歇一激越一骤止,那凄凉婉约、如泣如诉的音乐配之以缓慢深沉、悲悲切切的诉说,把琵琶女痛苦压仰、伤感愤懑的感情表露无遗。在这样的整体氛围中,学生与作品在思想上更易沟通。

三、入情入景欣赏,形成双向交流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示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至关重要。只有教师投入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才能使他们进入文章创造的意境,也才能形成双向交流。教师以情示人,在讲解课文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多层次的挖掘、探索。

四、展开情感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宣泄炽热的情感

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当学生驾驭联想与想象的骏马弛聘纵横的时候,他们心中的爱憎感情就会不可抑制地迸发出来,就会和作品中的人物相融合,切身体验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战斗檄文。文中对朋友的爱,对敌人的恨交织在一起。但是在文中也留下了很多艺术的空白,引起人们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如对刘和珍的形象,文中并没有工笔细描,描写其外貌神情,只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与“黯然至于泣下”等简单的两句;写其行为表现:在追求真理上,只写她“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在女师大事件中,只写她被“强拖出校”;在“三一八”惨案中,只写她“欣然前往”,“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斜穿人心肺”。这种简单勾勒造成了艺术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揣摩、回味的余地,读者通过想象可以将作品中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细致、生动,形成了丰富的充满血肉的刘和珍的形象。在感情抒发上,文章多次写“我实在无话可说”,即使到结尾,仍是“我说不出话”,并不进行恣意的感情宣泄,但读者读到此,情感的波涛并不就此停步,而是遵循着作品的感情脉络,凭着自己的人生的体验,通过想象、联想填补作品的“空白”,在这个补充过程中,对烈士,我们会肃然起敬;对烈士的死难,我们会悲痛欲绝;对反动派的惨无人道,我们会义愤填膺;对反动文人的中伤,我们会拍案而起;对作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呼唤,我们绝不会无动于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想象与联想中,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了和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宣泄着炽热的情感。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他们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真正做到以情育人。

(作者单位 贵州省习水县第四中学)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方言播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