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时间:2022-09-30 12:56:21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就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定量研究。首先采用阿尔蒙方法做了分布滞后模型,后又用工具变量法对其自回归模型进行回归作为上面这种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增长;分布滞后模型;自回归模型

一、引言

从西方的经验,我们看到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国当前也正面临着与城市化相关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本文就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分析。

根据对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的观察,笔者认为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直接从城市化率和经济增长这两个“终端”变量出发,跳过其间引起互相作用的机理来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量的关系;第二类的研究恰恰弥补了第一类研究的不足,它通过理论推理与实证检验来说明此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但这些研究者对于城市化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或经济增长)之间的回归模型建立中都没有涉及滞后变量的影响。笔者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可以否定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滞后效应。所以本文以下就以分布滞后模型来对此问题进行探索。

二、实证分析

本文局限于可收集到的数据以及模型的简便,我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来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指标。而关于经济增长的变量也先选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形式。最后根据协整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来选取适当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为了谨慎起见,本文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有关的两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时间序列数据一般都是非平稳序列。所以,我们需要同时给出城市化水平、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形式的差分形式,从而可以确定它们的单整阶数,这正是我们进行协整检验的基础。

我们分别用agdp、dagdp、ddagdp分别表示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生产总值的一阶差分、年人均生产总值的二阶差分;用lagdp、dlagdp、ddlagdp分别表示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以及它的一阶、二阶差分;用csh、dcsh、ddcsh分别表示城市化水平和它的一阶、二阶差分。我们由Eviews软件包得出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我们看到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都是二阶单整的,而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形式却是一阶单整的。同时,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与城市化率不是同阶单整的,可能的原因是本文所采用的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名义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尽管我们从结果中依旧看到D-W值依旧不够大,但是,我们对该模型的残差项进行观察发现,残差其实并不存在自相关现象,而在我们加入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滞后项之前,这种自相关现象是存在。所以我们把此模型作为我们最后的模型。

三、结论

从回归得到的模型,我们发现,城市化水平确实对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正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来源不仅仅包括当年的城市化水平,而且往上几年的城市化水平对当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有正面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模型中城市化水平的所有滞后项的回归系数相加,我们可以得出滞后项对当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影响为125615.13407元,除以4之后,我们得到31403.78元。为了得出城市化水平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总体影响,我们把当年城市化水平的系数也包括进去,可以得到每当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会提高455元。

当然这些数据不一定准确,因为本文所采用的计量方法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过它确实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当前加快城市化发展能够提高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

参考文献:

[1]傅鸿源等.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中外对比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19-24.

[2]刘耀彬.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24):23-26.

[3]沈坤荣等.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7(6):9-15.

[4]王金营.经济发展中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关分析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52-57.

[5]杨开忠.中国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概念模型[J].城市问题,2001(3):4-7.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上一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提升上海会展业国际化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