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因分析

时间:2022-01-28 02:17:52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因分析

[摘 要] 由于上市公司的恶意造假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严重扭曲了股票的价值,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更多的人会选择消极的投资策略,最终将导致证券市场发展受阻甚至停滞。为了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必须加大对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力度,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利润操纵 手段分析

一、利润操纵的外在动因

1.外界环境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许多市场行为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如股份公司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实行计划额度制,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的成分,导致了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为了争取新股额度,在总资产的盈利能力上竭尽其能。政府在理论上只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其自身并不参与市场运行,但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往往直接参与上市公司的经济运行活动,有的甚至默许和鼓励本地上市公司实施利润操纵,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税收而大开方便之门。

2.会计制度体系不健全。这主要体现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落后于会计实务,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缺陷会使企业在准则外,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由于“无法可依”而带有很大的弹性,加之我国采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会计核算,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力做出选择。这样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操纵会计利润成为可能。

3.监管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机构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等,这些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为公司实施利润操纵提供了可能。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监管体系薄弱,监管手段不成熟,监管人员不足,上市公司造假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查处。与造假成本相比,会计造假所带来的收益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实现几何放大。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造假成本,我国证券市场才会不断出现会计造假现象。

二、利润操纵的内在动因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受到各种各样的利益驱动,形成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内在动因。

1.为取得上市资格而粉饰业绩。《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25%,并且规定,开业时间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原国有企业依法改组而设立的,或《公司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的,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以连续计算。这样,在新股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大型国有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是不现实的,只能将部分资产剥离出来折合为发起人股。在发行新股前,将这部分资产虚拟为一个会计实体,并假设其已经存在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会计期间,然后从原有会计实体中剥离出一部分收入和费用,并据以确定虚拟会计实体在各期间的利润。这种做法不仅有违会计主体和会计期间的基本假设,而且给公司上市前的财务包装提供了许多机会。

2.为规避所得税而隐瞒利润。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适当的税率而得出的。一些公司为了偷税、漏税、推迟纳税时间,便会隐瞒利润。但也存在着一些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能够维护其在社会上的形象,为了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不惜虚报利润,多交所得税,而这部分所得税往往又通过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形式返给上市公司。

3.为达到配股而提高利润。公司上市后可以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募集大量资金(简称“配股”),是大多数公司要求上市的主要动因,但是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却受到了较为严厉的政策约束。例如政府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0%以上,才能按上年末股本为基数以不超过30%的比例配股。也就是说,上市公司虽然前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均在10%以上,只要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就会前功尽弃,因此有人称净资产收益率10%为上市公司的生命线。为了获得配股资格,许多上市公司在编制年报前进行反复测算,如果达不到资格线但又相差不多的话就通过利润操纵来达到。

4.提高新股发行价格。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大限度地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公司所能够募集资金的数额取决于股票发行数量和每股发行价格两个因素。由于我国对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数量有额度限制,在有限的额度内要获得最大限度的资金量,只有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股票发行价格等于每股收益乘以市盈率,而市盈率的大小受到政府的管制,所以每股收益的大小就成为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多少的决定因素。因此,上市公司都有意提高每股收益,一些券商为了争取到公司的承销资格,承诺帮助公司进行利润包装,在公司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就产生了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

5.扭亏为盈来改善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形象。公司上市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许多公司在上市以前默默无闻,无人知晓,但上市之后却成为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关注的热点。公司的知名度大幅提高,作为公司的大股东和经营者的声誉,能力也和上市公司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控股股东与管理者的形象往往与上市公司的形象俱荣俱损。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甚至亏损,公司的股票就会进入“垃圾股”的行列,公司的形象也随之受损。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特别处理”和“摘牌”制度更是给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形成巨大的压力。如果正常的经营不能保证上市公司摆脱困境,相关的利益关系人必然会进行利润操纵借以扭亏。

参考文献:

[1]夏东林:新会计准则辨析.21世纪商业评论,2006.(4).第20期

[2]魏安霞: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利润操纵行为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6.(4)

[3]马学国: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的比较.会计之友,2006.(3)

[4]贾会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遏制策略”.企业活力,2007.第2 期

[5]黎仁华:谈谈会计报表粉饰的审计策略[J].财会月刊,2006.(2)

上一篇:美国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下一篇:银行贷款公告的市场反应:基于关系型融资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