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21 10:07:33

天文学研究

天文学研究篇1

“丛书”突出的特点是涉及中国新文学的性质、主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几年来再起波澜,有的论著已作介绍,不再重复。如何看待这些分歧呢?作者们的看法如何?

他们认为中国新文学的产生同的兴起分不开,是有一定的国际及国内背景的,这就是说,“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而这些特点同国际、国内的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息息相关。作为观念形态的新文学,必须反映当时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因之,他们认为中国新文学应是服务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族解放与民主革命事业的人民文学,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概言之,新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作者们又指出,新文学还具有现代性、民族性、大众性、多样性的特点。这就点明新文学的共性与个性。对此,作者们从几个方面进行阐发,如万平近同志的《新文学比较研究》从五四文学到延安文学的历程加以论述;郑楚同志的《新文学主潮论纲》,系统地论述新文学的主潮,指出新文学的主流、支流、逆流,及其不同作用;其他作者从新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丁玲等文学成就佐证了新文学的特点;还从新文学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说明中国新文学的威力。可见作者从不同侧面论证中国新文学的性质、主潮,颇有说服力。虽然说,这些结论不是全新的,然而在阐发时不乏己见。例如,关于五四文学主潮问题,通常认为是现实主义,作者却赞成这样的看法,认为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个主潮,关于三十年代文学问题,作者在论及左翼作家文学创作时,不像有的论著那样只是笼统地说那是现实主义,而是明确指出从主体上说是属于革命现实主义,论及当时自由主义作家创作时,作者不像有的书的做法,把其中代表人物提升为民主主义作家,而是按照本来面目加以论述,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兴起的新的人民文学,作者给予充分肯定,也恰如其分地指出其不足,不像有的论著那样或否定多于肯定,或抽象肯定,具体否定。论及四十年代九叶派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作用时,作者不同意将现代主义作为该派创作方法的主导,而是认为既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成分,又有现代主义浓厚色彩。

作者们敢于发表己见,如果说上面提出的看法是正面阐发,那么,下面便是他们在针锋相对中提出的。如苏永延同志以大量材料为据对非难鲁迅传统的倾向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提出鲁迅传统延续不断永放光芒的论断;又如陈天助同志于茅盾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指出“拒绝茅盾”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茅盾是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他的大批杰作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还将长久地教育和鼓舞着我国青年”。此文在《读书》发表后即被《茅盾研究》转载。他还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茅盾新文学精神的特点,并作了充分的论证。同志写的《丁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一书,从丁玲作品中的母亲画廊入手,阐发丁玲在创作上独特成就、价值及意义,其中部分章节面世后引起注意,陈明同志极为称赞,并向我打听作者情况。当社会上出现曲解丁玲时,她和苏永延同志曾分别撰文予以辩证,都受到某些刊物的拒绝,但有的刊物还是给予刊出,这说明坚持争鸣是非常重要的,惟有如此,学术才能发展、繁荣。

这几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万平近同志以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新文学作家作品著称,在学术界颇有影响,这本书便是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陈天助、红、苏永延诸同志采用的研究方法,除了历史的、美学的方法外,还有近几年盛行的文学语言、比较文学方法,颇有新颖感;郑楚同志主要是采取历史的方法,论述问题有时代感。

几位作者力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下,采用多种方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如何在见解上、论述上及表达上等方面更上一层楼,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丛书”无论是系统研究的论著,还是专题探讨的专书,都力求在内容上有新意,在研究方法上多样化,在表达形式方面有所革新,按照一般的常规,在表达方式上总是要求要有中心、有层次、有逻辑,不过在具体操作上,“丛书”的作者们各有特点,万平近同志的书用比较方法研究对新文学作家作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不是一般的论文集,而是属于专题性的论集;陈天助、红、苏永延三同志的论著,与万平近同志的带有专题性的书相似,然而同他又有不同之处,他(她)们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展开论述,不同层面联系密切,各书可以成为独立的专著;郑楚同志的书与以上四位作者的书做法也不同,它是以新文学主潮为中心,按历史的发展论述,层层深化,自成一体,这几本书在体制上的新探索,有待进一步完善!

“丛书”的出版,表明中国新文学的研究大有可为。以往已研究的课题,可以重新研究,不过要用新的视角,进行探讨,如近年来盛行的文学语言研究方法,“丛书”多位作者采用它进行研究,颇有新意;在女性研究中,较少人探讨母亲形象,“丛书”中有的作者注意到了,并作了论述,且有自己特点;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东南亚华文新文学是在中国文学,尤其是新文学的影响下逐步走上本土化的,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见,“丛书”几位作者有所论述,值得肯定。

“丛书”的作者成果可观,如万平近同志已出版过几部有影响的著作,其他几位学者出书前都在国内外文艺报刊上发表过论文,如《光明日报》《读书》《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新文学史料》《鲁迅研究月刊》及东南亚华文报刊,如菲律宾《世界日报》,新加坡《新加坡文艺》等,有些文章发表后还有一定影响。

“丛书”作者可谓老中青结合。万平近同志属于老一代学者,见解深思熟虑,行文老到,耐人咀嚼。郑楚同志属于中年学者,凝重扎实,时有己见,稳步前行。陈天助、红、苏永延三位同志都是年轻学者,思维敏捷,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作出反应,且论述有一定的能力。他(她)们各有优势,互补性很强。希望他(她)们与时俱进,新成果迭出。

天文学研究篇2

一. 天文学研究的历程

朱熹对天文现象的思考很早就已开始。据朱熹门人黄义刚“癸丑(1193年,朱熹63岁)以后所闻”和林蘷孙“丁巳(1197年,朱熹67岁)以后所闻”,朱熹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 ]可见,朱熹从小就关心天文,直到晚年仍对此难以忘怀,并孜孜以求。

然而,朱熹在其早期的学术生涯中,并没有进行天文学的研究。朱熹早年除读儒家经典外,“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 ]。绍兴三十年(1160年,朱熹30岁),朱熹正式拜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开始潜心于儒学,并接受李侗以“默坐澄心”于“分殊”上体认“理一”的思想。

据《朱文公文集》以及当今学者陈来先生所著《朱子书信编年考证》[ ],朱熹最早论及天文学当在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41岁)的《答林择之》,其中写道:“竹尺一枚,烦以夏至日依古法立表以测其日中之景,细度其长短。”[ ]

测量日影的长度是古代重要的天文观测活动之一。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八尺的表竿,通过测量日影的长短来确定节气;其中日影最短时为夏至,最长时为冬至,又都称为“日至”。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用于确定“地中”。《周礼地官》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意思是,在夏至日中午测得日影为一尺五寸的地方,此地便是“地中”。而且,从“地中”向北,每一千里则影长增一寸;向南,每一千里则影长减一寸。这就是《周髀算经》所谓“周髀长八尺,勾之损益寸千里”。这一说法到南朝以后受到怀疑;唐朝的一行和南宫说通过不同地区日影的测量,进一步予以纠正。朱熹要其弟子林择之协助测量日影,显然是要比较不同地区日影的长短,其科学精神可见一斑。

在同年的《答蔡季通》中。朱熹写道:“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 ]

蔡季通,即蔡元定(1135~1198年);建阳(今属福建)人,学者称西山先生;精于天文、地理、吕律、象数,著作有《律吕新书》、《大衍详说》等;为朱熹“四大弟子( 蔡元定、黄干、刘爚、陈淳)”之首。蔡元定的年龄仅比朱熹小5岁,并在天文学等科学上有所造诣,很受朱熹的器重。从以上所引《答蔡季通》可知,当时朱熹正与蔡元定讨论天文历法,并且认为,研究历法必须用科学仪器进行实际的天文观测。

淳熙元年(1174年,朱熹44岁),朱熹在《答吕子约》中写道:“日月之说,沈存中笔谈中说得好,日食时亦非光散,但为物掩耳。若论其实,须以终古不易者为体,但其光气常新耳。”[ ]显然,朱熹在此前已研读过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并对沈括的有关天文学的观点进行分析。胡道静先生认为,在整个宋代,朱熹是最最重视沈括著作的科学价值的唯一的学者,是宋代学者中最熟悉《梦溪笔谈》内容并能对其科学观点有所阐发的人。[ ]

