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4-19 17:48:53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言

十报告中高度凝练概括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吸收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内核、继承了中国传统百家文化的融合浓缩,融汇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当今时期时代特色的不朽观念体系,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哲学的理论基础,合理的方法论基础和明确的培育发展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与个人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24字的高度概括,并且从此三方面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1]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助于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统一国民意识形态,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养成积极的思想观念、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国民幸福感,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体,在价值观念层面起到一个统领全局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养当今“四有好学生”树立了指导原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且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2]

1.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扩展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看,核心价值观是贯通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是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步骤,引领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和行为意识。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保证了其思想的先进性、行为的有效性、观念的积极性。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把价值观培育放在首要位置,帮助当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由此才能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可以加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课担负着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任,所以要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因材施教,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探寻学生可接受的方法去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以保证学生精神圣地的高尚性,更加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效地在校园中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原则引领校园文化繁荣发展,进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做好铺垫,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受到洗礼。

(3)注重现实性,通过实践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理论成果才能站得住脚,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须注重现实性,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和主导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接轨,从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逐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载体。在网络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网络动态和思想动态,因此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大量的内容和信息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握网络发展的正确方向,发挥网络教育的特殊功效,重视传播载体的修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不良网络信息拒之门外,使得网络真正为大学生所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扩宽了思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意义与重要作用

新时代的背景下,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国家都应当具有其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国家的文化和思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就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灌输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去,使得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而存在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缺少一个引领者,那么它就很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样也很难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下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有效高速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一代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直接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路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今各大高校都很重视的一个环节。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表现。[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要正确地、简单明了地表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使大学生有所收获,并且对其价值观产生正确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日益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上都有着重大的变化,这就使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同事都具有了更多选择,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了更大的挑战,此时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武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着大学生走向人生的巅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现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学生的自理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都已经得到了显著得了提高,创造能力、竞争能力都有所发挥,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显现出了重大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德育和智育、教书和育人、知识的传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重要条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于当代大学生,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义和先进性原则,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政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如今我国的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冲击,这也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体现时代性。这就要求其既要有健全的内容,又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和切合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的发展。[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出发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综合以上三大部分,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功与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保障。因此,要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纽带,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为早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而积累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重大意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2).

[2]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2(09).

[3]宰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

[4]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日报出版社,2013.

[5]文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论[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1.

项目简介: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校园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研究(课题编号:JG14DB332)。

作者简介:

赵楠(1980―),男,辽宁锦州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传播便利化、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凸显,各国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间渗透加剧。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高校青年学生首当其冲,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多元的教育环境、自媒体的兴起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增大了学生对信息判断掌握的难度;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求造成部分学生价值选择功利化,就业与竞争成为学生的外在压力而没有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当前高校具有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呈上升趋势,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不强;部分学生通过交换生项目、短期游学等渠道获得赴海外学习的机会,由此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价值观更为复杂多元。这些负面影响和西方文化的渗透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不稳定性、非理性、物质性特点,重实用、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本文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按照党的十精神有效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思想引领,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抽象概括,关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针对这一现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旗帜,以此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规范价值理念和行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要突出“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突出建设性和实践性,顺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价值取向,遵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核心规范,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体价值,通过增强价值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效的传播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自身价值标准和共同价值信念,理解、掌握和认同,进而转化为群体的共识,为其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既要巩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意识形态融合统一。理解、尊重、包容是过程,也是方法,在教育的渗透中、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抵触情绪,减少教育壁垒。

二、发挥主课堂渠道作用,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为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需多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多层次、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蕴含于学校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当中,让课堂教学发挥渗透教育功能。课堂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场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向导,理应重视自身的人格魅力建立,结合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内容、创新改进德育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党的性质决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所倡导推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三重属性;社会主要矛盾是其基本内核,深入剖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体构成与核心特质,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知识的传授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作用重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否落在实处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及时更新教职工、特别是各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开阔视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水平,着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做到既能熟悉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精髓,又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既能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又能引导学生思考。

(二)拓宽教学载体。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解决大学生思想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也要重视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思想教育工作的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变化发展,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变革,因此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结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传媒手段与网络新媒体开发教育软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搭建平台宣传正面声音与先进文化,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渗透价值观教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识别不同价值观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稳固的价值观体系。

