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学习与思维能力培养

时间:2022-09-16 04:01:08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学习与思维能力培养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优化思维品质:建立评价体系;情感渗透,适时调控;结合情境;思维发展.

[关键词] 目标学习;导向;调控;思维发展

着力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根本任务,是不断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核心. 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目标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

■ 建立评价体系,发挥目标导向

作用

如果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那么,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数学技能. 所以教学的着重点便是使学生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1. 备课是形成目标的起步

一般来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要想做到功夫在前,教学就须全面、具体地把握好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 从备课来说,最主要的是备好目标,而备好目标首先是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来确定,而合理分解课时目标能使课时目标既有一定的深浅层次和难度,又能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会摘到“果子”,也就是不断地扩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编写教案是形成目标的过程

根据所制定的目标要求,尽可能地把教学目标写得具体、完整,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让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学法,这就保证了教学中始终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时还应鼓励学生对照目标进行预习、探讨、交流,提倡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以目标为依据时,便会知道本节课要掌握哪些内容,相关内容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并以此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3. 课堂教学是实施目标的手段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全凭掌握在教师手中的四十五分钟,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是紧密联系的. 课堂上,教师可有效地运用提问、板演、讨论、讲评等各种手段进行评价,对每个问题的回答、每一道计算题的解答等,都可以视为对学生分步达标的一次测验,因此,课堂提问中,学生的解答应视为对当堂达标的检测,并且课堂上可依据多途径评价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控制节奏,矫正补救,改善课堂教学信息少、学生思维活动少、教师节奏慢、学生思维慢的现象. 所以课堂上有效评价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二)?摇让目标评价充分发挥它的激励效能

目标评价的科学化和对学生达标情况的检测都是为了鼓励学生争取更好的成绩而努力学习. 目标的层次化、评价的区别化,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体会到达标的喜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目标及其评价的激励作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表扬鼓励. 要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中达到教学目标. 教育者还应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实际状况、发展趋势、有效程度进行及时核查,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偏.

■ 情感渗透,适时调控

教学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信息不断输出——反馈——调整——再输出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对信息的不断接纳——同化——再接纳——再同化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教学,能使这两条主线按照预期的计划有条理地进行交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的统一,而不至于将“教”与“学”分割开来. 因此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在处理问题时既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机动,又要紧扣方向,不能偏离了主线. 要让学生动起来,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体验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局外人,而是有学习任务的成员之一,并且这个学习任务需要自己去完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探索的冲动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情感和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情感目标的和谐渗透,对认知、技能目标的达成将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 实践表明,教学中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教书与育人是融为一体的,和谐的情感氛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原动力,为此教师要努力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师生情感的和谐与交流;

(2)要创设情感渗透的和谐环境;

(3)要把握情感渗透的时机、方式;

(4)要注意课内外的互补作用.

■ 结合情境,刺激思维火花的绽放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与反思.”

1. 课堂教学活动是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使他们在问题的引领下,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解一元一次方程必备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被引入到解决去分母的问题情景中,那就是当方程中出现分母时,要干什么呢?当然要去分母. 怎样才能去掉分母呢?去分母的根据是什么?这必将引起学生的思考.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地讨论、探究,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学生一旦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能,在后面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就更容易了. 不难想象,学生的思维火花一下子将会被点燃,此时,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却能充满无限的生机.

2. 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占据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突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过程. 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越有效果.

全面推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对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内在联系的理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占据到课堂学习的主置上来. 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全等三角形的边角边的判定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ABC(大小范围控制在3 cm内),然后让学生在另一张纸上画出一个∠MDN,并使∠MDN=∠BAC,在边DM上取DE=AB,在边DN上取DF=AC,连结EF,最后裁下DEF,看DEF与ABC能否完全重合. 实践表明,DEF与ABC是完全重复的,这说明DEF≌ABC. 这就使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思维发展,加速目标学习的进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人的探索活动更是思维发展的具体呈现. 失去探索活动的思维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人们的任何思维都需要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全新把握,且层层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最经济的时间与精力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取得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十世纪初,当希尔伯特在巴黎数学大会上发表《数学问题》的演讲之后,解决数学问题更成为数学家推动数学发展的原动力. “问题解决”在数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创新的环境和机会,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能力以及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再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总感觉得心应手,似乎不再有山穷水尽的感觉. 另一方面,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又能大大缩短课程目标学习的时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充实,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容量,让学生逐渐掌控属于自己控制的学习、活动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是枯燥、单调的,学生的学习进程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上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指要 下一篇:Perforated gastrointestinal ulcers pres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