淳熙十三年(1186年,朱熹56岁),朱熹在《答蔡季通》中写道:“《星经》紫垣固所当先,太微、天市乃在二十八宿之中,若列于前,不知如何指其所在?恐当云在紫垣之旁某星至某星之外,起某宿几度,尽某宿几度。又记其帝坐处须云在某宿几度,距紫垣几度,赤道几度,距垣四面各几度,与垣外某星相直,及记其昏见,及昏旦夜半当中之星。其垣四面之星,亦须注与垣外某星相直,乃可易晓。……《星经》可付三哥毕其事否?甚愿早见之也。近校得《步天歌》颇不错,其说虽浅而词甚俚,然亦初学之阶梯也。”[ ]可见,当时朱熹正与蔡元定一起研究重要的天文学经典著作《星经》和以诗歌形式写成的通俗天文学著作《步天歌》,并就如何确定天空中恒星的位置问题进行讨论,其中涉及三垣二十八宿星象体系。

同年,朱熹在《答蔡伯静》中写道:“天经之说,今日所论乃中其病,然亦未尽。彼论之失,正坐以天形为可低昂反复耳。不知天形一定,其间随人所望固有少不同处,而其南北高下自有定位,政使人能入于弹圆之下以望之,南极虽高,而北极之在北方,只有更高于南极,决不至反入地下而移过南方也。但入弹圆下者自不看见耳。盖图虽古所创,然终不似天体,孰若一大圆象,钻穴为星,而虚其当隐之规,以为瓮口,乃设短轴于北极之外,以缀而运之,又设短轴于南极之北,以承瓮口,遂自瓮口设四柱,小梯以入其中,而于梯末架空北入,以为地平,使可仰窥而不失浑体耶?”[ ]在这里,朱熹设想了一种可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

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57岁),朱熹在《答廖子晦》中写道:“日之南北虽不同,然皆随黄道而行耳。月道虽不同,然亦常随黄道而出其旁耳。其合朔时,日月同在一度;其望日,则日月极远而相对;其上下弦,则日月近一而远三。如日在午,则月或在卯,或在酉之类是也。故合朔之时,日月之东西虽同在一度,而月道之南北或差远,于日则不蚀。或南北虽亦相近,而日在内,月在外,则不蚀。此正如一人秉烛,一人执扇,相交而过。一人自内观之,其两人相去差远,则虽扇在内,烛在外,而扇不能掩烛。或秉烛者在内,而执扇在外,则虽近而扇亦不能掩烛。以此推之,大略可见。”[ ]在这里,朱熹对月亮盈亏变化的原因作了探讨。

淳熙十六年(1189年,朱熹59岁),朱熹在《答蔡季通》中写道:“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地之中也耶?”[ ]在这里,朱熹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

朱熹在一生中最后的十年里,在天文学研究上下了较多的功夫,并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就。南宋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和卷二“理气下天地下”编入大量朱熹有关天文学的言论,其中大都是这一时期朱熹门人所记录的。例如:《朱子语类》卷二朱熹门人陈淳“庚戌(1190年,朱熹60岁)、己未(1199年,朱熹69岁)所闻”:“天日月星皆是左旋,只有迟速。天行较急,一日一夜绕地一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进过一度。日行稍迟,一日一夜绕地恰一周,而於天为退一度。至一年,方与天相值在恰好处,是谓一年一周天。月行又迟,一日一夜绕地不能匝,而於天常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九日半强,恰与天相值在恰好处,是谓一月一周天。月只是受日光。月质常圆,不曾缺,如圆毬,只有一面受日光。望日日在酉,月在卯,正相对,受光为盛。天积气,上面劲,只中间空,为日月来往。地在天中,不甚大,四边空。……”[ ]

《朱子语类》的其它卷中也有此类记录。例如:《朱子语类》卷二十三黄义刚“癸丑(1193年,朱熹63岁)以后所闻”:安卿问北辰。曰:“北辰是那中间无星处,这些子不动,是天之枢纽。北辰无星……。”义刚问:“极星动不动?”曰:“极星也动。只是它近那辰后,虽动而不觉。……今人以管去窥那极星,见其动来动去,只在管里面,不动出去。向来人说北极便是北辰,皆只说北极不动。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北极只是北辰头边,而极星依旧动。又一说,那空无星处皆谓之辰……。”又曰:“天转,也非东而西,也非循环磨转,却是侧转。”义刚言:“楼上浑仪可见。”曰:“是。”……又曰:“南极在地下中处,南北极相对。天虽转,极却在中不动。”[ ]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朱熹所著《北辰辨》(大约写成于1196年,朱熹66岁)以及卷六十五朱熹所注《尚书》之《尧典》、《舜典》(大约写成于1198年,朱熹68岁)都包含有丰富的天文学观点。《北辰辨》是朱熹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所注的《尧典》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所注《舜典》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

这一时期朱熹所编《楚辞集注》(成书于1195年,朱熹65岁)之《天问》中也有一些注释反映了他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和造诣。

二. 天文学的成就

就朱熹研究天文学的方法而言,其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 ]:

其一,细心观察各种天文现象。朱熹是重视亲身观察、善于观察的人。他经常运用仪器观察天文现象;并运用观察所得验证、反驳或提出各种见解。

其二,用“气”、“阴阳”等抽象概念解释天文现象。朱熹所采用的这一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家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其三,运用推类获取新知。朱熹经常运用“以类而推”的方法,用已知的东西、直观的东西,对天文现象进行类推解释。

其四,阐发前人的天文学研究成果。朱熹研读过包括沈括《梦溪笔谈》在内的大量科学论著,对前人的天文学观点均予以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朱熹的天文学研究方法,固然有其不足之处,这主要是由于古代科学所处的阶段而导致的。在古代科学的范畴中,朱熹的天文学研究方法应当属于合理。更为重要的是,朱熹运用这些方法在天文学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朱熹在天文学方面的科学成就主要反映在他最后十年里有关的言论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以“气”为起点的宇宙演化学说。朱熹曾经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这里描绘了一幅宇宙演化途径的图景。

在朱熹看来,宇宙的初始是由阴阳之气构成的气团。阴阳之气的气团作旋转运动;由于内部相互磨擦发生分化;其中“清刚者为天,重浊者为地”[ ],重浊之气聚合为“渣滓”,为地,清刚之气则在地的周围形成天和日月星辰。朱熹还明确说:“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时,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脚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什么时凝了。初间极软,后来方凝得硬。……水之极浊便成地,火之极轻便成风霆雷电日星之属。”[ ]他根据直观的经验推断认为,大地是在水的作用下通过沉积而形成的,日月星辰是由火而形成的。

将宇宙的初始看作是运动的气,这一思想与近代天文学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有某些相似之处。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独立地提出星云说。星云说认为,太阳系内的所有天体都是由同一团原始星云形成的。然而,在他们500多年之前,朱熹就提出了类似之说;尽管尚缺乏科学依据和定量的推算,但其通过思辩而获得的结果则是超前的。

对此,英国科学史家梅森在其《自然科学史》一书中予以记述:“宋朝最出名的新儒家是朱熹。他认为,在太初,宇宙只是在运动中的一团浑沌的物质。这种运动是漩涡的运动,而由于这种运动,重浊物质与清刚物质就分离开来,重浊者趋向宇宙大旋涡的中心而成为地,清刚者则居于上而成为天。……”[ ]

第二,提出了地以“气”悬空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结构学说。朱熹赞同早期的浑天说,但作了重大的修改和发展。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但是,当天半绕地下时,日月星辰如何从水中通过?这是困扰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难题。朱熹不赞同地载水而浮的说法,他说:“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天以气而运乎外,故地搉在中间,隤然不动。”[ ]这就是说,地以“气”悬空在宇宙之中。

