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2-01-22 11:16:29

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对整个环保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我国环境监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趋势

环境监测是以环境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并描述环境状态与演化、科学预报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

伴随世界经济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节能减排已经逐年成为世界各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热点。作为污染物控制的重要检查和监测手段,环境监测行业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环境监测可对当前环境质量、污染源进行监测;可对固定对象进行监测;也可作为应急手段对突发环境问题进行监测。

一、我国环境监测现状

目前,我国已形成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网络,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5000多个。已制定各类国家环境标准410项,覆盖了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农药等领域。已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周报、日报、预报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污染源解析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等等,需监测的污染因子达百余种。

虽然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环境监测技术力量相当薄弱

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环境监测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进人把关不严。有些监测站难挡领导的"批条" 和"招呼",被动地接纳了不少人员,加之政策性的人员安置和对内外"关系"的片面照顾等,造成"人满才乏"。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大专院校环保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 ,但大多数二、三级站由于编制已满或超员,为了"减负",过分考虑眼前利益得失,只得采取保守办法,能缓则缓,能推则推,致使人才青黄不接,人员结构极不合理。复合型中高级人才匮乏,在新添置的先进仪器设备面前显得力不从心。另外,人才环境不佳。多数监测站在社会上缺乏竞争优势,需要的人才进不来 ,是人才的留不住。

(二)环境监测能力相对滞后

这主要表现为:(1)环境监测仪器不足甚至老化;(2)环境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差;(3)监测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三)环境监测质量有待提高

各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重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轻环境监测的全程序质量管理,监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尚且薄弱。质量体系不能得到有效的运行。

(四)某些监测技术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自"十一五" 以来,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过去所使用的许多监测方法虽然简易但获得的数据已不准确, 利用原来的监测设备、监测手段已不能满足环境发展的需要,改进监测方法已成 为一种趋势。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所监测的项目不能完全反映环境质量状况的特征。现有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当样品的浓度水平不同、基体不同时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由于受仪器装备的开发和研制水平的限制,一些污染物尚缺乏一些标准的分析方法,需要我们去开发准确、定量 、快速的分析方法。

二、我国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一)现场监测自动化

环境质量监测-仪器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如环境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站)、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地面站)、降水自动采样系统、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等。

污染源监测-实现在线自动监控。废水、废气自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噪声自动在线监测等。

(二)实验室分析测试自动化

实验室分析测试从手工、经典化学方法向仪器分析发展,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化,如测试有机污染物质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试金属毒物的等离子光谱-质谱联用仪,测试分析无机离子的流动注射分析仪等等。

(三)应急监测的简易快速

在污染突发事故的现场,需要小型便携快速的现场监测仪器,现在发展方向:现场应急监测车,配备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多种有机污染物光谱测定仪、现场水质实验室、现场速测仪、现场检气管等。

(四)遥感监测

广义上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质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遥感监测系统(3S系统)是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统称,可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臭氧层、气溶胶含量、有害气体、热污染),水环境监测(水域分布变化、水体沼泽化、富营养化、泥沙污染、废水污染、热污染),生态环保监测(沙漠化、热带雨林变化、水土流失、赤潮)。

(五)生物监测

1、浮游植物与生态的水质监测

浮游植物中的一些藻类可以作为模型生物应用在急性生物毒性测定及评价中,如藻类的生长抑制实验(AGP试验),从而对污染物进行生物毒性测试并做出评价。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种类变化,浮游藻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变化,浮游植物种群变化,浮游植物种类演替都能反映水体的变化,如果水体进入富营养化,则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群倾向单一,且以蓝藻,绿藻占绝对优势,有时会出现明显的水华,如无锡太湖水域经常爆发的微囊藻水华。

2、浮游植物与水环境物质循环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水环境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生物化学途径,浮游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类和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对水环境中物质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浮游植物与环境评价

水体生物群落结构的定量分析,如多样性指数和藻类种类商,用这些多样性指数和藻类种类商来表示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从而反应对环境的影响,如绿藻商、蓝藻商、硅藻指数和藻类污染指数等可以对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及环境治理效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

总之,浮游植物的研究对整个水环境具有很重要的环境和生态意义,在生物检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六)信息化

建立全省环境监测信息广域网,提高全省环境监测机构协同效率,保证响应迅速、政令畅通,加强全省各监测站之间的信息互通、实现数据共享。为省、市、县(区)之间环境管理、环境政务信息提供交换平台,为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陈学义,薛芳.浅谈如何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及监测能力[J].山东环境,2006,(6).

作者简介:赫崇义(1962.9-),男,黑龙江省密山市人,黑龙江省东宁县环境保护局。

上一篇:大学生网瘾成因及其对策 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留守儿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