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诵读 培养语感 提高素质

时间:2022-02-01 05:38:12

加强诵读 培养语感 提高素质

[摘 要]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图通过诵读培养语感,从而改变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状况,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诵读 语感能力 语文素质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一个人理解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的能力即语文素质如何,基本上取决于语感能力的强弱。语感能力强,则对语言信息的反应灵敏快捷,听话听得明白,说话说得得体,写文章则文从字顺,有章有法。反之,则不然。何谓“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朱光潜),也就是对语言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①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语感可以说是才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培养的是21世纪的新人才,如何使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快速地筛选信息,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战中正确决策,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语感的作用不可轻视。因此,面对大社会、大市场、大竞争的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的语文素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不能不在培养语感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提高其语文素质呢?我以为在目前加强诵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何谓诵读?“诵”即吟诵、朗诵、背诵;“读”即阅读,含默读、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诵读吟咏是语感训练的基础,是口到、目到、耳到、心到的有机统一,是读者迅速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的正误感受、形象感受和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畅达感、分寸感、节奏感、情味感等感应力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诵读对语文教学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一个显著的外部特征。如同学唱歌就得张口发声、学游泳就得下水扑腾一样,学语文就得诵读吟咏。古今中外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无一不是在诵读方面下了苦功夫的。他们将大量古书中的名言警句和典故化为自己语汇仓库中的有用材料和零件,所以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或妙语连珠,写起文章来便左右逢源,随手拈来而毫不费力。如北宋大学士坡背《汉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当代文学巨匠茅盾,一次与朋友吃酒,为助兴,朋友拿过《红楼梦》点回目让他背,竟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窥斑见豹,一叶知秋。要有出口成章、立马可待的文才,背诵比熟读更重要。这是千百年来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经验,是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语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加强诵读教学呢?我以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课本为主对象,增强诵读实践。在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的情况下,指望他们在课余读大量的文学书籍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抓紧课堂教学时间,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反复诵读教科书上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从而理会范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巧妙和风格韵味的独特,受到语言美和情感美的感染和熏陶。诵读方式可根据不同年级和年龄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个人默读、朗读、吟诵、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举行朗读比赛等形式。教师经常进行表情范读,放录音磁带,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可以在作文课上让学生朗读自己写的作文,增强自改作文的主动性。课本里好多练习题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设计的,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这些练习,可使他们逐步认识、掌握语言使用的习惯和规律。

二、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诵读的方法主要有默读、吟诵和背诵。默读是不出声的读,即“心读”。吟诵即出声朗读,诵读有节拍,有抑扬顿挫,有腔有调。吟诵达到一定次数,便是背诵。叶圣陶先生指出;“今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但,一遍比一遍读来如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②同时指出了吟诵的具体方法:“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斥责或慷慨的文句,文句开头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③这就说明诵读要和探究、理解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要口诵心悟,读中有思,读思结合,边读边思。

三、培养良好的读写习惯。良好的读写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没有良好的读写习惯,就谈不到语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对课文圈点批注的习惯、画知识树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每天读报及写日记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按时完成作文的习惯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尽量多读各种文体的优秀作品。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了解和指导,定期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益的新书和课外读物。

[注释]

①吕叔湘《学习语法与训练语感》(《语文学习》1985.1)

②③《叶圣陶语文教育沦集》第13~14页

(作者单位:河南省内黄县第一农业高中)

上一篇:关于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