至于地如何以“气”悬空在宇宙中央,朱熹说:“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搉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 ]又说:“地则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但以其束于劲风旋转之中,故得以兀然浮空,甚久而不坠耳。”[ ]朱熹认为,宇宙中“气”的旋转使得地能够悬空于宇宙中央。朱熹的解释克服了以往天文学家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弱点,把传统的浑天说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 ]

关于地之外的天,朱熹说:“天之形,……亦无形质。……天体,而实非有体也。”[ ]“天无体,只二十八宿便是天体。”[ ]又说:“星不是贴天。天是阴阳之气在上面”;“天积气,上面劲,只中间空,为日月来往。地在天中,不甚大,四边空,”[ ]这显然是吸取了传统宣夜说所谓“天了无质,……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无止,皆须气也”[ ]的思想。

第三,提出了天有九重和天体运行轨道的思想。朱熹认为,屈原《天问》的“圜则九重”就是指“九天”,指天有九重。事实上,在朱熹之前,关于“九天”的说法可见《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后来的《淮南子天文训》等也有类似的说法;直到北宋末年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其中《天文章句》对“九天”的解释是:东方皞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變天,中央钧天。显然,这些解释都不包括天有九重的思想。

朱熹则明确地提出天有九重的观点,并且还说“自地之外,气之旋转,益远益大,益清益刚,究阳之数,而至于九,则极清极刚,而无复有涯矣”[ ];同时,朱熹赞同张载所谓“日月五星顺天左旋”的说法。他进一步解释说:“盖天行甚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进过一度。日行速,健次于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恰好。比天进一度,则日为退一度。二日天进二度,则日为退二度。积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天所进过之度,又恰周得本数;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尽本数,遂与天会而成一年。月行迟,一日一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尽,比天为退了十三度有奇。进数为顺天而左,退数为逆天而右。”[ ]《朱子语类》卷二朱熹的门人在阐释所谓“天左旋,日月亦左旋”时说:“此亦易见。如以一大轮在外,一小轮载日月在内,大轮转急,小轮转慢。虽都是左转,只有急有慢,便觉日月似右转了。”朱熹赞同此说。[ ]

对此,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这位哲学家曾谈到‘大轮’和‘小轮’,也就是日、月的小‘轨道’以及行星和恒星的大‘轨道’。特别有趣的是,他已经认识到,‘逆行’不过是由于天体相对速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视现象。”[ ]因此李约瑟认为,不能匆忙假定中国天文学家从未理解行星的运动轨道。

在天文学研究中,朱熹除了提出以上新见外,还对沈括有关天文学的观点做过详细的阐述。例如:沈括曾说:“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 ]朱熹赞同此说,并接着说:“以此观之则知月光常满,但自人所立处视之,有偏有正,故见其光有盈有亏。”[ ]他还说:“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初三、四是日在下照,月在西边明,人在这边望,只见在弦光。十五、六则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边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月,古今人皆言有阙,惟沈存中云无阙。”[ ]

三. 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大致包括宇宙结构理论和历法两大主要部分,尤以历法最为突出。宇宙结构理论自汉代形成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之后,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浑天说不断吸取各家学说之长而逐步得到完善。

朱熹的天文学研究侧重于对宇宙结构理论的研究。他通过自己的天文观测和科学研究,以浑天说为主干,吸取了盖天说和宣夜说的某些观点,提出了较以往更加完善的宇宙结构理论,把古代的浑天说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应当是朱熹对于古代天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但是,由于朱熹的天文学研究只是专注于宇宙的结构,对于当时在天文观测和历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关注不够,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因此,他的宇宙结构理论在某些具体的细节方面,尤其是定量方面,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些见解和解释是欠妥当的。

然而,他毕竟对宇宙结构等天文学问题作了纯科学意义上的研究,代表了宋代以至后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宇宙结构理论研究方面的水平。而且,朱熹的宇宙结构理论在后来直至清代一直受到了不少学者的重视和引述。

朱熹之后宋末的重要学者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撰《六经天文编》六卷,记述了儒家经典中大量有关天文学方面的重要论述,《四库全书六经天文编》“提要”说:“是编裒六经之言天文者,以易、书、诗所载为上卷,周礼、礼记、春秋所载为下卷。”该著作也记述了朱熹的许多有关天文学方面的论述。

元代之后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官定教科书。其中《尚书》以蔡沈的《书集传》为主。蔡沈(1167~1230年,字仲默,号九峰)曾随其父蔡元定从学于朱熹。他的《书集传》是承朱熹之命而作,其中包含了朱熹所注《尚书》之《尧典》、《舜典》等内容,涉及不少有关天文学方面的论述。另有元代学者史伯璿(生卒不详)著《管窥外篇》;《四库全书管窥外篇》“提要”说:该书中“于天文、历学、地理、田制言之颇详,多能有所阐发。”在论及天文学时,该书对朱熹的言论多有引述,并认为“天以极健至劲之气运乎外,而束水与地于其中”。这与朱熹的宇宙结构理论是一致的。

明初的胡广等纂修《性理大全》,其中辑录了大量朱熹有关天文学的论述。明末清初的天文学家游艺(生卒不详,字子六,号岱峰)融中西天文学于一体,撰天文学著作《天经或问》,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并流传于日本。该书在回答地球何以“能浮空而不坠”时说:“天虚昼夜运旋于外,地实确然不动于中……天裹着地,运旋之气升降不息,四面紧塞不容展侧,地不得不凝于中以自守也。”这里吸取了朱熹关于气的旋转支撑地球悬于空中的宇宙结构理论;在解释地震的原因时,该书又明确运用了朱熹的这一观点,说:“地本气之渣滓聚成形质者,束于元气旋转之中,故兀然浮空而不坠为极重亘中心以镇定也。”在论及日月五星的运行方向和速度时,该书说道:“日月之行,宋儒言之甚详”,并且还直接引述朱熹关于五星运行方向和速度的观点予以说明。

清代著名学者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榕村)曾奉命主编《朱子大全》,其中“卷四十九理气一”有“总论、太极、天地、阴阳、时令”,“卷五十理气二”有“天文、天度、地理、雷电、风雨雪雹霜露”,收录了朱熹有关天文学的不少论述。李光地所著的《历象本要》引述了朱熹所谓“地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天包乎地”以及“天有九重”等,用以说明朱熹的天文学思想中包含了西方天文学有关宇宙结构的知识[ ]。他在所撰的《理气》篇说:“朱子言天,天不宜以恒星为体,当立有定之度数记之。天乃动物,仍当于天外立一太虚不动之天以测之,此说即今西历之宗动天也。其言九层之天。近人者最和暖故能生人物。远得一层,运转得较紧似一层。至第九层则紧不可言。与今西历所云九层一 一吻合。”[ ]他的《御定星历考原》六卷,也引述了朱熹有关宇宙结构的言论,并且认为,朱熹所说的“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就是指“天浑圆地亦浑圆”,而与西方天文学的宇宙结构理论相一致。

李光地与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梅文鼎(1633~1721年,字定九,号勿庵)[ ]交往甚密,并且对当时的西方科学都持“西学中源”说。梅文鼎在所著《历学疑问》中多处引用朱熹有关宇宙结构的言论。该书认为,朱熹已经具有西方天文学所谓“动天之外有静天”、“天有重数”和“以轮载日月”的观点,并且说:“朱子以轮载日月之喻,兼可施诸黄、赤,与西说之言层次者实相通贯。”[ ]

除此之外,清代还有黄鼎(生卒不详)的《天文大成管窥辑要》八十卷,其中也包括朱熹有关天文学的不少论述。

朱熹是古代的大哲学家,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座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他在天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一直没有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他在天文学上确实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的宇宙结构理论对后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注释:

[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页。

[ ]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第九十四。

[ ] 《朱子语类》,卷第一百四。

[ ] 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 ] 《答林择之》,《晦菴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以下简称《文集》,卷四十三。

