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1 15:53:05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关键词】ICU; 精神障碍; 护理干预

重症监护病房(ICU)由于其封闭式的环境及不同于普通病房的管理模式,致其住院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本研究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的研究方法了解各种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对ICU患者精神障碍发病率的影响,取得一定结果,现介绍于下:

1对象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病例为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温州市中医院(三级乙等医院)收治的患者139例(男性67例,女性72例),其中,肺部感染伴呼吸衰竭患者34例,冠心病患者25例,肿瘤患者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5例,多发伤患者29例,产后大出血8例,各种外科术后患者32例(不包括多发伤患者)。年龄25~78岁,平均(49±7.6)岁,既往皆无精神异常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

1.2 监测指标:监测并统计导致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手术,有无机械通气,有无镇静药物使用,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脑中风病史,住ICU时间。

1.3 治疗方法: 将139例患者按随机化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71例)及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在病种、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应用APACHEⅡ评分进行评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见表1、表2:

1.4诊断标准:运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与谵妄评估量表(DRS-R-98)对患者的是否存在精神障碍进行诊断,具体诊断标准参考文献【】【】。

1.5统计处理:使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其中单因素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139例患者中,发生精神障碍患者52例(37.4%);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和未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在住ICU时间、镇静药物使用、脑中风发生率上存在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体临床特征对比见表3。

2.2 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ICU患者精神障碍发生率;具体结果见表4

3 讨论

ICU精神障碍是指在ICU存在及发生的意识、情感、行为异常,包括通常所说的ICU综合症、ICU谵妄、术后急性精神障碍。是器质性的急性意识模糊、精神错乱,以意识水平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形式变化为特点,症状短暂,但也可能持续几小时或几星期,往往显示进行性功能减退和认知能力障碍。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谵妄发生率在14%~24%之间,术后老年患者谵妄发生率15%~53%,而重症监护病房中谵妄的发生率则高达70%~87%[1]。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病情、并发症、低氧低血压状况等因素均与发生密切相关。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晚、急性起病多见;女性治疗效果好,可能与体内性激素分布水平、女性大脑结构的对称性好有关[2]。急性精神障碍不仅与高死亡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对患者的家属和照料者也有重大影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精神障碍性别差异等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明确高风险因素,有针对性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或减轻ICU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助于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痛苦,减少入住ICU时间与医疗费用支出。

研究发现,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在住ICU时间、镇静药物使用、既往脑中风发生率上明显高于未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提示住ICU时间长、应用镇静药物及既往有脑中风病史都是ICU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值得注意;而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和未发生精神障碍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手术,有无机械通气,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因素是否是ICU患者精神障碍的高发因素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同时还揭示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心理护理能明显减少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临床上应该注意护理干预措施对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影响。

ICU急性精神障碍发病率高,发病因素和机制复杂,对患者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且很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视,因此,必须对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尽量消除促使精神障碍发生的各种因素。一旦发现精神症状, 积极寻找病因, 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 早期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必要时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预后良好。重视预防,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ICU急性精神障碍,以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降低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燕,黄劲松,李功迎,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谵妄治疗中的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671

[2]郝伟,于 欣.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5.

[3]Inouye SK, van Dyck CH, Alessi CA, et al Clarifying confusion: 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J].Ann Internal Med, 1990,113:941.

[4]Albert, Levkoff. The delirium symptom interview: an interview for the detection of delirium symptom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J].J Geriatr Psychiatry Neurology, 1992,5:14.

[5]Rockwood K. Increasing the recognition in elderly patients[J].J Am Geriatr Society, 1994,42:252.

[6]Zou yizhuang,Martin G Cole, Francois J .et al. Delirium: detection and diagnosis[J]. Int Psycho Geriatr, 1998,10:303.

[7]Kate Irving, Donna Fick rt al. Delirium: a new appraisal of an old problem. Journal compilation, 2006,April:106-112.

[8]Simon L, Jewell N. & Brokel J.Management of acute delirium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a process improvement project[J].Geriatric Nursing,1997,18:150-154.

[9]Bostrom A.C.Early identification of confusion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J]. Michigan Nurse,1992,65:11-12.

[10]刘娟.ICU 老年患者的谵妄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1):18-20

[1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39-1045.

[12]叶锋华,杜春燕.精神科患者谵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3:199-200.

[13]Inouys SK, Bogardas STJ, Charpentier PA, et al. A multicomponent intervetion to prevent delirium in hospitalized older patients[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34(9):669-676.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肺炎,干预,重症监护病房。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患者机械通气48h以后或停止机械通气48h以内发生的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尤其是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MRSA等多重耐药菌引起的VAP更是临床医生最棘手的问题, 降低 VAP 发生率是ICU 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目标。引起VAP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减少VAP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我们从2012年开始对ICU 患者VAP 发病率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实施综合性干预, 使VAP 发病率明显降低。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ICU连续住院超过48小时的所有患者。

1.2综合性干预包括:①对ICU全体医护人员进行预防VAP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考核;②执行手卫生制度,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③制定护理工作规范,要求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度,每天2次口腔护理,④制定ICU病房消毒制度、每天2次床单位消毒、⑤每月向医护人员反馈VAP防控措施依从性督查结果。