(三)完善教学内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外部指向性与内容载体性、正面引导性与内容价值性、本质超越性与内容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以思想教育课堂为主阵地、专业课课堂为辅,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转换,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功能;思想教育要突出能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教学内容,推进方向性内容建构,在确保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注重价值引领,强化内容的价值性成分,使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主次分明,协调作用。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和反映,高校教师应关注各种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思维的片面化、极端化,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人生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评价社会问题,掌握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进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四)改进教学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也应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教师要全面把握大学生接受的“循环系统”,根据价值传递和接受主体整合、内化和再认识的知识循环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针对现在流行通用的“填鸭式”的价值观教学方法,要改进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灌输状况,增强道德践行的自主性;二要进一步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求知探索的氛围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五)创新德育教学模式。让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中,培养青年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要结合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专题教育,建立相应体系及教育基地,创新德育教育模式。一是场景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通过丰富载体、科技依托、搭建平台等途径创造典型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教学效果。二是案例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育内容、目标要求利用经典案例反映特定的价值冲突,通过经典案例接受价值观的教育进行自我甄别,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三是互动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双向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课后可以将教学相关重点制作成智能终端资源体系,以图文影音四位一体形式丰富知识互动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实现教育目标。四是对比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感受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价值观教育蕴含于校园文化和校园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之中,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提升学生社团的文化品位,发挥社团活动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当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较高。社团是校园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意义应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重视,与学校统一领导、学生自主开展的原则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深挖爱国、奉献、励志等价值观教育因素在社团活动中的作用潜力,寻找不同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强化活动的教育功能。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要树立全员价值观教育意识,完善、创造民主、宽松的校园舆论环境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如校党委精心策划拍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传片》,用镜头记录校卫、厨师、教授等教工无私奉献,让正能量激发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学校的管理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反映,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引导。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制度建设之中,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执行和落实耐心渗透、劝导,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化达致内化。3.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育体制。高校党团、行政、后勤保障部门协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教育条件,实现全员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和促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大学精神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价值观教育关系到高校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校园生活并与社会生活接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知行结合。二要配合利益导向,遵循心理接受规律,方式和内容应契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大学生面临实际困难和问题时,较常见的有学习压力、就业困难、人际交往困惑等,学校要急学生之所急帮助他们解决,给予足够的关爱,以提高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三要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内核,引导学生思考、帮助解决学业等多方面的问题与迷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在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外语类院校,与国内外高等院校交流频繁,思想氛围开放而活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更多挑战。近年来学校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榜样育人”、“实践育人”四大平台,把升旗仪式、入党仪式、志愿服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中;注重塑造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培养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奠定心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结语

全球化、信息化、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促使高等院校寻求方法处理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结合教育规律和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高等院校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摆脱价值评价的本能性和单纯的心理性,进而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实践层面和更为全面的理性层面,实现价值评价水平的提高,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毛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

[2]肖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2

[3]袁敬,周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沧桑,2011

[4]阚和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

[5]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程、规律与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11

[6]邓海平.探析大学生党员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J].沧桑,2014

[7]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

[8]郅秀丽.探索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13

[9]姚红,郭凤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理论意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

[10]林志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4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21日

教育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人们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是确立教育信仰的关键。关于教育价值观,目前社会已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教育价值观在教育观念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体现了对整个教育体系的看法或观点。但就教育核心价值观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或者说当前社会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并未被社会各界认同。

一、教育核心价值观缺失的根本原因

寻求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要认清这种价值的“共同性”,作为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思想和观念必须是社会各界“共同”承认、自觉遵守、坚定信奉的,具有“绝对的”普遍性,其具有唤醒和凝聚社会整体的力量性,这种力量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和凝聚力。关于探求教育核心价值的认同,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当前教育核心价值观缺失的根本原因。

(一)经济因素影响。当今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价值的一把标尺,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教育”本身,一些教育者利用“教育”获取个人利益,背离了“教育”的初衷,而学生“受教育”也不再是为求知本身,这是一种社会风气浮夸的表现,这种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严重扭曲了教育价值观的表达,这是致使教育者心理失衡,求学者毫无动力的根本。

