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

时间:2022-01-21 11:40:0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美国教育家S・G・卡尔汉曾经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就充分阐明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优化提问,以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提问要有目的性,是指课堂所提问题应紧扣教学目标,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问题,自己动脑来探索并获取新知识,而不应是教师随意地发问。教学中,那种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在哪儿问就在哪儿问的做法是应该摒弃的,不然就会节外生枝,脱离预定的目的和要求而陷入盲目性。

二、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语文课堂提问后,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使学生对提问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就是所谓的“心理蓄势”,要把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有利于激发思维,有利于学习知识的状态上来,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回答问题的具体思路、方向作某些引导,并给予时间思考。突兀而问,往往会使学生慌乱、心悸,产生紧张心理,出现问而不答的局面,降低答问效率,如有的老师先点学生姓名,待学生站起来以后再说出问题。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提问时,脸上总是带着和蔼可亲的微笑,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信任感,而且让学生思考、准备后再站起来回答,因而答题者通常都会无拘无束,声音洪亮,这就值得我们学习。

三、要把握好提问难易的“度”

课堂提问要注意难易适度。提问过易或过难,都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问过易,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对答如流,这种“水过地皮湿”的提问意义不大,浪费时间;提问过难,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学生只能望“问”兴叹,无从回答,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提问过程中,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那样:“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提问题时,应像砍伐坚硬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再砍木材的关节。

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能难易适度呢?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是能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即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据心理学家研究,问题的难度是当全班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难易适度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回答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应答的积极性。

四、要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

好的问题一经提出,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课文的乐趣,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优化课堂提问的关键应放在问题的精心设计上。那么,应怎样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呢?

(一)精心设计提问,就要抓住主要特征,设计好核心性的问题

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及主要特征,设计好核心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能揭示文章的本质。围绕这个问题,再设计出若干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犹如锁链能环环紧扣,最后说明核心问题。如笔者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先指导学生概括出于勒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答:穷――富――穷;然后,让学生们说明在于勒的经济状况不同的三个阶段,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接着再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什么着力塑造菲利普夫妇的形象?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想象、推论、概括,逐渐完成了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的认识过程。由于这几个提问紧紧扣住了课文中心,可以提纲挈领,使整个教学活动不蔓不枝,紧凑严谨,虽然只是四个提问,却能统领全篇,学生弄懂了这四个问题,对全文的主旨也就领会了。

(二)精心设计提问,还应注意激发悬念

激发悬念犹如古典章回小说中,情节出现高潮之际,突然中途打住,让它暂时悬挂起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用悬念演变吸引读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起悬念的提问法,就是指教师提问时,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于漪在教学《孔乙己》时,开头就制造了两个悬念。第一个悬念是:“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感动。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对他创作的小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它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悬念的?”这样,学生带着悬念去学,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效果很好。学生产生疑问,就迫切地想知道学习内容,因此,课堂上学生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探究状态,这样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精心设计提问,还应注意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注意创造性

笔者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当一个学生读完课文第11自然段时,笔者随即向学生提问说:“怎么孔乙己穿一件破夹袄,他的长衫哪里去了呢”?由此引起了全班的争论,有个学生回答说:“卖了,换酒喝了。”另一个学生回答说:“丁举人脱下来作抵押了。”又有一个学生回答说:“破得不能再穿了。”还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他欠了酒店的钱,穿长衫来怕酒店老板脱掉抵债,因为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学生各抒己见,一起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表现出一种成功后难以平息的兴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五、给学生恰当的评价

这是众多教师都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教师对课堂回答问题指正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采取放任态度,对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的不予订正,不完整的不予补充,零散的意见不予综合,肤浅的认识不予深化,即使给予评价,也是简单地一语带过,这样极大地淡化和消弱了课堂提问的作用与功能。因此,课堂提问中,教师应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对问题加以表达,力求言简意赅,为学生创造简明的语境,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维印象,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教师优美的表述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对学生是一种启迪、鞭策和鼓励。

(徐琼 贵州遵义市第十五中学 563000)

上一篇:“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之比较 下一篇:初中现代诗歌教法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