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价上涨压力加大急待关注

时间:2022-01-25 12:47:09

我国粮价上涨压力加大急待关注

近两年来国际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2007年全球粮食价格大涨40%,而2008年一季度粮食价格继续上涨16%,进入四月份国际粮价更是达到20年最高水平。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但谷物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难以扭转,国际高粮时代已经到来。而在国内,中国的粮食价格上涨则温和的多:根据发改委数据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价格全国平均收购价格上升7.6%,只有大豆收购价格上升93.2%。

为何我国粮价能不受世界粮价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状况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我国的粮食价格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对位居全国100强产粮大县的湘潭某县各界进行了走访,希望能从他们的情况反馈中找寻出一些答案。以下就是产粮农民、粮食企业、政府粮食部门的一些想法和情况。

一、粮食生产区的基本情况

(一)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不高,粮食存在减产隐患

为了探求农民最真实的想法,我们去了5个主要靠种粮创收的乡村,走访了5位村支书及20余位农民,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产粮问题令我们感到有些担忧。

首先,种粮效益低,影响农民积极性。受访问的农民普遍有个这样的心态,种粮挣不了什么钱,不如在外面打工。有位种了15年粮食的农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当地种一亩耕地(一年两季)的成本主要大概为肥料200多元、租用机器费用400多元、农药花费100多元、种子等其他费用100多元,每亩成本1000元出头。按照亩产1600斤计算,大概收入在1400多元,加上国家的各种补贴,每亩受益大概在1500多元。按照当地每户种7至13亩地来计算,每年每位农民的种粮收入大概在3000至6000多元。但由于近年农资价格的上涨,农民种粮的收益实际呈下降的态势。而在当地附近的城镇打零工可以赚到60元/天,打三个月工就可以抵得上种一年粮食的收入。

其次,成本大幅上涨吞噬国家惠农政策。一是租用农机价格大幅上涨,去年收割机收割60元/亩,今年估计达90-100元/亩,去年犁田机犁田55-60元/亩,今年已达80-100元/亩。二是肥料价格大幅上涨,据某村主任和村民介绍,该村村民今年购买的肥料大幅上涨,其中碳胺为40元/100斤,去年同期仅为11-12元/100斤,尿素去年约110元/100斤,今年达130元/100斤。钾肥去年约100元/斤,今年达120元/斤,被调查的其他几个村也反应肥料价格平均上涨了30-40%。加人工工资上涨因素,粮食生产成本比去年每亩支出增加了140元左右,而国家的各项补贴仅70元,加上免除的农业税,也就刚刚持平,也就是说国家的惠农政策已经完全被成本上涨所吞噬。从一定程度上说,国家惠农政策是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惠农政策无法发挥作用也将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再次,各种因素可能导致粮食减产。在我们调查的5个村里,仅有1个村实际耕地面积超过了国家要求的耕地种植面积,不少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抛荒现象,如某村种植水稻的面积为280亩,仅占其可耕地面积的18.8%。同时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面积在增加,这5个村共计有1756亩的耕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占到可耕地面积的19.6%,比前几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另外,根据当地种子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来看,当地双季稻改单季稻的比例约在15%,而去年同期仅为5%左右。最后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也将影响粮食产量,某村一直使用的是解放初期建造的水利设施,该设施的通水渠道今年初出现损坏且无资金维修,导致该村至少有80亩稻田无法耕种。

(二)粮食企业希望粮食价格有所上涨

然后我们走访了几家在省内规模靠前的当地粮食企业,他们的负责人都表示今年粮食企业的情况不乐观,希望粮食零售价格有所上涨。一方面,物价上涨带来企业成本上升。首先,农资的涨价、粮食供给的减少导致粮食收购价格的提升较快,今年早稻收购价达到87元/100斤,比去年的最低收购价格高出10元/100斤;其次,受通胀的影响,物价不断上涨,企业运输成本指出增加;再次,贷款利率的提升增加企业成本,粮食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贷款,某粮食企业去年的财务费用就比前年增加了300多万,增长约60%。另一方面,粮食销售价格较为稳定,今年3月份的粮食销售价格与去年10月份基本持平。根据企业反映,我国粮食销售价格主要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目前国家为了保持粮食价格稳定,通过抛售储备粮和舆论造势的方法有效的控制住了粮食价格。但这样就限制了粮食企业收益空间,使其利润因成本的不断上升而减少,直接对这微利行业中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粮食部门认为粮食价格存在上涨压力