(二)教育的制度保障缺失。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突出表现是以“分数决定命运”,其违背了教育学知求德,开拓实践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严重破坏了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现有国家的社会保障尚不完善,许多人是“被迫的”向金钱靠拢,背离教育、放弃求学,无法实现教育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三)价值观念多元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全球文化广泛传播,在各种思潮和文化的冲击下,如何选择价值观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造成影响价值观念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社会中的个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寻求现实生活的稳定性,需要确定坚定而持之以恒的信念。很多个体在这种环境下,以个人为中心,以小的家庭为依托,缺乏了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有些个体为私己利益影响社会安定,造成不良后果,起着恶劣的负面的效果,制造了不安定因素,打消了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2、传统道德观念淡忘。中国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精神的寄托和道德的传播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是坚定价值观念的基础,也是核心价值观念确立的根基。

(四)教育本质认识的缺失。目前,众多学者对于教育本质的问题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对于教育的本质认识无法得到明确的、系统的结论,严重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创造性,阻碍了教育核心价值观念的确立。

二、教育核心价值观应包含的层面

在分析了教育核心价值观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确立需涵盖的基本层面。

(一)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性。笔者认为这是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道德的规范是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原始人类进化为社会人的根本所在。在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要遵从一定的公共秩序,这些公共秩序并非单纯的由法律约束,需要的是道德的规范,每个个体自发的遵从社会秩序,完成个体存在于社会中的使命,从而达到对社会秩序自愿的认同和自觉的追求的目标,这些都必须依靠道德教育来实现。也只有“个体”逐步形成“共同体”,形成共同的自觉遵守和共同信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才可能达成共识。

在这里,笔者对“教育意味着解放人”的思想不能完全认同。我国的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教育方法和管理经验。但笔者认为,这里的“解放”应当有一个限制,我们可以借鉴不同的科学知识和可取的经验方法,但我们不能一味地解放了思想,追求经济效益。传统的文化观念也同样需要重视,不能全部丢掉。历史沉淀下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步不可放弃的根基。没有良好道德秩序规范的社会,不可能取得知识经济的飞跃。

(二)教育具有启发性。笔者认为,教育的启发性比“教知识”更有意义,教育的过程是启迪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以知识为基本点的发散延伸过程,吸取知识的同时开拓眼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求在探索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体系。另外,教育是启发求知欲、思考力和探求真理的过程,寻求获取知识的途径与获取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也是教育价值体系中值得重视的部分。

(三)教育能够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提升。这也是教育最基本、最初始的功能所在,是人类生存、谋取发展、获得真理的根本。但这里也需要强调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应充分理解学习的目的,带有自觉自愿的性质。只有明确受教育的目的,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获取知识,领悟真理。

在这里,我们也应当看到教育核心价值构建中,教育者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者首先需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能够起到正确的引导思想和树立社会公德的作用;需要能够明确地认知教育的目的性,并非简单的教会知识,引导与转化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实践的效用,做到从实践中来,回实践中去,知行合一。

(四)教育需要拥有实践性。拥有大量实践经验做基础,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也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回归实践,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的实践,可以检验教育的价值体系是否能够得到共识,对于不能取得共识的部分应当重新衡量融入教育价值观里,形成具有普遍性的教育价值观,即教育核心价值观。

一个教育体系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而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突出体现了实践性的特点,教育能够促进国家的文明和进步,同样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只有拥有社会各界共同认可的教育价值观,才能够达成教育体系的完整性。

总之,教育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社会的普遍认同性,是社会各界“共同”承认、理解、信奉、遵循的思想和观念。这种教育价值观具有积极主动性,全体社会成员能够自觉自愿地遵从与参与。构建教育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教育本身价值观念的确立,更是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科学发展观基础。树立教育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明确实现这一价值观的目的,确定对实现这一目标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新蓉.现代教育教学应体现的教育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科教育,1999.1.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87-02

