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指要

时间:2022-01-11 12:55:20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指要

掌握论述文本的答题方法,能够使同学们的备考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下面,笔者对此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 考点分析

《2012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提出的能力要求为 “理解”与“分析综合”两个层级,包括6个方面。相对于选考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则要对词句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在阅读过程中,要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并分别加以理解。同时,要把已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理解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达到对句意、段意或文章主旨的整体把握。

二、 题目设置

论述类文本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涵养,它的内容覆盖了考古学、文字学、文艺鉴赏、书法、绘画、音乐、教育、道德观念、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从表达方式上看,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

2012年全国各地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已经由必考扩大到选考,试题设置的考点内容与前几年相比变得更加丰富。对词语的理解: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4题(简答题)、安徽卷第1题(选择题);对句意的把握: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第7题(选择题);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5题(简答题)、江苏卷第15题(简答题);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看法: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16题(简答题)、江西卷第9题(选择题);根据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如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0题(简答题)、重庆卷第7题(选择题)。考题类型也由单纯的选择题变成选择题、简答题并行。

三、 解题方法

由于题目的设置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形式,所以解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哪种题型,都离不开“读”。考生在做阅读题时之所以感到有难度,主要是因为不愿细读原文。要得高分的基本方法——“读三遍”。

第一遍:通读全文,要弄清楚文本提出了什么问题。论述类文本往往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阅读时,需要我们弄清文章分析的是什么问题,按照什么顺序行文,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

第二遍:读题干,读选项,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细读题干内容或选项,回归原文。看一看题干或选项内容出自哪一个段落,确定答题区域。

第三遍:斟酌文意定答案。如果是选择题,要从“三个一致,一个合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即注意判断选项与原文之间是否做到了概念一致、范围一致、语气一致、因果合理等。

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 对概念的理解要回归原文

概念解释题,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做题的基本方法是首先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

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1题: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参考答案为C。C项主要错在扩大概念的外延上。“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而不是C项所说的“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4题: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第一个“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

命题人把传统的选择题改为简答题,考生除了需要根据题目回归原文,确定答题区域外,还需要对文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

2. 内容概括要对文本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内容概括题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能力。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5题: 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参考答案:(1)袁隆平研究出水稻育种新技术,为社会提供了“负责的思想”。(2)他努力推广科研成果,做到了文中所说的“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3)他立志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为“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答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不可以偏概全,不可因果颠倒,不可改变语气,不可混淆时间。

3. 结论推断要尊重原文的内容

如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7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做结论推断题,应该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不可无中生有。文中没有 “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所以B项是不合理的。选择题是这样,简答题也是如此。

如2012年高考湖南卷第14题: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所处的综合环境指的是综合考虑了隔声与通风等因素的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

B. 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C. 从声环境的角度看,若室外背景噪声低达40dB,生态建筑就不需要设置户外声屏障。

D. 通风隔声窗容易导致通风效率的降低和声衰减两大弊端,所以在技术方面还亟需改良。

参考答案为C。A项“综合环境”即“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显然是错误的。B项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D项根据文本最后一句话可知“如何增加通风效率,提高计权隔声量是通风隔声窗设计和改良的要点”,“如何增加通风效率”属于改良范围,但选项中“声衰减”取代了“提高计权隔声量”,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其实,无论是简答题还是选择题,都要做到不扩大,不缩小,不偏倚,不无中生有。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二级教师)

上一篇:以探究的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下一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学习与思维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