1.3研究方法自2012年2月开始,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年2月1日到7月31日,调查ICU住院患者VAP及其防控措施的基线数据;第二阶段,实施干预,提高ICU病房VAP防控措施的落实率。第三阶段,2013年4月1日到9月30日,调查各项干预措施落实率和VAP发生率,评价干预效果。

1.4资料收集由院感专职人员、ICU医生、护士组成研究小组,所有参加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分工负责资料收集。护士每天记录在院患者使用呼吸机情况,填写登记表。主管医生发现患者出现肺炎后,及时向研究小组报告,确定诊断。院感专职人员通过信息系统查询患者基本信息。每周2次调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填写“呼吸机肺炎防控措施记录表” ,对患者进行病情评分。

1.4 VAP诊断标准患者机械通气48h以后或停止机械通气48h以内发生肺炎,肺炎的临床和病原学诊断按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患者病情评分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执行。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非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分类资料:以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检验水准为0.05。

结果

2.1一般资料调查住院患者409人次,平均年龄53.5岁,总住院日数5245天,人均住院12.82天。表1结果显示,干预前后患者平均年龄、病情评分、人均住院天数及呼吸机使用率均无明显差别(P>0.05)。

表1 干预前后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感染诊断 调查人次 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日 平均病情评分 呼吸机使用率%

干预前 211 2635 12.49 4.09 76.2

干预后 198 2610 13.18 3.93 77.4

2.2 VAP防控措施落实率,表2结果显示,干预以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VAP防控知识考核合格率、患者床头抬高、口腔护理及床单位消毒等防控措施落实率与干预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均显著(P <0.01)。

表2 VAP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统计表

防控 干预前 干预后

措施 检查人(次)数 合格人(次)数 合格率% 检查人(次)数 合格人(次)数 合格率%

手卫生 76 26 34.2 81 66 81.5

口腔护理 84 57 67.6 76 72 94.7

床头抬高 98 64 65.3 78 68 87.2

环境消毒 56 37 66.1 47 44 93.6

VAP培训考核 32 15 46.9 38 31 81.6

2.3 呼吸机肺炎发生率表3结果显示,干预前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37例(其中临床诊断2例,病原学诊断35例),千日日感染发生率18.43‰。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26例(临床诊断1例,病原学诊断25例)。日感染发生率降低到12.86‰ 。干预前后VAP发生率差别显著(RR=0.710,P <0.01)。

表3 呼吸机肺炎发生率统计

调查时间 调查人数 通气天数 感染人数 感染率% 千日感染率‰

干预前 211 2008 37 17.5 18.43

干预后 198 2021 26 13.1 12.86

2.4主要病原菌共查出呼吸机肺炎病原体82株,排在前列的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表4结果显示,干预后上述五种病原菌所占比例明显降低,病原菌种类相对分散。

表4 呼吸机肺炎患者病原体构成

病原菌 干预前 干预后

名称 检出株数 构成比(%) 检出株数 构成比%

鲍曼不动杆菌 17 34.0 9 28.1

肺炎克雷伯杆菌 11 22.0 4 12.5

金黄色葡萄球菌 7 14.0 6 18.8

铜绿假单胞菌 7 14.0 3 9.4

大肠杆菌 3 6.0 3 9.4

其它 5 10.0 8 25.0

讨论

VAP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口咽部致病微生物的大量定植、口咽部致病微生物被吸入下呼吸道、使用被污染的设备,被认为是3个关键环节。机械通气患者通常入鼻胃管来提供营养支持,但鼻胃管可增加消化道菌群随消化液反流的几率,从而增加口咽部菌群定植的机会。另外气管内插管可导致局部气道的创伤和炎症,并造成宿主局部防疫功能缺陷, 从而增加患者口咽部条件致病菌定植的危险性。由于异物的刺激( 气管导管) 可导致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分泌物通过气囊周围的缝隙进入到气管内, 吸痰时也容易将这些细菌带入下呼吸道而导致VAP发生。口腔护理可以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从而较少感染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半卧位可减少胃内容物误吸至下呼吸道,因此对于那些尚可忍受此种的患者,是一个简单有效且无须花费的预防措施[1]。呼吸机装置本身就容易成为各种致病菌的集聚地,被污染的湿化器、储水罐添加水、呼吸机管道冷凝水,患者周围的环境等,都可能受到各种病原菌的污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到位或不规范的技术操作引起患者的感染。

降低VAP发生率的策略应该是针对上述环节的综合防控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抬高床头、及时口腔护理、环境消毒、通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VAP防控意识和规范无菌技术操作等简单易行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VAP发热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过程中,干预前后人均住院天数、呼吸机使用率、患者病情评分均无差异 从而排除了上述因素对VAP发病率的影响。干预前后,随着各项措施落实率显著提高,VAP发生率由18.43‰降低到12.86‰,被认为是综合干预措施取得的明显效果。

马坚等调查结果显示[3],VAP的主要病原菌是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主要病原菌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两者共占到49.4%。在环境卫生学监测中,最常见的污染菌是表皮葡萄球菌,与VAP病原菌也不一致,其原因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 崔云飞,周淑君,王雅妹. 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233-234.