当下,我们已经步入了多元文化的时代,文化发展交融、交流、交汇、交锋的特征愈加明显,文化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如何摆脱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体系。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应该立足多元文化的现实环境,牢牢把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方向,通过创新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优化教育载体,注重教育实践,加强文化整合等途径来建构比较完善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络体系。

一、创新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多元文化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增强对多元文化的选择性就必须对大学生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增强其甄别能力、选择能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创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内容就是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涵内容承载了主流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应当作为大学生主流价值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1]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参考。三是应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找准两者的共同点,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二、丰富教育形式,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贯穿在校园活动的各个环节

“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不但要在内容上进行理论创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形式上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的统一。”[2]教育形式是承载教育内容重要方法,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应该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对接起来,增强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发挥校园活动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中的隐形教育功能。其一,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当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协会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其二,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践履。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都要回归到实践进行检验,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如何,只有在大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其思想和行为表现才能对其做出比较理性的价值评判,因此,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教育是其重要环节。其三,坚持把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党团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团知识的教育,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主流

价值观的认同度;同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团知识教育可以培养一批大学生骨干,通过发挥大学生骨骨干的作用,扩大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渠道,进而形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乘数效应。

三、优化教育载体,增强网络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干预

当今的世界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又是一个网络的世界。网络具有共享性,方式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快捷地接受各类资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大众媒体传播渠道广、传播时间久,它的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对人们价值观形成的舆论影响力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3]网络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已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就必须迎合网络社会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平台。一是把握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开发建设的原则。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是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通过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实现传播和谐旋律、营造科学舆论功能的一种手段。因此,网站的建设和开发必须坚持教育性和社会性相统一,价值性和规范性相照应的原则。二是要契合网站设计的主流价值观主题。通过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的开发建设就是要通过网络的作用,实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不断增值的过程,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网站的设计和开发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育,传递知识的方式,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因此,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凸显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题特征,并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让大学生接受主流价值的熏陶和渲染。三是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网络的优点客观上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设备支持,但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抓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从网站界面的规划来说,应该体现网站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的平面设计应该是虚拟场所上的正面价值观教育、正确价值观引导,通过链接详实的科学的价值观理论素材、影视素材等让浏览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形成主流价值观念。从网站版块的设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网站要内容丰富,界面简洁,版块清晰,使浏览者一目了然。所以,在高校校园网内建设专门的宣传网站,链接在老师、学生经常浏览的校园网主页;同时要丰富网站内容,开设特色教育宣传专栏,如“科学理论”、“主流价值”、“经典著作”、“经典影视”、等栏目,真正把网站打造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四、整合教育机制,形成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教育机制的创新,就是要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并构建与经济全球化背景相适应的、与市场经济条件相协调的、与多元文化环境相一致的价值观教育新模式。”[4]教育机制的整合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教育提供了物力、财力、人力和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积极探索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模式是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吸引力的重要观测点。一是要整合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确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攻方向,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通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等途径形成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模式。二是建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建构课堂内和课堂外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建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为主线的横向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文化环境;建构家庭、学校、社会相统一的大学生生活环境教育机制。三是要培育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专业队伍,为大学生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队伍保障。

总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增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新特征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剖析,应该以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手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输送可靠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彦珍.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张琪.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红河学院

报,2011,(6)

[3]朱敬义,刘云平.转型期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1)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价值观;意志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20-02

一、价值观、意志品质教育的重要性解读[1]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必要性[2]

1.制度范畴。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8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这“三观”教育中,世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人生的方方面面都与价值观有密切联系,而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人生、如何处理人事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3]尤其价值观是构成促进人意志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动力系统的重要因素,因为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阶级属性。加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来教育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标的所需,也是由意识形态斗争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3.人生导向。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引导着人类实践活动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调节器,调节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

(二)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我们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提倡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把其外在获得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个人内在的稳定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人生之路的“加油站”。坚强的意志是大学生今后成就事业、走好人生之路的精神加油站,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的毕业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自古以来常有“功亏一窥”的教训,而胜利往往是在坚持到最后的努力中获得的。

