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保护•发展

时间:2022-02-01 11:45:18

【前言】挖掘•保护•发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水北街区的历史文化特征的挖掘 水北街区是展现塘栖发展过程中历史脉络最为连续、完整的历史地段。这里依托运河形成,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为沿运河市镇经济,街区呈现出多种文化交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物质空间形态和非物质人文景观。 1、空间格局 据历史记载...

挖掘•保护•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水北街区历史文化特色和物质形态特征,探讨历史街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寻求历史街区与现代生活的切合点,使历史街区在传承地域文化,保护遗产信息,延续居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关键词:街区;保护;民生;可持续

“长城是凝固的历史,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古镇,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保留着古镇原生态遗韵的塘栖,显现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水北街区位于栖镇运河北岸,是塘栖历史文化遗存最为厚重的区域。本着“还河于民,运河申遗”的目标,水北历史街区成为了塘栖保护和发展的启动点。

一、水北街区的历史演变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北宋以前,塘栖仅有渔民散居。元朝张士诚拓宽官塘运河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初现雏形。1489年,广济桥的构筑使水北融入栖,形成了规模集镇。1556年,在水北街设水利通判厅。清康熙皇帝南巡,两次驻跸塘栖。1751年,乾隆幸临,立“御碑”。1860年,太平军驻军水北。1899年,英传教士金乐德建耶稣教总堂。民国、建国以后,随着工业的影响,大量厂房、仓库出现。随着水运作用的减少,水北曾经的辉煌被逐渐尘封。1991年,栖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水北历史街区中,明清一条街、乾隆御碑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二、水北街区的历史文化特征的挖掘

水北街区是展现塘栖发展过程中历史脉络最为连续、完整的历史地段。这里依托运河形成,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为沿运河市镇经济,街区呈现出多种文化交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物质空间形态和非物质人文景观。

1、空间格局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民国初年期间,水北街区自南向北分布有临河民居、水北街、沿街商铺、院落式宅院和农田鱼塘等,街区呈现出自南向北由密而疏的带状格局。随着时间的推进,北部的农田鱼塘逐渐被近代工业、漕运仓储所利用,并深入水北街区,使街区里弄空间中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厂房和仓库。原长2500米的水北街,现存1386米,街区内已无与运河连通的水系。现状的街巷肌理和建筑布局,形成了一个以沿水北街建筑为梳柄、以主要巷弄内建筑和厂房仓库为梳齿的“木梳结构” 格局。

2、建筑特征

水北历史街区内分布的建筑密度较大,建筑类型、形制和风格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民居、商铺、宗教建筑和厂房仓库。

水北街兼为纤道,过往旅客,昼夜如织,居民临河列肆。临街建筑形制多样,高低错落,大多为木结构商铺,也有民居、耶稣堂、厂房仓库等。街区内厂房仓库对外通道均直对运河,并有码头相对应。

水北的民居多为院落式,当地称之为“煞”,隐于弄内或藏于店铺之后,弄通穿,闹中取静,体现含蓄、内敛、不事张扬的人文精神。宅院通常中轴对称,形成规整、方正的庭院空间和狭窄逼仄、曲折多变的弄空间。

3、重要文化要素

水利通判厅:位于水北街东段,现仅存遗址。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设立,以代杭州府执行督修水利和捕盗缉私盐的任务。原衙前有石狮,衙内有虎牢和水牢。

乾隆御碑:在水利通判厅遗址内,属杭州市文物保护点。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四十六年(1707),玄烨两次南巡,驻跸塘栖。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初二,迎乾隆帝銮辂幸临在“通判厅”定议,圣谕立“御碑”于此。现御碑露天竖立,周围杂草丛生。

耶稣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英格兰传教士金乐德在水北街建耶稣堂。现在仍为教众使用。

水北庙: “邑有城隍、镇惟城隍、春报秋祈、水南水北”,水北庙为水北的土地庙,为丰年乡社祠,位于坝桥弄,现无存。水北庙寄托了古代当地百姓的精神诉求。

酒厂、粮仓:民国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仓储建筑在水北逐渐增多,代表着不同时期的街区特色。

4、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是街区整体风貌的神韵所在。水北街区非物质文化包含传统业态与民俗休闲活动两个部分,传统业态有油车店、缸甏店、米店、酒酱作坊、篾器作坊、船作、漆作、修水车、染坊、成衣、棉织、制伞等;民俗休闲活动有卫家班皮影戏、丁河敲鼓亭、马灯舞、水上赤膊打拳头、水上秋千、舞龙灯、彩练船等。

三、水北历史街区保护对策

街区作为一种遗产要素,其特征在于它动态的演变过程,以考证、研究为基础的水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力图展示遗产真实历史的多重面貌及其价值所在的街区特征。

