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同样要慢品细读

时间:2022-02-04 12:45:29

数学教学同样要慢品细读

“慢品细读”,似乎是语文教学的专属名词,与满是数字、图形的数学教学南辕北辙。殊不知,虽然数学教学重“术”,看似只是将1、2、3简单地拼凑,点线面寥寥几笔的组合,但它同样重“道”。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在领略数学无穷变化与魅力的同时,方法得到渗透,智慧得到启迪,人文精神得以滋养,它需要“随风潜入夜”,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绝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

一、慢在计算探究——数形结合,品读数学算理

在计算教学时,不少教师在教学上往往停留在知识表面,再加上学前教学的超前,更让家长和学生,甚至教师形成一个误区:教计算可教得快,因为很多学生都会。殊不知,作为教师,更应该细品教材,挖掘隐藏的内在数学元素,并找到相应的教学措施,提升教学的思维含量。应将数形结合,让学生在计算时借助形象的小棒等辅助思考,品读算理,从“形”的背后抽象出“数”的特性,在充分感知和体验中逐步建立起数感,进而借助此类思维方法去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有些教师快速直接地教给学生计算方法,简练迅速,而学生不用去想“为什么”,只需背计算法则,长此以往,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反之,如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运用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才能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首先,在教学例1的“46÷2”时,让学生从准备好的小棒中取出46根(4捆和6根),平均分成2份,由于操作时有的学生先从“6”分起,有的学生先从“40”分起,为了与竖式计算的过程相结合——从“高位分起”,所以在操作前先问“你估计这题的结果是几多?”学生都从十位分起,先成捆成捆的分就相当于竖式中的从十位算起。在教学例2“52÷2”时,分小棒操突破了十位的余数要与个位合起来再除这一难点,学生在计算时自然联想到了“把剩下的1捆拆开,平均分成2份”,并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自觉与小棒的操作相结合,借助小棒理解算理。

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化抽象为直观,化隐含为显见,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二、慢在体验感受——抽象概括,品读数学思维方法

蝉儿出茧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脱壳而出,才能飞得起来。若帮它脱壳,省去了过程,它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完全飞不起来最终死去。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如果教师忽略学生获取知识的体验过程,注重的只是如何把结论准确快速地传授给学生,那同替蝉脱壳又有何区别呢?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先出示一组题目:

①12×25 ②12×(25×4)÷4 ③12×100÷4

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发现。有的学生发现算式里都有12,有的发现它们的计算结果相等。追问:如果在三题中任选一道计算,你会选哪一题?学生通过比较后发现:从步骤上看,确实第一题简单,但第三题方法更为高明,因为除以4与乘25相比,前者显得方便多了。几轮观察比较之后,终于发现这三种算法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进而概括出计算时可以将因数变为整十整百数计算更为简便。借助发现,再引导学生探究12×25还可以如何变化,使计算更为简便,思考出第二种简算方法:3×(4×25)。这一过程与直接告知简便算法相比,可说是浓墨重彩,体验深刻。学生不断比较思考,在“悟”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更是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活力。

三、慢在知识建构——深化提升,品读数学思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其实蕴含着两条线——一条明线是数学知识,一条暗线是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教师常容易出现重明轻暗的现象。而事实证明那些快速学会的数学概念往往很容易忘记,只有数学思想方法才能长久地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发挥作用。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课件动态展示一盒七巧板从盒子里纷纷落下拼出不同的图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很快算出每个图案的面积。学生开始疑惑:这么多图形,一个个算实在太麻烦了。有学生发现可以将这些图形放回到七巧板盒子里,只要算出正方形盒子的面积。思维瞬间被点燃。教师高度肯定,这样将复杂的图案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办法很巧妙,其实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之后,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学生自然从课前的问题得到启发,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教育,是一种缓慢的积淀和结晶的过程,离开长期的积淀,知识就无从积累;离开缓慢的结晶,智慧就失去光芒。慢,不是拖沓,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节奏,是态度,是张力,是大度,更是艺术。放慢脚步,步步踩实,步步为营,风景才会更加迷人,精彩也定将不期而遇。

上一篇:不只是让你掏腰包 下一篇: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