二、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价值观、意志品质教育的关系

1.价值观、意志品质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本质要求。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价值观、意志品质教育是这二项教育内容中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都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密不可分,都是隐性或显性的价值观教育行为。辅导员的工作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也决定了辅导员工作本质要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2.辅导员工作是大学生价值观、意志品质教育有效的载体。辅导员工作具有社会性、教育性、服务管理性、政治性、基层性及其直接性的工作特点。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对大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辅导员应把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在日常工作中逐渐渗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价值观的引领下锤炼大学生意志品质教育,在生活与学习的点滴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人体会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3.辅导员工作得益于大学生价值观、意志品质教育。辅导员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与渠道,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使学生指导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思想会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身边的事物,具备理性的判断能力、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从而也能够理解辅导员在管理和教育工作中的艰辛和价值。这样以来,辅导员的工作也会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更好地促进师生的和谐、同学关系的和谐,以及学生和辅导员自身的发展。

三、辅导员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下锤炼高校大学生意志品质

1.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4]。第一,在新生入学、学期开始时进行价值观教育。第二,在学校班级党团工作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第三,在第二课堂、班级活动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第四,在就业指导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第五,对特殊群体及贫困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大事,需要辅导员在琐碎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服务中树立价值观教育的意识。

2.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加强意志品质教育[5]。中国人固有的家庭观念、族群观念对于学生的集体意识的培养是根深蒂固的。在具有良好班风、凝聚力的班集体里面,同学们团结互助,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集体,尊重集体的决定和意见,努力为所属集体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和正义感有助于学生坚强、自制、坚持等意志品质的形成。

另外,榜样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臂之力。在培养意志品质的过程中,榜样始终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下的榜样更具有说服力,比如科学家、发明家、励志人物、革命先烈等。还可以从周围的群体中、熟悉的人物中选取典型,为学生树立坚强意志的榜样。因为这样的榜样会使学生感到心理距离小、人物亲切、容易接受,使其具有更大地深入人心的作用。同时,教师的榜样作用也很关键,教师也应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样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价值观教育就会更有说服力。

3.加强学生挫折教育,树立挫折意识[6]。第一,应树立挫折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挫折感使人们经常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日常的小挫折是小考验我们心理品质的时候,面对它们,我们是勇于迎接挑战吗?市场竞争的客观上要求人们具有挫折意识,增强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第二,要勇于面对挫折。生活中,每经历一次挫折,就会多了一次对生活的真谛的领悟。挫折是生活中的老师,它能培育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大学生面对挫折时,要在其中学会学习、学会成长,从挫折里面获益终身。第三,应设置挫折教育的情境。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成长环境比较优越,也比较单一,很少能经历磨难,要培养其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要增加设置挫折教育的情境。丰富大课外活动就可以成为挫折教育情境,某些课外活动、夏令营等活动都可以促进和加强学生宝贵性格特征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孙井恒.高校辅导员实施价值观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5]易联树,赵永清.应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J].素质教育,2004.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 键 词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

作者简介 冯留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建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和要求,此后主席在讲话中先后对全社会、大学生、领导干部和中小学生提出了要求和期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或不成熟的阶段,可塑性较强,同时价值观易受外界影响,因此,积极探索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指在某一社会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并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体现该社会的本质特征、价值理念及发展趋向。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都是大众集体的、慎重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十报告中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系统阐释,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主要是对社会成员进行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宣传,使其接受、认可“三个倡导”,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的实践,将其落细、落小、落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首先应对该价值观进行研究、凝练,力求使其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其次,应做好不同群体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路径的探析工作,结合不同群体特点制定推广策略。此外,还应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保持长久性。在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主要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信念、文明修养、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的现状及挑战

任何常态社会都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观的规约和引导,中小学更应重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构建与修正,尤其应加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做到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既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又为国家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

(一)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现状

青少年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凸显了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与激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在中小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死板,重理论、轻实践,一味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教学目标及重点不突出,未达到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的目标;中小学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理解不深,不能向青少年解释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推理。

其次,学校、家庭、社会未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的培育和践行。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学生最真实的老师,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应忽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更不应该出现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理论及实践。

此外,中小学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长效机制。一种观念的传播除了理论宣传、实践跟进、环境构建之外还需要长效机制的保障,唯有长久才能深入人心。