[ ] 《答蔡季通》,《文集》续集卷二。

[ ] 《答吕子约》,《文集》卷四十七。

[ ] 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 ] 《答蔡季通》,《文集》卷四十四。

[ ] 《答蔡伯静》,《文集》续集卷三。

[ ] 《答廖子晦》,《文集》卷四十五。

[ ] 《答蔡季通》,《文集》续集卷二。

[ ] 《朱子语类》,卷第二。

[ ]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三。

[ ] 乐爱国、高令印《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 ] 《朱子语类》,卷第一。

[ ] 《朱子语类》,卷第一。

[ ] 《朱子语类》,卷第一。

[ ] 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75页。

[ ] 《晋书天文志上》。

[ ] 《朱子语类》,卷第一。

[ ] 《朱子语类》,卷第一。

[ ]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 ] 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页。

[ ] 朱熹:《楚辞集注》,第51页。

[ ] 《朱子语类》,卷第二。

[ ] 《朱子语类》,卷第二。

[ ] 《晋书天文志上》。

[ ] 朱熹:《楚辞集注》,第51页。

[ ] 《朱子语类》,卷第二。

[ ] 《朱子语类》,卷第二。

[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547页。

[ ] 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

[ ] 朱熹:《楚辞集注》,第53页。

[ ] 《朱子语类》,卷第二。

[ ] 乐爱国:《李光地的中西科技观述评》,载《李光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 《榕村语录》卷二十六《理气》

[ ] 刘钝:《清初历算大师梅文鼎》,载《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第1期。

天文学研究篇3

一、第一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由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发挥照黑与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黑暗方面的半球,是夜晚,即阴;反过来讲,向着太阳方面的半球,是白天,即阳。地球始终不断地绕阳绕阴自转一周公转一周,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始终不断地供应地球阴和阳两方面的能源是离不开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阴与阳和阳与阴的关系异性相吸

先后阴与阳异性相吸使地球转动阴(雌性)阳(雄性)

黑暗方面供应地球冷源向地球阳面运动

地球动力: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一直始终不断地供给地球热源和冷源,成为地球始终不断地绕阳绕阴自转一周公转一周的动力。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图(一),有两种关系式

一种关系式,阳与阴异性相吸,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阳源和阴源,即:先(阳)后(阴)形成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使地球自转公转,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离开了阳和阴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地球便不能自转公转。

反过来讲。

二种关系,阴与阳异性相吸,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阴源和阳源,即: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使地球自转公转,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若离开了阴和阳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地球便不能自转公转。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自转一周,有两种关系性。

一种关系性先(阳)一天,后(阴)一夜,即:先(阳)后(阴)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自转一周

二种关系性先(阴)一夜,后(阳)一天,即: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自转一周。

1.若地球单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太阳是颗恒星,是不移动的,如果地球单靠太阳的引力――拉、拽,绕日公转,地球最终会因太阳的引力国强,地球便形成(行程)靠近太阳,为地球不可能始终与太阳一周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迟早将会结束地球运动的生命力。

要使得地球于太阳一周直接按绕日公转,则必须使地球和太阳一周之间保持这稳定的距离。免除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由远渐近靠近太阳的关系。即在同一原理(原理、椭圆)下,则必须对地球之间具有两方面的条件,即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互配合对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

2.作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对地球之间所持的引力推力种种关系的分析

(1)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若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与地球之间,仅有太阳方面的引力(拉力)和黑暗方面的推力,将会加速地球一直形成(行程)向太阳方面靠近,而远离黑暗方面,即很快结束地球运动的生命。

(2)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若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地球之间,仅有黑暗方面的引力和太阳方面的推力,将会加速地球一直形成(行程)向黑暗方面靠近,而远离太阳方面,即很快结束地球运动的生命力。

(3)若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与地球之间都是引力(拉、拽),而无推力。地球便不能自转公转

(4)若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与地球之间都是推力,而无引力(拉、拽)。地球便不能公转自转。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线引力推力,控制地球绕阳绕阴自转公转方向,并是地球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第二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所表示的行程原理(圆理、椭圆)下关系。即:形成相同原理(圆理、椭圆)下相斥,先(阴)后(阳)行程差异相同原理相吸。0°、90°、180°和180°、90°、0°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连续的,是一整体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一周角度,0°、90°、180°和180°、90°、0°,递增转化为递减,为太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

图一,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角度0°、90°、180°和180°、90°、0°,由B、D、A和A、C、B递增转化为递减,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相等,公平。这样的角度数理:由小数到大数,和由大数到小树,其和太阳方面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与竖向引力推力,由少到多和由多到少(小数到大数和大数到小数)即由B、D、A和A、C、B递增转化为递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由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相互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握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增与递减,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形成(行程)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

相吸。0°、90°、180°和180°、90°、0°。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其和数据的数理有关。即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配,其数据的数理由多(大、长、重)到少和由少(少、短、轻)到多,阴递减和阳递增,并行不悖,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否则就不相等,不公平,不平衡。

夜昼等长,即阴、阳砝码各720分钟,12小时。夜昼等长,即阴、阳砝码各720分钟,12小时。图一,简图代入椭圆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中心绕日公转,从0开始自转一周,推进1°天,公转一周(一年)360°天。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太阳B至A和A至B直径直射点90°,其所表示的形成(行程)原理(圆理、椭圆)0°、90°、180°和180°、90°、0°,递增与递减的关系,为前后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地球中心从0开始自转一周推进1°天,有B至D至A公转半周0°90°180°(即0天90天180天)和A至C至B公转半周180°90°0°(即180天90天0天)公转半周递增180天(180°)反过来讲,和公转半周递减180天(180°)递增180°天和递减180°天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地球中心绕日公转一周(一年)360°天,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增与递减的数据数理大数与小数相配,开始至结束先多后少与先少后多,其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行程(形成)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平衡。

中心为左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等,公平,平衡。

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低凹地表形态逐渐形成(行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归根结底建立了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同一面关系。

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底凹地表形态,逐渐形成(行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原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由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低凹地表形态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因而是的第一阶段地球横向竖向方面过分凸出低凹地表形态,逐渐形成(行程)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转变),转变为地球凸出低凹地表形态,缩小了地球形体定型成熟,并因此建立了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同一平面关系,平衡,不倾斜。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天平的原理(原理),用以辅助说明于理解太阳原理(圆理、椭圆)中心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同一原理(原理、椭圆)平面中心90°之间距离长度相等,公平,其和主视太阳天平原理(原理、椭圆)测(尺)量,衡量计算两端的地球中心受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等,公平,平衡,不倾斜。

三、第三章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由于太阳是个球体,因此太阳平面,直径直射点90°,是无限的。尽管如此,;由于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形成(行程)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并因此建立了地球中心服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射点90°为同一平面关系,这样,俯视地球平面中心为地球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和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关系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否则就错。从而为我们认识与理解地球中心绕阳绕阴自转一周公转一周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直径同一个平面,从无限直径直射点90°直至针对性准确,正确。

第一节:地球中心绕阳绕阴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公转半周与公转半周和公转半周与公转半周选方位,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

第二节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主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直径直射点90°,测量,衡量计算两端的地球天平原理(圆理)受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相等,公平,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横向竖向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

若论太阳直射点赤道这是含糊的,正因为太阳直射点是无限的,赤道又是环绕地球一周,是不能说明其标准的。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不但要有俯视关系,而且要有主视关系,不但要有左端的距离关系,而且要有右端的距离关系,才能说明问题。

(1)形成(行程)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行程)差异。

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

(2)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太阳大,地球小,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俯视地球平面中心地球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其和俯视太阳同一圆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否则就不能说明问题。

(3)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相爱,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平衡,不倾斜,为太阳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每一直径直射点90°,所表示的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关系,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是一致的,且为每一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或跨度)相等,否则就不能成立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否则就不能为椭圆,并因此为每一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与太阳上下,左右,前后之间的角度,夹角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受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等,公平,平衡,不倾斜。

(4)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平面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有两种关系式。