[2] 蒲丹,张卫东,谭成,等. 多种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11-4213.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机械通气患者225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机械通气患者26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包括严格手卫生、加强口腔护理、重视气道湿化、定时监测气囊压、持续声门下吸引、每天进行拔管评估、呼吸机管路的护理、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等集束化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病率、入住ICU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的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VAP的发病率、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的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病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预防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08

Application of cluster based care in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WEI Hua-li(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Huizhou516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cluster based care in the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Methods: Chose 225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1 as the control group, chose 262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2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including strict hand hygiene, strengthen oral nursing, attention to airway humidification, regular monitoring of air bag pressure, continuous aspiration of subglottic secretion, everyday. Extubation nursing assessment, ventilator pipe, semireclining position(elevate head of bed 30 °~45 °) and nursing measures,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the incidence of VAP, ICU stay tim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ICU medical expenses. Results: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VAP, ICU stay tim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ICU medical cost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s: Cluster based care i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AP in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Key words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Cluster based care;Prevention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行机械通气48 h以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实质感染。VAP是ICU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研究表明,VAP会导致呼吸机使用时间延长、住院天数增加、病死率升高及医疗成本增加[1],成为影响危重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强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预防VAP的发生,对降低重症患者ICU的入住时间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科对262例机械通气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2月我科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25例为对照组,男129例,女96例。年龄17~88岁,平均(47.7±16.9)岁。选取2012年1~12月入住我科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62例为观察组,男146例,女116例。年龄16~87岁,平均(48.2±16.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种类、APACHEII评分、人工气道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每隔0.5~1.0 h吸痰1次,定时翻身拍背,更换呼吸管路。观察组采用机械通气集束化护理措施。包括:(1)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医护人员手部有明显体液污染时,同时应用抗菌皂液和非抗菌皂液洗手;无体液污染时,使用快速消毒液即可。洗手时应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2)口腔护理。选用生理盐水棉球为患者擦拭口腔,2次/d,有感染者根据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溶液。口腔护理时必须在气囊充气的情况下进行,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要注意插管在门齿处的刻度,防止管道移位。(3)气道湿化。使用湿化器进行气道湿化,水温保持在32~35 ℃,湿化罐中应放无菌注射用水或无菌蒸馏水,每24 h更换1次,湿化罐每周消毒1次。(4)监测气囊压。保持气囊压力是防止口咽和声门上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减少VAP风险的重要措施。要求至少每24 h调整1次套囊压力,保持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在25~30 cmH2O较为含适。(5)持续声门下吸引。采用气管插管进行声门下吸痰。(6)每天进行拔管评估。每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尽早拔管,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VAP的发生。(7)呼吸机管道的护理。定时排空收集瓶,避免冷凝水倒流入肺,对长期机械通气者每周更换1次管道。(8)半卧位。半卧位能有效预防胃内容物的反流及误吸,减少VAP的发生,如患者无禁忌,可将床头抬高30°~45°,定时翻身。(9)吸痰。根据吸痰指征按需吸痰,即听诊闻及较多痰鸣音、气道压力升高、患者咳嗽剧烈或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吸痰时按无菌操作,动作轻柔,负压一般不超过3.33 kPa,以免损伤气道黏膜,吸痰时间应<15 s,吸痰前后给予100%纯氧吸入2 min,防止缺氧。(10)镇静管理。镇静控制在Ramsay评分3~4分为宜,每日中断镇静剂1次直到患者清醒,以判断患者的镇静程度和意识状态。

1.3评价方法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病率、入住ICU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的医疗费用。VAP的诊断标准[2]:机械通气48 h以上或撤机拔管后48 h以内,患者具备以下2项或2项以上:(1)体温≥38 ℃或较基础体温升高1 ℃。(2)WBC>10×109/L或<4×109/L。(3)脓性气道分泌物培养出潜在的呼吸道病原菌。(4)X线胸片出现新的或进展性浸润病灶。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医疗费用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医疗费用比较(表2)

3讨论

机械通气是ICU病房抢救和治疗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或慢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机械通气时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咳嗽反射受抑制,分泌物排出困难、气道的正常屏障破坏、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受损、气管导管气囊周围分泌物的滞留和下漏,使细菌极易进入支气管肺组织,加之危重病患者常常伴有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导致VAP在ICU病房极易发生。VAP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花费三大特点,据统计,国内ICU VAP的发生率高达43.1%[3]。我科2012年VAP发生率24.43%,较国内的低,分析可能和我科收治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较多、机械通气时间较短有关。因此,预防VAP的发生是提高危重病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治疗费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集束化治疗是指运用循证医学将目前证实有效的一系列操作、治疗、护理等措施集合在一起,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最好的处置,国外已成功应用于ICU[4],有研究显示采取呼吸机集束综合护理措施能平均降低VAP发生率45%[5]。本研究也证实,应用集束化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VAP的发病率,并显著减少ICU的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的治疗费用。

总之,对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包括严格手卫生、加强口腔护理、重视气道湿化、定时监测气囊压、持续声门下吸引、每天进行拔管评估、呼吸机管路的护理、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等集束化的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减低VAP的发生率,减少ICU的入住时间,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的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永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197-200.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6):524-534.

[3]曾定芬,向明芳,刘真君,等.ICU气管切开术后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40-42.

