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和艺术的归途

时间:2022-01-29 06:47:06

资本和艺术的归途

天津文交所被“份额化”的两件艺术品赚足了公众的眼球。先是《黄河咆哮》与《燕塞秋》在29个交易日中一度疯涨17倍之多,后不久又被一窝蜂地抛弃。遥想当初,作者肯定想不到自己的两幅作品竟然仅用一个多月,其身价就高达张大千、齐白石两位大师作品的3倍。疯狂追逐这两幅作品的投资者更想不到,仅仅只用一周,市值上亿的两幅作品就开始惨跌。

明眼人一看便知,天津文交所炒作的是实际永远无法兑现的权证。将文化艺术品切分成一定的份额进行交易,实际上是让交易者拥有实物的部分权益。与一般的权证不同,艺术品权属具有不可分割性,将艺术品份额化之后进行市场交易,实际上就是一场永远不可能获得实物的虚拟资金的击鼓传花游戏。

现代艺术成了资本的宠儿,资本又创造性地“切割”了艺术。金钱似乎已成衡量艺术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中国有着最庞大的艺术家后备队伍,成千上万的艺术青年在像北京宋庄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忍受着当下的清苦,憧憬着资本的关注。他们心中不仅装满了浓墨重彩的画卷,而且还构思着一张张清晰的线路图,这个线路图由经纪人、策展人、画廊、拍卖市场错综复杂地连缀起来。就像一位宋庄的年轻画家,他的妻子兼经纪人关心的是:“他的画行吗?”他的画能否像“杰出”画家一样获得用美元标价出的成功。

许多人说,当代艺术的门槛已经低得不能再低,当代艺术的价格却高得不能再高。面对看不懂的千奇百怪的天价艺术作品,人们不禁质疑,这个真值这么多钱吗?这真不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吗?

天津文交所将不可切割零售的画作创造性地切割零售了,的确是一个天才的创意,不过这依然难掩艺术品收藏市场巨大的资本泡沫。中国现代艺术的天价是众多西方收藏家助推的,当这些收藏家开始出售手里的中国艺术作品的时候,这种质疑之声就从窃窃私语变成了众生喧哗。

纵观全球艺术品市场,明显的对比就是外冷内热:国际上总体偏冷,中国总体偏热。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开发方面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资本也越来越谨慎。从2007年开始,不断有消息称,外国收藏家将抛出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2009年10月,美国收藏家霍华德・法伯将所藏的44幅中国当代绘画全部送拍;2010年4月9日进行的香港苏富比拍卖活动中,全球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机构之一仕丹莱收藏基金将手里的108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悉数抛出……

反观中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中国的传统书画就完成了由低迷向复苏再狂飙突进的过程:2010年5月17日,张大千画作《爱痕湖》才刚刚以人民币1.008亿元价格成交;6月3日,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总成交价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中国艺术品投资跃入亿元时代……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反映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逆势上扬,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此外,通胀压力使得过剩的资本涌入了艺术品市场,资本的大火照亮艺术品的“钱途”,也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有人预言:一旦西方收藏家囤积手中数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抛向市场,却无法“套现”,整个当代艺术市场将可能迎来一次较大的震荡,甚至有崩盘的危险。但大量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西方收藏家希克却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有崩盘的危险,因为“中国应该还有20年的经济增长期”。

应该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力的日益强盛,使得一些人有能力用手里的闲钱来购买、收藏艺术品。此外,投资资金的转移,部分原来投资房地产、股票及其他行业的资金流入到艺术品市场;中国文化的价值正在被发掘与重新评估,很多手中握有闲散资金的人为了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的需求,也将资金投入到艺术品的收藏中。

然而,艺术有艺术的规律,资本有资本的原则。在资本投影下被无限放大的艺术应回归其收藏价值的本性,而被通胀预期逼迫的资本也应回归理性,慌不择食不但会糟蹋了一桌美味,也会被鱼刺卡住喉咙。(摘自2011年4月7日《光明日报》郭丽君/文) 

上一篇:艺术品股票市场的理想设计 下一篇:新加坡为什么不打压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