(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挑战

在中小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唯有认识到这些挑战的存在及其形成原因,才能因势利导地找到破解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也开始侵蚀青少年的价值观。网络的普及给中小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带来便利之时,也招致了不良思想的侵入,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的大众化推广带来了阻力。其次,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理性选择、辨别是非、自觉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其价值观很容易改变甚至重建。此外,考试的压力和各方面的高要求使他们难以享受童年的乐趣,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发生人格扭曲。

三、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化的路径

在中小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的共同努力。在对青少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一)以基本原则为指导

中小学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之时,必须坚守基本原则,如层次性原则、示范原则、渗透原则等。

坚持层次性原则。根据受教育群体的实际情况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青少年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因地域、年龄等存在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应从其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取教学方法。坚持示范性原则。中小学教师应以身作则,同时又要树立榜样,重视同辈群体的示范作用,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坚持渗透性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中小学教学、管理、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

(二)以课堂内外为平台

当前中小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要阵地是课堂,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课堂,因此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加强课堂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为提升课堂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效力,中小学应从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加强理论素养,提升自身修养,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3]的好老师。教师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研究,深刻理解其内涵及意义,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渐进性。此外,教师应完善自身,重视师德的培养,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为学生上一堂真实、深刻的课。

其次,中小学应及时革新教育方法,摆脱单一的理论灌输方式。很多中小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生动性与多样性,不注重知行合一、知情合一。中小学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特点,丰富教学形式,借力于新兴媒体,寓教于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最大化。

此外,中小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群体的内在差异性,实事求是地制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任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差异,推动青少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以课堂为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课堂之外也是中小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中小学在课堂之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倡导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更多的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进行宣传。

校园文化的丰富与贫瘠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构建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推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小学在构建校园文化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其中,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打造和谐校园环境,以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增进青少年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积极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推进该价值观在中小学大众化传播中的重要一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将其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将其不断地落细、落小、落实。中小学可以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如定期参观革命博物馆、举行主题知识竞赛及征文比赛等。

(三)以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借鉴

中小学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闭目塞听,应博采百家之长,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首先,加强对古代价值观教育的批判性继承。我国古代以“仁义礼智信”为根本信条,重视道德教化和人格的养成,其基本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古代的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中,重视学习和实践相协调,注重以身示范,以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效果。

中小学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德育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应注意学习古人的教育理念,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注重实践引导;应倡导社会、学校、家庭、学生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大众化传播。同时,要辨清古代价值观教育中的糟粕,批判地继承与发展。

其次,注重学习发达国家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发达国家价值观教育废弃了单向的理论灌输方式,注重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重视情感的交流。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双向互动有助于教学相长,共同促进教师及青少年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信念。发达国家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注重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冲突,青少年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可以充分发展自身个性。此外,发达国家的价值观教育重视通识教育,注重实践引导,采用人文方法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等,这都对我国中小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四)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

任何一种理念、政策都不可能仅通过短时间的宣传、践行而深入人心,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群体中大众化进程的长期性。中小学应摆脱跟风式宣传,坚持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教育,使主流价值观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同时,中小学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流于形式,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绝非一日之功,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挑战。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探究行之有效的中小学大众化路径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的大众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N].人民日报,2012-11-09(3).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路径选择;价值观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55-02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中共中央办公厅随后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环节, 也是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步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引领高校教育的作用,将其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与策略成为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规律的遵循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其培养目标是专门高级人才,且是“德才兼备”。德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包括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由于核心价值观是关乎国家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在价值观教育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内核,其包含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正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义,将其融入高校,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是对高等教育规律的遵循。

(二)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对文化多元化,西方价值观入侵等挑战,为了保证大学生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加强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具有继承、传承文化的作用,也指明了正确价值选择的方向。高校价值观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具有导向作用,而高校的教育直接面对学生,通过进行教学或开展活动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三)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包含了中华优秀文化精神,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中断的文明形式,千载以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自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的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不仅宣扬了自身的价值准则,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的有效的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传承意义深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