(5)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距离跨度)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且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路程长度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其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时间天数多少,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总图关系式,为每一条直径直射点90°,都有这样的道理性,即公有的公平关系。

(6)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不管地球中心绕阳自转一周公转一周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之间所持的距离长度多么遥远。

(7)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凸出低凹地表形态定型成熟,自转一周公转一周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之间所持的距离长度多少有了一定的标准。是源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决定了的。

四、总结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两端的地球中心至俯视太阳天平原理(圆理、椭圆)平面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度(距离跨度)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且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路程长度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且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时间天数多少,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即总图关系式,为每一条直径直射点90°,都有这样的道理性,即公有的公平关系。

原来《日历》一年(一周)365天是错的。据《日历》计程地球,从3月21日到9月23日的时间日天数是186天(0°180°)与地球从9月23日到3月21日的时间天数179天(0°180°)其时间天数不相等,不公平,先多出6天,,后少了1天,就这样违反了俯视太阳平面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直射赤道为两端的地球中心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路程长度,0°90°180°和0°90°180°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与时间天数0天90天180天与0°天90°天180°天,和=360天,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这样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之所以说《日历》一年(一周)365天是错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日历》用31号,28号进位到1号,计程地球绕日公转一周(365天),肯定是错误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原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太阳上下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等,公平,地球中心与俯视太阳同一原理(圆理、椭圆)平面直径直射点90°为同一平面关系,地球中心绕日公转一周,0360°与0360天的标准是一致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整体关系。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原来有关方面说明地球是绕日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肯定是错误的。原来日历一年365天,其日期天数是七拼八凑而成的,为何有的月份日期用30天,有的月份日期用31天,有的月份日期用28天进位到1号?这是否太阳凸凹不圆?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地球中心绕日自转一周01°,01天,公转一周0360°0360天,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用31号(如,12月31号)即31天进位到1号,则进度快了,算多了1天时间,则是错的,用28(如2月平,28号)即28天进位到1号,则进度快了,而实际又少算了2天时间,则是错的。

在同一原理(圆理、椭圆)下,尺(测)量计算一个整体的长度多少,其长度单位都是从0开始递增进位到1,而后都依住整数10进位到11,20进位到21,30进位到31,40进位到41……100进位到101,200进位到201,300进位到301……而不可以用1作为开始向下计算递增一个整体的长度多少,也不可以用……25、25、27、28……进位到1,因为这样计程(时间天数)一个整体的长度(或总天数)则表示中断了连续向下递增或连续向下递减的关系了。

计算地球中心连续绕日自转一周至公转一周这一整体的总时间天数多少,以31好就进位到1号,缺少从0时间(界线)开始递增24小时,不等到地球自转一周(一天一夜)24小时,就直接1天了,这好比一盒刚生下的婴儿就算1岁了,实际还有12月的时间天数过程,才能算岁。计算及尺量行程(形成)原理(圆理、椭圆)长度多少公里,则不可以用1(或2、3、4……)公里作开始。

为什么地球绕阳绕阴自转公转的行程(形成)原理为椭圆?因为黑暗方面和太阳方面与太阳方面和黑暗方面互相配合,对地球凸出低凹地表形态之间所发挥的横向引力推力与竖向引力推力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所表示的行程(行程)原理(圆理、椭圆)关系,形成(行程)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斥,先阴后阳形成(形成)差异相同原理(圆理、椭圆)相吸,其阴与阳和阳与阴砝码相配,递减与递增和递减与递增的规律(数字数理顺序排列)从大数开始至小数结束和中小开始至大爷结束。

夏至,昼最长,夜最短,或冬至,夜最长,昼最短,每天昼延长多少时间,夜缩短多少时间,至今还没有个同一说法。至,昼最长,夜就最短的时间差距愈大,其赤道下降,上升的角度就愈大。

天文学研究篇4

随后的两天,云台的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了8个讲座,每一场作讲座的都是那里的精英,我对其中的几个报告印象尤其深刻。首先是云南天文台的台长李焱先生为我们介绍那里的一些基本基本情况。云南天文台是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的,直属中国科学院,是首批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综合性研究所,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天文实测基地。具有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两个专业的硕士授权点、博士授权点和一个天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现在云台主要分为3个观测站点,其中,凤凰山是天文台的研究中心,丽江的高美古天文台还在紧张建设中,澄江的抚仙湖太阳观测站建成后也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太阳观测站。凤凰山上集中了许多的观测设备,主要有:1米光学望远镜,1.2米激光测距望远镜,10米太阳射电望远镜,2.8米镀膜机,以及一些光电子学实验室。那里的工作人员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恒星天体物理,星系与活动星系核,太阳物理和太阳结构,以及一些天文台选址、仪器、技术方面的工作。云台还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美国国立天文台、德国马普学会、日本国立天文台等许多国内外著名天文研究机构,在天文学观测与研究、望远镜及其终端设备研制、天文新技术与方法等方面有广泛合作,包括合作研究、共同运行望远镜、共同研制和开发新型终端设备等。

钱声帮先生为我们做的报告是《用1 米望远镜进行密近双星的观测和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米望远镜简介、密近双星的研究以及较差测光的观测。刘忠副台长的报告是《天文光学设备的新纪元》,他讲得很生动,我从中了解到了最近天文学应用的新技术,计划中的大型望远镜更是让人期待,从他的报告中我们感受的到未来天文的魅力。李可军研究员的《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周的研究》为我们介绍了云台的主要太阳观测仪器以及参加国际合作的一些研究课题。毕绍兰女士则就《日震学和太阳模型》为我们展开了相关讲解。关于激光测距的报告则由于我们专业知识欠缺听的不太明白。

云台首席科学家韩占文研究员的报告非常精彩,我在来实习之前就已经久仰他的大名,这次能听到他的报告更是觉得激动。他讲的题目是《恒星演化及其应用》,主要探讨了椭圆星系的紫外反转问题、星族合成、b型亚矮星的一些研究、以及关于演化星族合成的初步结论,其中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加深了我们对天文研究的兴趣。

我们参观了天文台的1米光学望远镜、10米射电望远镜和太阳望远镜,1.2米的激光测距望远镜还正在建设。我们还参观了研究人员的实验室,他们都在忙碌着。在其中一个实验室我们看到了一些望远镜的小模型,很有趣。

在云台,我们和那里的研究生接触不多,只是简单了解了一下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受的到,他们的生活和娱乐气息很浓,那里的学生很多,有一些专门从事仪器制作。我想,要是能和他们有一些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就更好了。

天文学研究篇5

“选题指导”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起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察与思考,讨论并交流,逐步发现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就问题的价值性、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等进一步分析后,用符合学术规范的形式将其表述为研究课题的活动。下面,我们就以2015年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项目“走近天文学――中学天文相关研究课题选题指导”为例,来谈谈“选题指导”课的操作流程(图1)。

一、创设情境,感性认知

当前,天文并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高中学段的课程体系,而是分散在地理、物理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在许多学校,与天文相关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都是由地理教师负责。虽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探讨与天文相关的原理和知识,但几乎没有学校将选修一选为学生用教材,学生仅仅是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节简单接触过“宇宙”“天体”“天体系统”等概念。

基于上述学校教育的实际,同时考虑到日益严重的城市光污染对星空的蚕食,可以认为学生对天文既缺乏感性认识,也没有一定的理性认知。教师应围绕“天文”主题,针对性地收集资料,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文或视频资料在有限的常规教室空间中营造出浓浓的“天文”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其中。若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现场调查与谈话互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情感铺垫。

1.师生活动。

播放一段精选的“天文延时摄影”

视频,让学生随着摄像师的镜头领略四季星空的斗转星移;然后现场调查“有多少人从小梦想过要在夜空下认星星”,又“有多少人曾经真的去过野外,认真地观察过一次星星”。

2.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欣赏,引入本节“选题指导”课的主题――走近天文学,实现课题聚焦的目的;同时,通过互动调查,发出“有多少人从小梦想过要在夜空下认星星,长大后却只能在动物园里看猩猩”的感慨,道出了学生的梦想与现实的无奈,营造了鼓励实践,实现梦想的情感氛围。