1、延续历史底蕴

分析水北街区的空间尺度,恢复街道与运河的历史原真关系;以商铺、御碑、耶稣堂、仓库等遗存为节点,体现街区多元化特征;修复坝桥弄及梅家兜弄原有水系,强调高墙深巷的街巷特征;凸显街区景观特征,优化沿河界面景观。

――水北明清街的保护和原有格局的修复,是展现受运河文化影响的水北历史街区特质的重要手段。保护修复中,注重街道特征的把握,恢复石板路面,保护沿街传统建筑,并根据老照片等历史资料,结合现场调查,在历史格局及空间形态吻合的情况下,修复被破坏的传统景观。

――考证史料,修复联通运河的水系,添设水北庙等重要公建,体现水北街区因运河而生的江南水乡特征。这些措施同时起到疏导街区建筑密度,释放街区公共空间的作用。

――梳理传统街巷肌理,保护街区内的巷弄。针对油车弄、梅家兜弄、坝桥弄、桥头巷等每条巷弄的不同特征、保存状况,结合史料,解读其逻辑关系,形成历史特征明显、独具生活气息街巷空间。

――保护街区内留存的建筑,根据价值定性分类,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列为文保点的建筑,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通过维修,消除隐患,最大程度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沿街商铺、院落式住宅是形成水北街区风貌、空间肌理的基本单元,采取“应保尽保”的策略,秉承真实性、完整性的理念,对其进行维修、改善。酒厂、粮仓等工业仓储建筑,维持其外部的建筑特征,同时强调其与沿河码头的逻辑关系,展现水北街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遗存。

――在拆除部分与历史街区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后,以实物、照片、史料为依据,为体现街区整体风貌的完整性进行修复重建,还原历史肌理。修复的建筑严格控制体量,以原肌理及风貌协调为原则,延续街区传统空间关系和水乡建筑特色。

――建碑亭保护乾隆御碑,对水利通判厅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根据遗址保存情况制定保护展示方案,形成遗址公园,突出水北街区特质。

以上措施的采取,使水北街区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前提下,以有机生长为基石,通过强化街区传统空间肌理,增加其历史底蕴与可读性。

2、复兴传统社区

街区的灵魂依赖于人的活动,住民生活经营所营造的日常氛围、生活方式是街区文化展现的重要内容,使住民乐于居住,减少空房率,是水北街区发展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传统生活融入整治后的古镇,水北采用住民原地段回迁安置的方法。然而,街区的现状条件与现代生活的要求相去甚远,水北街区以保护整治为契机,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基础设施、消防设施、交通设施改造,局部开放空间,创造适宜居民交流、健身的场所,注重环境与建筑,环境与人的融合,赋予居民社区归属感。同时,通过开发旅游和相关建设,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激发社区活力。

四、水北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探索

历史街区的兴衰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有密切关系,其改造更新,不能就街区论街区,而应在立足保护、关注民生的同时强调发展,并结合街区实际情况、城市整体定位综合考虑。

塘栖的发展目标是宜游、商、文、居,水北街区结合自身特点,定位为集原住民安置、文化展示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使居民生活与旅游观光共存,把当地人拥有的优秀文化和产业诸要素展现出来,达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北实现业态更新,形成了三个以展示、服务和销售为主的产业区块:

――传统街区体验区:水北街区的特质是因运河而生的传统商肆,以水北街明清建筑为载体,结合居民生活及现代旅游需求,有选择的引入传统业态,如缸甏店、米店、酒酱作坊、茶室、成衣、丝绸、棉织、糕点、特色小卖等。

――历史遗迹展示区:结合水利通判厅遗址、乾隆御碑、水北码头等,展示明清时期运河水运文化;结合水北庙、耶稣教总堂展示水北宗教文化;利用粮食仓库,兴建仓储博物馆,与货运码头相结合,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运河仓储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区: 以现状街区内代表不同时期特色的厂房仓库与其周边的宿舍为载体,通过改造更新,形成以工业厂房改造为特色、以展现古镇民间工艺、民俗活动、创意设计和时尚艺术为主题的文化产业。

五、结语

杭州塘栖水北历史街区保护,以传承地域文化为前提,强调保护街区内遗产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关注民生、强调发展。在对历史人文、空间景观、商肆业态等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整合后,将其原来拥有的价值,恰当地呈现出来,同时以有机更新的理念对待街区的保护,使街区回归城市,并在城市生活中扮演合理的角色,以积极的姿势介入到市民的生活中,成为城市发展中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卢远征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一篇:铁塔厂塔材生产工艺及质量改进技术方法分析 下一篇:外装饰幕墙陶瓷板干挂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