[4]刘汉,倪海滨,刘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2):190-192.

[5]Pruitt B,Jacobs M.Best-practice interventions:How can you preven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Nursing,2006,36(2):36-41.

(收稿日期:2013-08-13)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分层次岗位培训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医院医疗、护理技术力量与先进仪器设备,对急、危、重症患者集中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定性和定量的监护和治疗的特殊的护理单元[1]icu的特点是:急、危、重症患者较多,病情复杂变化快,患者及家属期望值高,要求护士具备较高的各专科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2]。这就为icu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强icu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icu护士的综合素质。本文将培训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icu共有护士12名,中专学历3名,大专7名,本科2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4名,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3岁。

1.2 方法

1.2.1 分层次安排日常工作:根据职称学历及工作能力的不同,将护理人员分为高、中、低年资护士,每个班次按高、中、低年资相互搭配,形成a、b、c组合,每一组合中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高年资护士负责指挥协调,负责观察分析患者病情变化,较高年资护士负责执行复杂的操作和重要的抢救措施,低年资护士负责准备抢救用物、取药、配液、照顾同病室其他患者。

1.2.2 分层次安排护理人员的培训:对icu护理人员根据参加工作年限的不同,分为岗前培训(进入icu工作前)、初级培训(参加icu工作1~2年内)、中级培训(参加icu工作3~5年内)、高级培训(参加icu工作5~10年内)。

1.2.3 培训方法:①岗前培训:在外科系统轮转2年以上,经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综合评价符合icu岗前培训条件方可进入岗前培训队伍,参加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为:心电监护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配合技术、吸痰技术、留置胃管尿管护理技术,为期3个月。3个月后经科护士长、护士长逐项一对一考试合格后方能由高一级icu护士带班上岗,并参加icu初级培训。②初级培训:年轻护士临床综合思考判断能力,临床急救技能欠缺[3]所以这一时期的培训很重要。由护士长、高年资护士制定培训计划并亲自授课,内容包括:沟通技术、病情观察及护理技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护理、呼吸机应用技术、除颤技术、异常心电图识别、异常化验分析;输液泵、降温仪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常见报警原因的处理,对学习内容首先由带班组长或护士长跟班现场检查,再利用晨会交班时随机提问,然后每月组织一次理论知识、急救技能考试,公布成绩,对不合格者在规定时间补考。③中级培训:icu工作3~5年的护士年富力强,是icu的中坚力量,这一梯队人员的培训很重要,重点进行了:icu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常用急救技术;病情动态观察及评估;icu最新护理技术;常见意外情况的处理;icu应急预案;“五衰”抢救程序;抢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及使用剂量;危重患者鼻饲管置管及保留技术;中心静脉压检测技术等培训。通过临床典型病例的护理问题,开展预见性提问,制定应急状态下的护理措施,以培养护士对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和多方协调的管理能力。④高级培训:在icu工作5~10年的护士,经过了icu初级、中级培训,熟悉了icu的各项工作,理论水平、技术操作能力都较强。在业务培训方面,我们注重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有目的的让她们参加一些国内、省内的学习班和学术会仪,了解更多的护理新信息和新理念,不断充实完善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急救技能。根据icu特点,由他们制定重症患者抢救流程、特殊仪器操作流程、icu工作流程,对新开展业务,组织制定相关护理常规,负责教学科研,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及会诊。

2 结果

经过初级培训使年轻护士掌握了icu基本操作及技能,中级培训使有工作经历的护士掌握了icu综合抢救技能及监护工作经验,高级培训使有一定工作经验的icu护士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层面,对icu护理工作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

3 讨论

icu是展示医疗护理工作的平台,老、中、青、高、中、低年资护理工作者相互配合,组成了icu抢救工作整体。各取所长,能力互补才能保证icu监护质量。不同层面的护理工作人员素质要求不同:

3.1 基本素质要求

icu是危重患者聚集地,患者病情的复杂多变,病痛的折磨再加上icu特殊的治疗环境要求icu护士具有爱心、同情心和奉献精神。

3.2 基本技能要求

在icu临床护理中,无论仪器多先进,人的基本诊治技能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icu护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应放在首位,而临床各项技术操作技能是icu专科护士必备的基本功。icu病房内汇集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先进的治疗护理手段。所以icu护士必须在短期内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及常见监护、治疗、护理方法并灵活运用各种技术应对复杂多变的抢救工作及患者的病情变化。

3.3 应急应变能力的要求

患者的每项检测指标的变化都可能预示着患者病情的变化,所以应善于培养护士的分析判断能力,通过提问、解答、纠错、评价等一系列的互动活动,增加icu护士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而对急救流程、急救技术组织培训和演练,则大大提高了全体护理人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3.4 岗位责任要求

科室内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及各班岗位职责,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和应达到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由护士长、科护士长定期检查评析,不合格者降级使用。

3.5 团队协作要求

中年护士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是icu工作的主力,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从危重病理论及临床实践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预见性思维能力,使大家把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主动权。高年资护士是icu护理工作的领头人,是重症监护质量的保证,利用他们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特长,发挥传帮带作用,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icu专科护士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监护急救技术。对icu护理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使icu各年资护理人员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面的提高,按档次培养,分层次管理使各项工作有重点有计划的完成,必将有利于icu各项工作的展开,最终使icu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蓝蕙兰,黄慧根,李秋屏,等.分层管理方法在综合icu的应用与效果.中华护理杂志,2008, 43:1129.

