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01-30 08:40:5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与思考

一、发达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美国从1996年开始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以来,至2000年已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据统计,美国已有95%的中小学和72%的教室联上了互联网:平均每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30%的老师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活动,27%的老师将互联网用于解决问题和数据分析,16%的老师利用互联网备课。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政府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很大,在初中和高中都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而且课程涵盖信息科学的全部领域。德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德国已于2001年10月实现了全国所有学校免费上网的目标。德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内容涉及软件的发展、应用系统、信息交换系统、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在测量和控制方面的作用、计算机模拟等众多内容,并随着年级的增高,难度也在增加。印度的信息技术世界瞩目,印度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涵盖范围也很广,同时很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等同于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地位,课时也很充分,不存在主课与副课之分。它们的共同点是政府非常重视,硬件基础好,课程涵盖范围广,实际应用多等。

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提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从那时起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我国的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同年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中也明确写到,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到2008年6月份,我国网民的数量也已突破2,5亿用户,计算机和互联网越来越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应该看到,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如:一些机关、学校的电脑、网络主要用于聊天、看新闻和玩游戏,而真正用到教学和科研的却较少,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还存在误区,正如笔者曾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甲:你女儿的计算机水平怎样?

乙:她一分钟能打80多个汉字呢!

甲:我儿子游戏也打得很不错!

这显然是对信息技术的不正确认识,我们不否认打字、玩游戏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但仅以打字速度和游戏玩的优劣来评判人的信息技术水平是有失偏颇的。在一些学校和单位,计算机更多充当着展览品而不是教学设备的作用,这也是很不正常的。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周课时大部分是每周1课时,有的地方把信息技术课程称为“劳技课”,经常为其他学科让路。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信息获取、低技术应用,忽视算法和程序设计,忽视高层次应用,实际也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掣肘。

三、一些思考

1改变传统观念,真正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要创建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就必须得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抓起,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就要真正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这不仅要政府重视,还要改变观念,要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具体到学校,就要求给信息技术课程一个合理的定位,让它不再是“劳技课”,不再是必修课中的副课,让昂贵的设备不再是展览品和摆设。

2增加课时,适当增加难度和广度

我们不奢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有大的增加,但最起码应该是每周2课时。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有程序设计、网络应用、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等,不应一直只是OFFICE应用而令师生都觉得乏味的内容。

3改变评价标准

我国现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标准仍沿袭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因为一般不进行统一考试,所以学生的分数也仅仅是根据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去给学生打分,很难反映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方式,用形成性评价来反馈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4重视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我国现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忽略了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因而国家只好禁止中小学生进网吧。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点的同时认识到它的一些缺陷。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之点滴思考 下一篇: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