二、头脑风暴,理性辨析

通过视频赏析与调查互动,学生对“天文”已经形成了初步印象。不过这印象十分笼统,学生只是恍惚觉得星空很美,觉得从来没有观察过星星的自己很遗憾,但到底“天文”是什么、有什么,学生并没有一些具体的认识。

为便于后续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迫切需要进一步拉近天文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集全体学生之智慧,理性思考,罗列、整理天文内涵下的具体研究方向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一步。

1.师生活动。

展示两张不同地区的星空照片,其一是2011年第十届伊朗梅西耶马拉松活动(业余天好者群体中流行的一种观测比赛,即在一个晚上观测尽可能多的梅西耶天体,梅西耶天体指由18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所编的《星云星团表》中列出的110个深空天体)拍摄的照片(见图2),星河灿烂;另一张为江苏镇江(2015年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活动举办地)的星空照片,满目光害。通过两张照片强烈的视觉对比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请学生谈谈“提到天文,你会想到什么”。与学生一同整理头脑风暴中产生的话题,如太阳、月球、小行星与彗星、流星雨、望远镜、光污染、宇宙飞船、外星生物、恒星与星座、深空天体、天文摄影等,并将上述话题写在黑板上,作为下一步课题组思考和组建研究性学习项目课题的方向。

2.设计意图。

鉴于天文对于大多数学校、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话题,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集大家的智慧产生多个与天文有关的话题,从而为进一步分方向开展课题组组建工作奠定基础。

三、综合权衡,小组组建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推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需要引导学生综合权衡“个人兴趣爱好”“团队伙伴情况”“课题组的前景预测”等多方面因素,团结志同道合者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以自荐、推荐、内部协商一致的原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1.师生活动。

请学生综合权衡课题组组建所需考虑的各方面影响因素,以自愿为前提,选择研究方向(如太阳、月球),完成组建课题组工作。然后彼此协商,扬长避短,确定组员分工,如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调查员等。

2.设计意图。

通过课题组组建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权衡组建课题组的方法,如考虑个人兴趣爱好、团队伙伴情况、课题组的前景预测等。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并发扬自己的长处,成为团队中有价值的一员。如组长作为总负责,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威信;记录员作为材料总负责,需要勤快、心思细腻、书写整洁大方;发言人作为对外宣传总负责,需要大胆、大声、大气,思维清晰流畅;调查员作为操作总负责,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

四、观察发现,问题提出

所谓问题,其实是客观事物间的矛盾在人脑中的反映。天文看似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十分遥远,但其实太阳、月球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天体也好,宇宙飞船、外星生物等几乎只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事物也罢,或者光污染、深空天体这些连概念都十分模糊的话题,都是在潜意识中存在,并能经联想或推理想到的。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天文”的情境中,联系生活、联系学习,大胆地进行联想,充分地展开讨论,将内心深处的那些疑惑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问题。

1.师生活动。

请学生首先围绕小组的研究方向,展开联想,开展讨论,产生3~5个问题,由记录员记录在导学案上;然后在小组内部进行自我判断(科学性、可行性、价值性等),聚焦1~2个问题,请记录员将问题写在磁贴的糙面上,然后将磁贴贴到黑板上。最后,请学生谈谈是怎么想到这些问题的(问题提出的背景)。

2.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由易到难,逐步聚焦。实现两个目的:让学生了解到问题来源的多样性,比如经实践活动发现问题,从书籍、报刊发现问题,从社会热点话题发现问题,并产生观察生活、及时记录与反思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如是否有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研究方法是否准确(科学性),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价值性),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可行性),是否在研究内容、方法或成果上有独到之处(创新性),去伪存真,精选价值较高的问题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五、科学规范,课题表述

课题的表述必须准确界定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从而为研究实践指明重点和方向。课题的表述应简洁明了,让人立刻就能了解研究的相关必要信息。如“镇江市饮用水市场的调查研究”一题中,研究对象是“镇江市”,研究内容是“饮用水市场”,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当然,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以及研究要求的不同,课题在表述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上述三要素的运用可以根据实情灵活变通。

1.师生活动。

展示往届学生曾经开展过的课题名称,请学生评价其在表述上与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何不同,并总结课题名称的一般表达形式。接着,在小组讨论中将自己的问题转化为规范的课题名称,由记录员将题目写在白纸上,并将白纸贴到黑板上。最后,由不同组别的组长展开自评或互评。

2.设计意图。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难点在交流、质疑和讨论中得到突破。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掌握课题名称表述的一般规范,如常见形式: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镇江市饮用水市场的调查研究;……对……的影响分析:网络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的设计:校园用噪声监测显示系统的设计。

六、范例指导,活动实践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在“课题表述”环节已基本完结,教学目标也已一一达成。在一番紧张、激烈的“课题组组建”“发现并提出问题”“将问题表述为课题”任务之后,学生的情绪已达到高点,充满了将自己的课题付诸实践的意愿。不过,学生对课题研究后续步骤和工作还缺乏相应的了解,处于盲目之中。

此时,若能以范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研究实践活动照片、研究报告与、后续研究方向等,并对未来学生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记录和反思等进行有效指导,将会对学生进一步的实践活动产生极其重要的正面示范作用。

1.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往届学生开展的“无锡市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研究(图3)”“太阳黑子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两个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全国研究性学习立项课题)的开题报告,分享学长们课题研究的背景、要解决的问题、选题的意义,弄清楚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参考文献的查找,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假设、研究思路、研究计划等,并配以丰富的图片资料,的期刊信息等,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2.设计意图。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学习,带领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促使其进一步深刻领会选题的意义,并明确课题组成立之后,还有哪些工作需要依次展开,比如研究计划的制订、开题报告的撰写、实践活动的开展、研究论文的撰写、后续研究方向的调

整等。

七、总结反思,情感升华

在上述所有任务全部完成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总结和反思。并借此契机,再次强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强调选题的好坏对研究的进程及成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1.师生活动。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比如学到了什么,或者说上完这节课我有哪些想法,或者觉得以后应该怎样去做……)。之后由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如综合权衡组建课题组的影响因素,如何提出问题,选题的一般步骤,课题题目表述的常见形式等。

2.设计意图。

天文学研究篇6

会议首先由市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张岩简要介绍了开展天津地方史研究的大背景和《天津百科史话》系列丛书的策划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专栏25文化重大工程”第六项“中华典籍整理”明确提出要“加强修史修志”,标志着地方史的编研正式纳入了地方志工作中。地志办在做好已有成果调研统计的基础上,拟分三步开展地方史研究,先按学科或行业出版系列丛书《天津百科史话》,再编写各区县简史,然后适时组织撰写《天津通史》。