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的教育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进行的,所以,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整体的教学体系,而不是只作为临时性的工作任务,才能使其真正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参照标准和依据,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在各专业的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不仅要体现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还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比如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课程和关乎价值形成的素质类的选修课程等,以规定性的文件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实施;其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尤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国家规定的四门必修课程中完成好课程的内在衔接,保证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外延的完整掌握,同时在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也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善教学内容;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纳入到学生的教学效果的评估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作为重点的考评内容,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识性理解。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师生的综合考评体系

教学活动是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性活动,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高校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环节的主体和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要增加高校师生的重视程度。因此,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师生的综合考评体系是重要的路径选择。[1](P.27-31)一方面,在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中,纳入了教学评估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性理解是考评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要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纳入学生的德育考评内容,作为学生德育评价的重要指标,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干部竞选、优秀评选和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中的指标权重,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学生的综合考评体系;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教师,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典型的示范意义。把关于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师德考评的重要指标,增加在教师的职称考评和评选先进中指标权重。

(三)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需要文化传递的路径选择,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的精神宝库,可以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沉淀的大学精神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贯穿学生一生的品行之中。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高校的整体文化之中,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角度从发,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文化氛围。首先,在校园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数字化校园或者校园文化平台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要素,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的优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通过真人真事、榜样力量等方式,进行网络沟通;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在团活、假期实践、寝室文化节和学生党组织生活等活动中,进行主题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生活认同与高校文化一体建设。[2](P.221-223)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是逐渐沉淀的结果,既需要外在的推动里,也需要内在的自生力量,从而在通过一定时间的契合化作用,外在动力也转化为了内在的发展力量,这种契合化的作用需要注重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主要策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次关于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 [3](P.406)从哲学视角分析,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对于主体需要的选择性则是价值选择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已经是90后为主,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同时面临多元文化境遇,因此对其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学生个人的成长,而且关乎国家的未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深入研究,充分把握基本内涵,明确评价标准的意义,不同维度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融入高校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领域的操作性和实践效果,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入性问题。

(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全面和重点相结合。一方面,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的顶层设计,进入学校的规划层面,以此作为实施的宏观指导,为其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全过程提供计划。加强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师生生活的各方面,在纵向路径和横向路径中进行有效的融合;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重要过程和重要领域进行重点关切,以保障其融入过程的高效与顺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对于学生党员、班级干部和积极分子的培养,以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带动力量。

参考文献:

[1]钱昌照.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基本路径[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2]杨静,杨佳佳,侯继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 校教育的路径探讨[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0).

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篇8

1.生命价值观教育概念

1.1生命价值观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人作为主体时对待生命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对人的现实活动具有引导性,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觉性。人受不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生命价值观也会不同,正确、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1.2生命价值观教育

生命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意识的引导,所以在形成过程中,加以正确教育和引导,对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来说意义重大。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强调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有益性,引导学生对生命本质有一个全新、正确的认识、了解生命的意义所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消除学生自身对生命价值观的误解,正确认识到生命价值观的重要性,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2.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2.1生命价值观教育现状

现阶段高职高校的生命价值观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使整个世界变得相对狭隘,学生大都沉溺在计算机网络世界中,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时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状况,教育工作难度较大;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很多弊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缺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容易形成烦躁、迷茫的消极情绪,不利于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加大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2.2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高校学生是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生命价值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课程。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行为素养,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变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了大学生的科学意识,有利用学生更好的择业或者创业,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3.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3.1课堂教育与课下实践相结合

提高生命价值观教育水平,课堂教育无疑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专门开设生命价值观教育课程,建立一套完善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体系。在课堂上围绕生命价值话题进行授课,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课下举办一些有关生命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3.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老师可以针对生命环境的有关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探讨交流过程中提高了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大学生经常使用的软件,如微信、微博等,一些有关生命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或者图画资料等,让学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可以对生命价值观进行了解。

3.3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老师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老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加丰富、专业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对教育工作和教育效果进行总结,发现不足之处时及时改进,不断完善自己,以便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3.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健康与人的情绪、性格、行为习惯都有重要的联系,高职学生在学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下,存在很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加以疏导,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展开。结束语新时期,加强高职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辉.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J].中国市场,2015(22):200-202.

[2]刘虹.新时期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6).

[3]王军.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4(4).

上一篇:跟踪审计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卫生院健康扶贫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