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将接受与探究学习结合

时间:2022-01-07 07:49:05

语文教学应将接受与探究学习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互补性,相互渗透,灵活使用,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构建一个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

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导读、导思、导评,使学生从“学会知识”逐步到“会学知识”,从被动的“接受学习”逐步转入主动的“探究学习”。

一、在讲读课文中引入探究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性较强的文章或诗歌,着重于培养学生审美体验能力和语感能力,教学这些课文时应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在学习中适当引入探究方法的学习。如教学《镜泊湖奇观》一课时,通过精炼的讲读和充分的朗读,学生感受到了镜泊湖的神奇美丽。此时,教师可以提出质疑: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情感,让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去积极探索,寻找答案,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习就变得更主动了。

二、在评价总结时引入探究方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接受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在评价总结时引入探究方法,就是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要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如教学《苏珊的帽子》时,谈到了老师为什么让同学们都要戴帽子的问题。起初,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老师是要让我们认识帽子。”对这样的理解,教师给出评价,“你们能结合书上的内容来理解,有一定道理,能再联系上下文仔细读一读,找出更好的理由来吗?”简单的一句评价,使学生明确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也成功地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他们乐于探究、勤于体验。同样,在接受学习中,教师适时地总结,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也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形成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

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非指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构建。学生受知识、能力、智力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会出现“探而不明,究而不果”的情况。所以,“学生自主”是离不开“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和讲解。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就是要在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的需求,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也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在“探究”遇到困难时融进接受学习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此时,教师就要提供资料,适时引导、讲解、进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指导学生推动探究的进程,获取问题的结论。如果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还不能理解到位,不能全面归纳、概括等,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引导以及适当的讲解。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因时制宜,要点到为止、恰到好处。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教学《父与子》一课时,学生问,“为什么父亲能不吃不睡,不停地挖38小时?”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认为这位父亲是真的“精神失常”了,有的认为父亲要实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抱着“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想法才这样坚持着, 甚至有学生认为作者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写的。在这种探而不明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段,启发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是爱的力量使这位父亲“失常”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

二、在学生“体验”难以获得时融进接受学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这是阅读的目的。可这种体验在学生阅读实践中往往难以获得。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读与悟,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用心去关爱学生,用心去钻研教学,用心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既促进学生发展又利于自己提高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使传统“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

上一篇:论阅读中的自我监控策略 下一篇:把握新课程标准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