接着到会的专家学者们相继发表了热情而有见地的意见。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炳文先生表示,看到这个策划方案很兴奋,史与志很难分家,只是编写的体裁不同而已。天津过去已有不少作品、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要把已有成果认真梳理,总结经验教训。20世纪80年代我曾在中华书局出版过普及读物《天津史话》,市地方志办公室策划的《天津百科史话》是很好的选题、很好的举措,为此我提几点建议:(一)重在近世,次为古代,不忘当今。(二)不忘南方,大头在北。(三)注重城区,兼及郊县。(四)分合兼顾,方便读者。著名历史学家,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研究员罗澍伟先生认为,市地方志办公室所出志书,从横向来说涉及了所有区县,从纵向来说几乎所有行业都涉及到近代,所以写地方史有非常好的基础。《天津百科史话》系列丛书题目很好,但众手成书体例、凡例要有一个严格规范,可统一开本、装帧,先出一两本做样书,同时要从通俗化努力,增强可读性、图文并茂。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的《中国史话》二百种写法好,足资参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历史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沛指出,天津近代以来在北方地位重要,但宣传不够,地方历史的研究比上海等地有差距。最近,国际上对天津历史很关注,东京的学者组织了“日本天津史研究会”,还出过书,台湾学者也很重视,有几个硕士生在做天津主题的论文。所以现在是非常好的时机,编一套《天津百科史话》非常及时。希望落实经费,请名家来写,使质量有保证。天津特点的东西可以单列,如:港口、漕运、租界等,我们跟南京大学一起建立有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和地方志合作。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工作处邓创Τと衔,以史人志在全国刚起动,天津地志办抓得很到位,着眼点和落脚点较高。天津地方史研究原来力量分散,需要整合。应先通过调研,把现有成果搜集一下,依托高校、有关部门,集中人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期间曾出过一本日伪统治时在津所犯罪行的书,还带图片,天津画院也搞过一个“百年画廊”的项目,反映天津城市各行各业的衍变。《天津百科史话》先从科普做起,切入点很好,雅俗共赏,头一步做好可为以后的研究打好基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天津市历史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昊指出,天津地方史的研究起步很早,但进展比兄弟省市慢,而且规模太小。其实,有关机构、民间研究的人士有不少,目前天津地方史的研究可以比喻为三个层次:一是“地下”,研究者只积累原始资料。二是“天上”,一些学术机构、科研院所研究的课题太专太偏、不落地。三是“地面”,就是让读者喜闻乐见的项目。例如《天津军事史话》《新编中国史话》《新编世界史话》等就有很好地反响。编写《天津百科史话》应以学会做枢纽,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集中一批优秀中青年的力量,高质量地完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吴振清强调,从古到今,史志一家,把史纳入志的系统进行研究、编写,是很好的历史机遇,是提高地方文化的重要措施。天津地域优势独特,战略地位突出,能写出非常精彩的历史论著。但是,真正深入浅出的史话丛书并不容易写好,要全力投入才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办公室主任、副编审高潮介绍,该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塘沽史话》,作为“校本材料”,后来又有再版,说明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影响很大。现在有一些历史书如抗日战争口述史,都有立项,可争取到出版资金。元明清天妃宫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郭男平馆员表示,作为一名青年学者,虽然爱好历史,但只是略知“皮毛”的粉丝,我们接触到考古领域,包括天津地上地下的考古资料,可以对编写《天津百科史话》发挥作用。这套系列丛书如果写好了,作为天津的乡土教材,意义超过了书本身价值。闫爱民、于学蕴、王玮、孙健、王进、孔强、唐凤红等专家学者也到会发言,大家一致认为:由市地方志办公室牵头开展天津地方史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年正值《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的开局之年,开展地方史研究恰逢其时,是提升地方文化的重要契机,应该牢牢把握这一难得的机遇,充分开展调研,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使地方史研究长期化、规模化、早出成果,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

借这次研讨会群贤毕至的机会,市地方志办公室决定聘请十六位专家学者为《天津史志》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市地志办秘书处负责人、《天津史志》副主编陈兰义宣读了聘任决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天津史志》主编关树锋向专家学者们颁发了聘书。

最后,关树锋主任代表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发表讲话,他指出:把地方史纳入地方志工作体系是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天津建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魅力人文之都,就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天津百科史话》丛书是将地情资料书与地方史相结合的历史科普性读物,既是地方史编写的有益尝试,又能为后续工作积累经验。编写天津地方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需要专家学者和相关单位给与大力支持。同时,我们还需要多向兄弟省市学习,走出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编史修志之路。我们要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深入研究天津历史,把握历史规律,丰富历史智慧,站在正确的历史观立场上传承天津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天津故事,激发人们奋发有为的爱国热情,同心共筑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也是我们天津史志界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天文学研究篇7

关键词:文人笔记 历史气候 重建资料 《快雪堂日记》

一、引言

历史文献主要分为官私文献、地方志、档案、日记四大类。[1]日记类文献主要包括文人笔记、日记、书信等。既往研究主要从文学视角与历史视角两方面入手。文学视角是通过日记文献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化传播、艺术氛围、文人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唐诗宋词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业余生活;《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反映了李日华绘画史观的转变;《畏斋日记》则描绘了清代徽州的乡村环境。历史视角则通过日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官场现状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由竺可桢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拉开研究序幕,之后不断有学者利用历史文献重建历史气候。21世纪开始,文人笔记的资料研究开始兴盛:满志敏、杨煜达、刘炳涛、方修琦、张学珍、萧凌波、马悦婷等人利用《己酉被水纪闻》、《湘绮楼日记》、《翁同龢日记》、《味水轩日记》、《畏斋日记》等文人笔记研究古代的温度、降水、沙尘等气候要素,[2-7]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改进了量化分析研究方法,对文字描述进行指标化和分等定级,使得历史资料与现代气象要素可以进行对比和转换。因日记中的资料丰富、记载详细、直观性强、细致度高等特点,日记里记载的气象信息通过提取、整理、统计,在重建历史时期气候方面有利于复原阶段性气候细节、特征以及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过程。[8]

二、历史气候与古人笔记

目前,利用古代文人笔记重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内容渗透气象要素的各方面,例如气温、湿度、降水、风等。主要有重建了江西婺源地区的降水与温度,湖南长沙、衡阳地区的春、冬半年温度与梅雨期降水,北京地区的沙尘天气现象与降水,上海地区的冷暖与降水等。[2-7]对利用文人笔记重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相关文章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得出:各项重建内容基本都是研究具有典型特点的时间段,如明清小冰期、相对偏暖的唐代时期等;在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们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法,如文献分析比较法、物候法、半定量分等定级法,对旱涝、冷暖进行先分等级后分析,定量转换法主要是回归方程法、指数法等。在温度、降水、梅雨期、沙尘天气重建方面,古人笔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后来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借鉴。因此,古代文人笔记在历史气候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三、《快雪堂日记》

《快雪堂日记》由明代文人冯梦祯所著。冯梦祯(1546-1605),明代诗人,字开之,号真实居士,今浙江嘉兴秀水人。《快雪堂日记》为《快雪堂集》的卷四十七至卷六十二部分。日记记录了作者1587年至1605年间(万历十五年至万历三十三年)隐居杭州嘉兴地区的生活细节,期间冯氏两次遭遇罢官:第一次因“夺情”事件,对邹元标表达了同情,而得罪当朝首辅张居正,病免;1592年复官,后官居翰林院庶吉士、国子监祭酒;[9]1599年再次遭遇贬职,遂从此开始了隐居生活。现如今,对冯梦祯本人的学术研究多局限于文学研究与人物生平研究,如他的《快雪堂集》、《快雪堂漫录》、《历代贡举志》等著作受到现今文学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他所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也成为研究焦点。胡玺[10]则在他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冯梦祯的生平、交友、作品及日常生活与环境。

四、《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资料

《快雪堂日记》中共有气象记录1388条,晴雨记录1278条,其中晴天596条、阴天与多云共154条、雨天528条;感应记录437条,冷暖感应有331条,剩余106条为风力风向感应记录;物候记录有222条;谚语预报记录与奇异天气现象共29条。例如:“阴,闻微雨。裕甫觅笋舆得五,余与伯宏、唐卿先,而王问琴,云台继之上舆,转小巷便有数点雨,已而转疾,旋止。登舟即雨,夜,风雨凄然而风尤劲”,详细描述了当天天气由阴转微雨又微雨转疾的一个过程。“阴,晴。连日暖”这条记录,不仅描述了当天天气状况,还反映了当天的冷暖状况。“晴。徐生滋胄先至,拉游其家冶坊浜园,竹树甚茂,木芙蓉盛开如锦绣,旁带邻坟长松数百树,惜无精舍憩息耳”,通过记录可知植物竹、木芙蓉的物候信息,从而推断当时的气候情况。“是日,坏牌坊四座,大树拔起不知其数,东池北大柳亦拔起,时宁房亦毁,破头,几至损命”,通过与地方志的比对可知,该记录详细描述了一场台风天气现象。利用晴雨记录可以重建干湿状况,感应记录可重建冷暖状况,物候记录可作为复原当时气候状况的辅助信息,而谚语记录、奇异天气现象记录则可加以地方志等其他历史文献的共同分析,重建出当时的极端天气现象。由此可见,《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复原当时的历史气候具有关键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可知文人笔记在历史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资料与历史价值,晴雨记录、感应记录、物候记录等信息为重建当时的降水、温度提供了直接参考作用。从气象方面解读古人作品,不仅为了解古人生活环境、古人心境和文学意境等提供了侧写环境,还为重建历史气候提供了宝贵而真实的史料。因此,对文人笔记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它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还应关注它的现实价值,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为预测、模拟今后气候变化趋势提供历史参考情景。

参考文献

[1] 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2009.