2 杨书奎,唐义兰,张广英.icu护理带教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01?102.

3 张剑霞.风险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9:2634.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关键词】 ICU 综合征 心理护理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90-01

ICU综合征是指在 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 ,兼有其他伴随病症 ,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新医疗器械和医药的不断开发 ,重症疾病诊治水平明显提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疾患[1 ],它可加重患者的现有疾患 ,造成不良预后。因此 ,了解其原因并进行分析 ,制定配套的护理措施 ,为减少 ICU综合征的发生 ,降低 ICU患者住院天数 ,加快患者康复至关重要。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 我科 2013年4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患者115例,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32例,经过相关检查或精神科会诊后确诊为 ICU综合征25例,发生率21.73%。其中男性 19例,女性6例。年龄32~89岁,平均 59.5 岁。25例患者中23例既往无神经、精神障碍病史,2例有脑梗死病史。原发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例,复合伤2例,肝癌术后3例,食管癌术后8例,胃癌术后7例。

2发生 ICU综合征的原因

2.1患者因素

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情况等均是影响 ICU 综合征的发生因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尤其是性格内向的老年男性患者。武秀娟[5]认为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 ,尤其是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 ,使患者对原发病和手术打击的应激反应能力下降 ,易出现情绪状态的变化 ,从而导致 ICU 综合征的发生。另外 1~5 岁的患儿发病率也比其他年龄段的患儿高 ,可能与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容易缺乏安全感有关。大部分危重症患者 ,由于对凶险的并且缺乏心理准备 ,认为会危及生命 ,因此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和威胁感。经济基础差、自费的患者 ,由于过份担心医疗费用而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 ,甚至拒绝术后监护和治疗 ,从而容易引起 ICU 综合征。患者曾经被迫暴露身体 :使平时生活自理的患者感到羞愧 ,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人格受到侵犯 ,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2.2环境因素

视、听觉超负荷 :ICU 医护人员工作繁忙、病室嘈杂 ,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与治疗设备、医护人员忙碌工作的背影 ,昼夜不灭的灯光和看不到日历让人丧失时间感。听到同室病友痛苦的声或者目击了其死亡 ,更易产生很强的心理压力。长时间听到的是监护仪和其他治疗设备的报警声、让人丧失安全感 ,无法安静休息。Kahn等认为 ICU 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于谈话 ,监护仪报警 ,呼吸机 ,这3类报警分别为 26 %、20 %、8 % ,这些均会导致患者听力负荷加重 ,导致患者产生高度的焦虑 ,烦躁。国际噪声协会规定,日间噪声应低于 45 dB ,夜间噪声应低于 20 dB。但据调查报道: ICU 中平均噪声为 70 dB。夜间噪声为 65dB。噪声可刺激交感神经 ,使患者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疼痛加剧和影响睡眠。

2.3手术因素

直接进行脑手术或脑手术后伴有脑血流减少 ,血管栓塞 ,开胸手术的患者或开胸术后有低心输出量症候群 ,创伤或大手术后伴有高热 ,大手术情况复杂 ,时间过长都可导致本征的发生 。

2.4药物因素

药物及体液 如使用利多卡因治疗心律不齐 ,当静脉滴注速度达到 4 mg/m in时 ,大部份患者可出现谵妄等精神症状[1],本征还与血中电解质失衡有关 ,可直接或间接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

3护理对策

3.1强化基础护理

医护人员尽可能减少 ICU 患者全身的次数和时间 ,在为患者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及患者大小便时 ,随时给予遮挡 ,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使患者感到被尊重 ,防止其躁动不安、抑郁的产生。

3.2改善环境

要及时处理各种报警声 ,合理设置报警音量 ;夜间要注意把灯光调暗 ,制造睡眠环境 ,合理安排患者的睡眠时间 ;不要在患者身边讨论病情 ,以免患者片面地听到讨论内容 ,情绪发生变化 ;抢救同室患者时也注意保护患者 ,拉上床帘和屏风。

3.3创造积极的语言及操作环境(1)护士与患者应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 ,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归宿感。 (2)熟练掌握 ICU 内所有仪器的性能、操作规程、注意

事项 ,并能对有关数据、图像、检验结果做出正确分析与处理 ,对患者说明使用仪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减轻其烦燥不安。当监护仪报警时 ,沉着镇定 ,反应迅速 ,避免造成紧张气氛。

3.4心理护理

患者与医务人员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 ,可以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3 ],护士在术前应访视患者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介绍 ICU环境 ,必要时让患者接触病房 ,介绍各种监护仪器 ,导管及插管的作用及重要性 ,使患者事先有良好心理准备 ,避免紧张、焦虑、恐惧心理的发生。对老年性格内向、既往病史中有过脑外伤、精神失常等患者 ,术前让患者熟悉一下有关的护理人员 ,使患者对理人员产生依赖感 ,对紧急进入 ICU患者做好紧急的抢救后 ,争取时间进行心理护理 ,说明重症监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患者关减轻心理负担 ,术后允许家属探视可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 ,增加患者的信息 ,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分离的恐惧。