我们最后走访了当地县政府粮食部门负责人,他表示虽然目前国内粮食试产依然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第一个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面临压力。国家的一些政策没有发挥作用,例如最低收购价格,国务院规定的79元/100斤的保护价格,已经低于市场价格83元/斤,根本启动不了,没有实际意义;另外直补政策不管种不种粮都有补贴,也很难促进粮食生产。而国际粮价的飙升,暂时没有影响到国内市场,得益于我国粮食产量的自给自足,目前我国的粮食自足率高达96%,但随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下降,粮食产量和国家储备粮可能出现下降,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家调控效果和粮食安全。中央储备粮库已经开始出台不轮库、不出库,保持库存的政策。第二个方面,农民产粮积极性不高。随着生产成本不断增长,粮食价格的微弱涨幅,自然灾害的频发,粮食流通渠道的不畅,都导致农民不愿产粮。第三个方面,粮食企业发展不快。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价格的稳定,必须依靠粮食企业的枢纽作用,而目前粮食企业的因粮食品质不优、粮食渠道流通不畅、粮食利润不高、投入不够等多方面原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上这些方面都对粮价上涨形成压力,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

二、反映出的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调研,以及询问其他产粮地区,上面所述的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存在减产趋势、粮价面临上涨压力的问题,在粮食产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目前情况国家和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措施:例如加强宣传教育、签订责任状督促农民履行种粮义务;进一步出台惠农措施、限制农资价格上涨;组织对粮食储备进行检查保证粮食库存等等。从短期来看,我国的粮食产量应该可以得到保障,粮食价格仍将保持一种稳定缓升的态势;但从中长期来看,粮食价格有较大的上涨压力,一是国际市场的粮价、粮荒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并会通过国际贸易、请求国际援助等途径影响到国内;二是国内农民种粮积极性如果无法的到保证,那么粮食减产可能保持长期趋势,粮价将会不断上涨。粮价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应保持稳定,而解决粮价问题的根本在于要保证粮食产量,并以此来缓解粮食价格上涨压力,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国家应该进一步强化支农惠农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一是国家可以通过抑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加大补贴力度(可以是对农民种粮农资进行补贴)、推广运用节能机械,来降低农民种粮成本;二是可以通过及时提高保护收购价格、推广优良新品种、推进新的种植技术,来帮助农民种粮增收。从这两个方面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粮食产量不出现减产,确保粮食储备库存够用。三是加大对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修支持力度,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第二,应及早建立地方粮食储备制度。现在除了国家和省有储备粮库以外,地方尚未建立粮食储备库,老百姓更是没有储粮的条件。在今年年初出现冰灾的时候,部分地区交通运输中断,粮食供应出现了问题,粮价也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农村居民进城买粮的情况。因此各地市应该在财力有保证的情况下,尽快建立地方粮食储备制度,保证在各种情况地方粮食供应及粮价的稳定。

第三,不断改革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以前我国采取的是粮食统一供销制度,现在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不断改革,市场化程度提高了,但不少乡镇粮站的撤销给农民卖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我们调查的县,粮食企业仅收购了农民产粮总量的11%,至少还有40%左右生产出来的粮食没有进入市场。因此政府可以在各乡村建立粮食交易市场,方便农民卖粮,让更多的粮食进入市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粮食供应有保障,才能保证粮食市场的稳定。

第四,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对农村急需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例如水利设施,各金融机构可以适当降低放贷门槛予以支持;二是当前农业生产贷款难,只能找农村信用联社贷款,而农村信用联社利率较高,有的利率高达13%,因此可以推出一些特别优惠贷款利率政策来支持农业生产;三是可以引导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多布点,多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四是鉴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自然灾害频发,所以应尽快推进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保险,让农民增强对农业生产的信心,为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湘潭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提升上海会展业国际化对策研究 下一篇: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