[2] 满志敏,李卓仑,杨煜达.《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

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7,9(4):431-

438.

[3] 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与

夏季风变迁[J].地理学报,2006,61(7):705-712.

[4] 刘炳涛,满志敏.《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

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

(3):16-22.

[5] 张学珍,方修琦,田青,等.《翁同龢日记》记录的19世纪后

半叶北京的沙尘天气[J].古地理学报,2006,8(1):117-124.

[6] 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

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J].地理科学,2008,28(3):385-389.

[7] 马悦婷,张继权,杨明金.《味水轩日记》记载的1609~1616

年天气气候记录的初步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

21(3):57-62.

[8] 黄媛,李蓓蓓,李忠明.基于日记的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天文学研究篇8

廖胜先生的学术专著《妇女与太平天国》体现出富有学术研究的自主性精神,这是这部学术专著的第一个特征。廖胜先生认为,要实现本质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就首先要对学术研究主体的自主性精神进行建立,要做到这种精神的建立,研究主体就须排除一切干扰、桎梏,弃置自以为是,抵达到一种由内在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认知能力的独到与新颖、学术思想的严谨与深性、评判体系的科学与全面所共和而成的境界。由此出发,他从洪秀全这位太平天国领袖的妇女思想入笔,把太平天国妇女的精神风貌、参政为官、参军作战、社会生产劳动、婚姻家庭、服饰制度等方面一系列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太平天国历史时期妇女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存在现实和历史景况。其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此书是建国以来的第一部以太平天国妇女为系统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填补了以往在这方面研究的一些空白,而且在于研究者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内在精神一一对学术研究的自主性的建立,也只有建基于这种精神之上的学术研究才是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因为它的建立往往比那种单纯地为了撰写一部学术专著更具有含金量。这也正是我们当下不少年轻学者的一种内在性的精神缺失。

学术研究视角的新颖性,是这部学术专著的第二个特征。历史学家沈渭滨先生在为本书的序言中曾这样评价到:“本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历史学和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对太平天国妇女作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从而使全书在整体上显得丰满而有深度。本书的副标题为‘太平天国妇女问题研究新论’,我认为主要就是‘新’在这种跨学科研究上。……太平天国史研究要有一个新的跃进,研究方法的改良,是不可或缺的方面之一。”诚如沈先生所言,廖胜的这部学术专著的确在研究方法上显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新颖一—对复合型知识的运用,这其实也是当今学术界较有普适性意义的研究方法。倘若我们对之进行更加细化的分析便不难发现,本书研究方法的基质仍然是历史学范畴的,作为历史研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审视、分析和重构历史,揭示被历史本身和各种人为因素遮蔽了的历史本质,这无须置喙;有机地融入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也不过是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厚度、宽度、广度予以有效地阔大和延展。我们以为这并非是研究方法上富有新异特质的关键所在,根底在于研究者对之的整合能力和由是传表出的新颖内涵,因而作者在研究中既重视对实证的考究与分析,又不完全囿于实证的所限,而是对实证进行了更为深性的穿透和超越。从另一个角度看,廖胜先生在研究视角上也同样显示出新颖的特质。作为以太平天国妇女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应该说女性研究者更为适宜,因为无论就人的感性直觉能力还是人的生理性深入程度而言,女性研究者都有着男性研究者无法媲美的特殊优长,作为男性研究者就必须首先面临研究性别身份的转换问题,只有在这种转换基础上构成的研究才更为深入和全面。廖胜先生在研究中则采取了一种性别身份的非特指性,跨越了性别身份的研究限阈,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了对处于历史命运中的太平天国妇女的深入研究,完成了研究者文化身份的价值确认。

在学术研究中充分体现研究者的思想见地,是这部学术专著的第三个特征。廖胜先生在从事学术研究时有意识地把思想的凸显作为表达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这样的思想遍及到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里。我们不妨随举一例。譬如他在论述太平天国的婚姻家庭时这样写论说到:“太平天国的婚恋与中国封建传统婚姻相比较,的确出现了一些值得肯定的变革,尤其是婚恋自由现象的出现和婚礼的系列改革,这在封建黑暗时代应该值得讴歌和大书特书一笔的,妇女的地位在这场婚姻变革中也获得一次难能可贵的历史机遇。但从总体来说,对于太平天国婚姻家庭不能评价过高。事实上,太平天国的婚姻家庭无论是形式还是本质,都没有超出封建婚姻家庭的范畴,有的甚至比封建婚姻家庭还要落后得多,主观上并没有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任何色彩。”或许,某些读者会以为它不过是一种主观评述而已,但在我们看来,这样的评述里闪烁着思想的光子。倘若我们把每一个章节里的思想连接起来,它们就有如一束束光子在语言符号的规整性排列中辉耀出思想的火花。只有学术没有思想,是很难成为大家的,这似乎是学术研究领域里的一种不可违逆的定律。因为学术的灵魂是思想,思想是学术的支柱,思想有如人的大脑,无它就是本质的偏废。

除上面论及的外,对充满原色意味的学理思想进行初度架构,是这部学术专著的另一个不能被我们忽视的特征。学理思想就有如一枚坚果的内核,外在的硬壳不过是果肉本质的依附物,没有果肉这个思想内核的存在,再具有表在性硬度、强度、美度的壳都只能是一种丧落了灵魂的华丽外套。有鉴于此,廖胜先生就把充满原色意味的学理思想架构视为是学术研究时不能忽视的重要一环。概要论说一深度进入一理论透析一当代认知,便是他在本书中对学理思想进行构架的思维模式。说本书是一种初度架构,在于本书不过是作者同学理思想情人的首度会晤,尚稍欠学术界那些大方之家应对裕如、圆融通达的架构能力;说本书是对原色意味的学理思想的架构,在于它毕竟只是作者在学术研究史上的第一次精神分娩,完形的学理思想之花的绽放则必定是建基于积淀深厚的沃土之上,这就给他后来的学术研究留下巨大的填充空白和上升空间。尽管如此,廖胜先生在本书里仍然显扬出对学理思想构架的特出专力和幸福感。

对研究文本内里的分析固然必不可少,但仅此而已又只能是单质性的,这有如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附着于事物外在的显形的东西常常较为容易地被我们认知,隐匿于事物内部的隐性的东西则往往把握很困难。因而,我们就必须在研究文本的基点上,对作者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东西加以探究。廖胜懂得对自我的理性把持,深谙事业的重要意义;明白时间的不可再生,熟稔学术的巨大价值;更深知亲情友情的至关紧要,并把情暖的细节铭记于心。在不少夜阑人静的时光里,他弃置了那些轻浅浮泛的快乐生活,抛却了那些自以为是的高谈阔论,杜绝了那些干扰思想的念头,把自己锁在宏浩繁复的历史资料的大厦里,遨游于太平天国运动构筑的历史天空,静思于太平天国妇女们铸造的多极世界,求索于妇女与太平天国社会之间的种种关联,探究于那个时代里的妇女们在各个社会角落发出的沉重亦痛苦的呐喊。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中,他试图以思想的熨斗熨平历史的褶皱,以人文的梳篦梳理历史的紊乱,以人性的滤器过滤历史的野性,以学术的利器穿刺历史的沉疴。在历经十余个春秋的艰苦跋涉后,他终于为读者奉送上了这部文质并茂的学术专著。

上一篇: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企业融资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