4讨论

临床工作中 , ICU 综合征患者日益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 ICU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并强调预防干预的重要性。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群体 ,应注意随时评估患者的心理需求 ,有预见性的、针对患者不同的情绪障碍给予耐心的、个性化的护理 ,使患者减少情绪障碍发生的频次和严重程度。责任护士要加强与患者沟通 ,多方面采集其心理信息 ,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特点 ,给予不同心理支持、疏导及疾病宣教 ,以预防 ICU 综合征的发生。对于已发生 ICU 综合征患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把危险因素控制到最低点 ,充分调动患者的自身心理防御机制 ,使其尽快康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 ,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这些因素在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中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总之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明确诊断、对症处理是对预防 ICU 综合征发生 ,缩短 ICU 患者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红 ,周兰珠主编. 危重症护理学 [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03: 167.

[2]Mc Guire BE,Basten CJ, Ryan CJ, et aI. Intensive care u2nit syndrome: a dangerous misnomer [J]. Arch InternMed, 2000, 160: 906 - 909.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ICU中仪器先进,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救治,但更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我院ICU实行无家属陪护制度。

患者入住ICU后,将告知患者家属无陪护制度,并希望家属积极配合,但患者病情一旦出现变化,患者家属心理就会发生改变,往往不能配合,使医疗护理工作陷入僵局。

即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但仍有很多患者在ICU内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为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因此给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患者的心理状态

初期的恐惧:一般患者进入ICU首先出现恐惧心理,主要是因为没有家属陪伴,并对疾病的恐惧。这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患者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和战胜病魔的信心。

中期忧郁期:当患者病情稳定,患者将进入忧郁期,担心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和给家属带去的负担护理人员一定要给予鼓励。

转出ICU的焦虑:很多患者在病情好转后不愿意转出ICU,害怕病情反复,对ICU产生依赖,护士在此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让其认识到自己已经在慢慢康复,对自己的疾病康复充满信心。

临终患者的心理问题

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过程,大致可分6个阶段:回避期、否认期、愤怒期、要求期、抑郁期、接受期。

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

因为入住ICU的患者病情严重,患者家属要承担患者疾病给其带去的痛苦,和高昂的医疗费用带去的压力,所以患者家属心理充满了抑郁、无助、恐惧等。

患者家属的行为表现

患者家属的各种负面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诊疗效果。并决定着患者治疗的结果。患者家属出现的几种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心理及行为:①冲动型:在病区内哭闹,影响对患者的诊治。②多疑型:不断询问,对护理工作产生疑虑。③暴力型:殴打、辱骂医护人员,无视各项规章制度。④自伤型:情绪过于激动,家属自身倒地晕厥。

预防与处理冲突的对策

护理人员不但要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更要注意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要给于患者家属关心和安慰,减轻患者家属的负面心理,针对不同的患者家属,给与心理指导,满足其心理需求。

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灵活运用心理护理学,当觉得委屈时,不能和患者家属正面冲突,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愤怒情绪。

有较强沟通技巧,护士在ICU有可能是第一个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人,在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患者家属沟通时要注意技巧。

要学会稳定患者家属情绪,当遇到有医疗纠纷或不讲理的家属,应及时通知领导,或请同事帮助解围,继续抢救治疗工作。

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针对ICU环境的特殊性、病种的复杂性,对于可控制的因素,可进行预见性的防范。

护 理

重视心理护理;实施连续性护理;做出恰当的心理评定;分析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开展严谨而规范的护理;选择适宜对策;强调人性化护理;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

讨 论

通过对重症患者及家属的护理工作,意识到ICU的护理工作,不只是帮助患者疾病的康复,更多的是患者心理支持,要体会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变化,即使给予情感干预,帮助其身体及心理康复。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篇7

张晓燕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院内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 200例ICU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当中有25例出现院内感染, 且感染多为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以及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多受病房环境、机体抵抗力下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以及相关医护人员缺乏感染意识等影响。结论 加强管理ICU病房、改善病房环境、针对治疗过程当中容易产生污染及感染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将院内感染途径切断、增强患者自身的机体抵抗力、适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可有效降低ICU的院内感染率, 是可供预防ICU院内感染的有效干预措施。

【关键词】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院内感染;干预措施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为将更好的医疗抢救及治疗条件提供给病危患者, 现各医院都在不断建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即ICU。一般来说, ICU患者所患基础疾病相对严重、免疫力较低、所进行的侵入性操作次数较多, 出现院内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从而对预后产生影响[1]。院内感染又叫做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是一种ICU患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也可增加医疗费用。据报道, 相比于普通病房, ICU院内感染的几率要高3~4倍, 对患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控制及预防ICU院内感染。本研究选取了200例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了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200例ICU患者, 男108例, 女92例, 年龄50~80岁。对医院感染的诊断可依照我国卫生部(现卫计委)2001年所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进行确诊[3]。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患者的基本状况, 如年龄、性别及入诊科室等;患者的基础疾病, 看其是否患有糖尿病或冠心病;患者的住院状况, 如住院的时间、次数以及所接受的名疫抑制治疗;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如抗生素的使用类型、使用时间;患者所受侵入性操作, 如引流管、吸痰、导尿管插管等;另外还有患者的基本护理状况。

