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的心理素质教育方式

时间:2022-01-16 03:04:49

学科渗透的心理素质教育方式

【摘要】学科渗透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它的要求较高,很多教师实施起来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过程的环节、教学组织形式四个方面来考虑,提出了进行学科渗透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64-02

学科教学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因此学科渗透以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不仅影响面大,而且有相当长的时间保证,有利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养成。

既然学科渗透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在实践中如何去操作呢?本文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过程的环节、教学组织形式四方面来考虑,提出了进行学科渗透的有效方式。

一、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传授知识,而心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除了传统认知目标外,还应考虑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认知、情意、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着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充分运用心理素质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不同学科教学各有特点,在不同层次上涉及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准确把握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就能将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到不同的学科中。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典型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人物为榜样,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数学教学中通过解决数学难题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的审美心理;理化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灵活性、坚持性、严密性的科学态度;历史和地理教学则可通过历史人物、自然国情等激发学生的高级社会情感,锤炼良好的性格;体育教学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

根据学科内容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主目标,而心理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级副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后者应服从于前者,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第二,根据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不仅要从总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学科的内容体系,同时,也要以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特征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各年级的教育内容。

第三,目标设定还应具有客观针对性。各科教师在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时应在符合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如教学内容相同的一节课,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可各有侧重地设定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课堂心理气氛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为此,教师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之间的互动较为自然、和谐,同时也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素质教育的应有功能。如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优化课堂心理气氛的核心,是调动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接受、喜欢教师。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其次教师还要以情感沟通为桥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满怀积极的期待,这易于建立自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便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的,让他们在愉悦中掌握有关知识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境的设置大致有两种:一是现实生活情境;二是问题矛盾情境。为此,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或有趣的故事和实验作为课堂引入,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心理气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的情景,从不同角度刺激和感染学生;在巩固复习时采用竞赛或实际操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气氛。

三、将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与课堂教学环节相融合

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程序,既对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又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是学科教学渗透教学过程的基础。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为: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而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过程是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来实现的:判断鉴别——策略训练——反思体验。判断鉴别环节旨在通过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某方面的心理素质现状,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测验及对自己现状的判断、判断的标准、心理表现案例等,而活动形式可以是:呈现自测题,测试题物化、请教化或动态化。策略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行为策略,采用的活动方式有:学生自己讲解、角色扮演、角色换位、讨论、辩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动手操作、参观访问等。反思体验则是让学生对训练过程、方式进行反思;将训练中掌握的方法、步骤延伸到类似的其他情景,对训练结果进行总结。反思体验的内容以训练目标、内容为依据,考察训练目标的达成度。该环节可以采用以下活动形式:呈现问题,训练前后对比;设计情景,实际操作;对案例进行总结归纳;明确后续的思考、体验和行动方向等。

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环节:课堂引入——课堂展开——课堂小结。结合学科的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将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融入到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中。在课堂引入部分就可以用与之相对应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判断鉴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样的课堂引入不仅切合学生的实际,而且形式新颖,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课堂展开环节适当加入心理素质教学的训练策略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更生动和形象,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一个材料丰富、气氛活跃的课堂当中,在这种快乐的情景下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最后的课堂小结不仅总结课堂中的知识学习,而且将反思体验也纳入其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心理素质的进步都有清晰认识。这种将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为课堂教学增色,让心理素质教育在无形中进行,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引导。

四、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学内容的承载,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吸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方式必定遵循:情趣性、主体参与和灵活多样性三个原则。

情趣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动的语言、合适的语调、不同的体态语,使讲课过程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在良好的竞争氛围里掌握有关的学习内容。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获得亲身体验,才能成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活动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性等多种因素,对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恰当的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如果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时,可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漏洞,总结规律等,而不能是无所事事、置于活动之外。

“教无定法”,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方法。演讲法、故事法、视听材料穿插法、心理短剧表演法、角色扮演法、讨论辩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自我教育法、实际锻炼法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关键是所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上课的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健全的心理品质。

以上四个方式分别是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课堂教学过程的环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四个方面来探讨的。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进而找到与教材的适当切合点。其次,要营造和谐的、具有情趣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与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的三个环节不仅可以让学科教学内容更生动、有吸引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还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积极的活动中,既掌握有关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又能有所反思体验和内化,逐渐形成各方面健康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主编.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71~75

3 孙远、张大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J].长安大学学报,2003(9):76~79

4 叶一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3):18~21

5 刘建营.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科技信息,2008(3):24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下一篇:众里寻文“千”百度 “课文”正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