1. 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据统计, 所有ICU患者当中有25例出现院内感染, 感染多为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以及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其中13例为下呼吸道感染, 所占比例达52%;5例尿路感染、5例胃肠道感染以及2例其他部位感染。患者年龄越大, 其受感染的几率就越高, 本研究中出现院内感染患者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有18例。患者住院时间越长越易受感染, 本研究受院内感染患者当中有15例其住院时间超过20 d。

3 讨论

3. 1 ICU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中院内感染最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 其感染率可高达52%;其次是尿路感染及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别为20%, 2例其他部位感染为8%。通过分析可发现, ICU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患者自身原因。ICU患者其具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病情复杂及免疫力差等特点, 导致其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 尤其是针对存在营养不良或是贫血症状的患者, 其更易产生内源性感染[4]。另外, 若患者处昏迷状况则容易出现误吸的情况。除此之外, 本研究中出现院内感染患者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有18例, 这说明患者的身体机能越差就越容易受到院内感染。②侵入性操作。无论是哪种侵入性操作, 其都会引发院内感染, 其也属一种特殊的院内感染方式[5]。侵入性操作不但会把外部环境的细菌带到患者体内, 从而引发外源性感染, 而且也会把患者自身体内的细菌带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从而引发内源性感染。因侵入性操作而引发的院内感染主要体现在插管患者, 据调查, 因插管而引发的院内感染几率可达到71.43%[6]。③机械通气。因机械通气而引发的院内感染主要体现在肺部感染方面。一般来说, 若患者属病危状况, 那么在进行抢救时医生都会选择建立人工气道以借助机械帮助患者通气, 假如气道或是呼吸机管道的消毒不彻底则会直接使患者出现肺部感染。④病房环境影响。ICU的整体布局与设计不当、病房环境不佳都会产生院内感染。尤其是相关医护人员的手, 据分析, 很多时候院内感染都是经过医护人员的手来进行传播的, 其多带多种耐药菌株。由于医护人员的安排不当, 有些时候从事传染性疾病的医护人员调入ICU室就容易将病源带入, 从而产生院内感染。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患传染性疾病而未及时将工作停止也是导致ICU出现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⑤药物影响, 包括手术用药及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鉴于患者需要, 在进行手术时通常会用到麻醉剂或镇静剂, 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使患者昏迷, 同时也会抑制患者的咳嗽反射及相关纤毛运动, 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及时排出, 从而导致出现呼吸道感染, 另外其还会抑制患者的吞咽反射, 产生误吸从而出现下呼吸道感染。除此之外,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也会抑制原籍菌, 从而加大ICU院内感染的几率。⑥住院时间长短的因素。据调查, 住院时间越长的患者, 其就越容易受到感染。这说明患者的住院时间也严重影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几率。本研究中有15例感染患者其住院时间超过20 d。

3. 2 降低ICU院内感染率的干预措施 针对ICU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表现及原因, 为降低ICU院内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加强管理呼吸道。在ICU院内感染当中, 呼吸道感染占第一, 而且据调查, 误吸是产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原因, 因此很有必要加强管理呼吸道, 让患者呼吸道时刻保持通畅, 以避免患者误吸呕吐物或引流物。为此可将患者头部抬高, 或让患者处半卧位以防止误吸。②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侵入性操作也是使ICU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尽量使每一次侵入性操作都能获取患者有效的监测指征, 同时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患者体内导管置入时间不宜过久, 特别是置入动、静脉中的导管。针对导尿管, 要严格执行无菌管理, 尽量减少其放置时间;选择适当的静脉留置管口径, 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插入部位的消毒处理要认真实施, 皮肤穿刺也要等待一段时间;更换敷料要及时且要选择干燥透气的敷料;密切观察患者手术部位是否会出现红肿热痛症状。③改善病房环境并监测病房的消毒状况。进入ICU的人员一定要换好干净的衣、帽及鞋以避免污染病房;病房要进行定期消毒, 经常开窗以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便要注意每次开窗的时间不宜过长, 以免影响患者病情。针对病房消毒、隔离及灭菌等相关制度的操作规程要严格执行。④医护人员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实践证明, 医护人员若能常洗手可有效降低ICU院内感染率。由此可以看出, 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感染意识也影响了ICU院内感染的出现。所以在平时的工作当中, 医护人员要注意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同时还要加强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⑤适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⑥注重患者的基础护理。为防止继发感染的的出现, 在医生进行手术治疗之后, 护理人员还要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针对患者的病情要进行密切的观察, 以及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同时还要加强患者的营养, 以使患者机体免疫力以及抗病能力得以提高。另外要注意护理患者的皮肤及口腔健康, 以便及时发现如口腔等隐蔽部位疾病的产生, 防止出现新的感染灶。

参考文献

[1] 侯秀珍,赵春霞.护理干预措施对重症医学科(ICU)院内感染的影响.中外健康文摘, 2013(05):63.

[2] 陈亚.控制ICU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2):85-86.

[3] 王玉敏.ICU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中国医药指南, 2010,8(12):131-132.

[4] 陈俊.ICU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中外医学研究, 2012,10(02):90-91.

[5] 唐香祝,巫世庆,江翠波.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19):34.

[6] 毕研芳.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2(18):227-228.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篇8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医院感染; 管理; 预防控制

本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全院各科的危重患者,其患者特点是病情危重、变化快、病因复杂、症状严重[1],这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ICU科室工作的特殊性,医院为其配备了大量的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为危重患者抢救和治疗、获得生命的再生创造了条件。但在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侵入性操作和应急的抢救时机比较多,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而一旦出现医院感染则又可明显的增加危重患者死亡的危险性,这也是造成治疗的失败关键环节之一[2]。因此,加强对ICU的科学管理,研究和分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发生率,采取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措施,是保证ICU危重患者抢救和治疗成功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在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院通过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入住ICU抢救的685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保证ICU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资料为2010年1月-2012年6月入住本院ICU的患者685例,经统计其发生院内感染人数为159例,其中男96例,女63例,年龄19~92岁,平均58岁。院内感染诊断依据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患者感染均发生在入住ICU 48 h后或转出ICU 48 h发生,且入院时不存在感染也不处于潜伏期。

1.2 方法 由本院感科专职人员将医生确定的医院感染的159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按“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对医院感染病例患者的年龄、感染部位、疾病名称及危险因素等进行分类统计。

1.3 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相关规定进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临床相关因素情况 本组ICU住院患者共685例,其中159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3.21%,其主要危险因素侵入性操作而致感染,其中使用呼吸机、留置导尿、PICC置管术5例、气管切开、口腔感染8例;共发生医院感染204例次,例次感染率为29.78%。年龄>60岁的医院感染患者125例,感染发生率为26.82%,≤60岁的34例,占15.53%,临床相关因素构成比见表1。

2.2 医院感染的部位 医院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感染,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94例,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52例;其次是泌尿道感染21例,PICC置管术后感染5例。

3 管理措施

3.1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制 成立医院感染科,由1名院长直接领导,ICU科内由科主任、护士长、医师1人和护士1人组成科室院感领导小组,加强对医院感染有关方面制度及院感知识的宣传学习,使ICU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护工、保洁员在内)认识到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严格遵守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

3.2 落实院感制度实施院感监控 医院对ICU医院感染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ICU院感小组反馈,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协助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科室领导对全科工作人员每月组织感染知识学习,增加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制定相关侵入性操作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及告知制度,如呼吸机相关肺炎、气管切开患者的管理、留置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PICC、中心静脉压测定等操作的感染和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为患者做各项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手的消毒的有关制度;进行侵入性操作前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拔管; 留管期间认真做好管道护理[3]。

3.3 加强ICU环境的管理 病区内保持空气新鲜,病区内配备了空气净化消毒机,每日定时消毒2次,每次一小时,患者所用桌、椅、床等用物及地面每日用含氯制剂擦拭消毒3次。每月对病室、治疗室进行空气细菌培养监测一次;医院对细菌监测结果进行检查,控制空气细菌数

3.4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在进行各种穿刺、导尿、PICC、吸痰、换药、冲洗等操作时,要自觉的遵守无菌操作原则[6],特别是吸痰时一定要戴手套,吸痰管一次一更换,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严格遵守吸痰操作规程,轻柔操作[7],防止污染。笔者对ICU使用呼吸机的管理加大了力度,设专人负责呼吸机的消毒与管道更换;呼吸机接头、湿化罐、螺纹管、呼吸囊以及吸引器等一般医疗设备遵循专人专用原则,每周对呼吸机螺纹管进行消毒更换;尽量使用一次物品,防止发生交叉感染[8]。

3.5 加强基础护理工作 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进行尿道口消毒2次,每日更换尿袋1次,按尿管厂家规定时间更换留置尿管,每日进行1次膀胱冲洗[9];对高热、昏迷、留置胃管和禁食、气管插管的患者每日2次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舒适。定时为患者做翻身叩背和吸痰,防止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氧气湿化液-蒸馏水每日进行更换,对长期吸氧者每周消毒更换湿化瓶;对于各种穿刺部位及管路严格尊守无菌操作规程,定时消毒更换,保持无菌状态,控制感染发生[10]。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直接相关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医德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5],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而ICU是医院危重患者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发区。因此,加强ICU医院感染的科学管理,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危重症患者的安全、提高临床医疗和护理质量,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郑玉华.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6(中):234-235.

[2]黄妮娜,胡靖青,麦敏玲,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防护培训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1,11(8):115-116.

[3]徐亚鹏,牛会.ICU监护过程感染因素与护理对策[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5):91-92.

[4]李伟娟,卢晓燕,周静仪,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与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119-120.

[5] 吕亚. 医院感染管理的关键环节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6(22):102-103.

[6] 赖春霞,姚吐娟,刘丽华. 三甲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教育培训效果评介[J].中外医疗,2012,(2):141.

[7] 刘朝芹. 感染控制策略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2012,(2):127-128.

[8] 杨柳,李宏.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的现状及发展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09,16(11):253.

[9] 徐丽华,钱培芬.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0.

[10] 杨帕花,薛媛,蒋婷芳,等. 浅谈如何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J].甘肃医药,2012, 31(5 ):2.

上一篇:云技术计算与应用范文 下一篇:农业产业发展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