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1 11:32:05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计划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016-02

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当代的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果能选择合适的大学生去农村任职,将会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便应运而。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产生的原因和政策发展

(一)现实原因

1 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且存在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的现象,而大学生受过多年的教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如果从政策上支持他们去农村,将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年轻的、有活力的血液。

2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尤其是2008年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据相关报道,2009年有将近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因此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出台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而大学生“村官”计划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之一。而大学生们也踊跃响应,2009年上海市“村官”选聘279人,报名参加考试的却仅七千人,比去年增长一济,符合报考条件的近四千人。

3 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需要。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内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等质量因素之和,它经由人对自身的投资获得并可带来未来的满足和收益。舒尔茨指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确实决定致富的关键,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繁荣和增加穷人的福利。”但是在我国,城乡的人力资源配置一直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城市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农村的人才相对匮乏,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封建文化“官本位”等的影响,人们渴望离开乡村去城市生活,造成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向城市转移。

(二)政策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部门正式批准选派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位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政策最早来源于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此后,1999年海南省、浙江省宁波市、河北省怀来县,2000年浙江省宁波慈溪市。2001年辽宁省均出台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但那时只是出于启蒙阶段,规模还很小。2002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试水”成功后,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青海、福建、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要在3-5年时间内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校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关系解读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新农村建设及“20”字方针。根据十六届五种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 大学生“村官”计划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大学生“村官”可以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官作为农村的主要领导者,需要处理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但是我国目前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农村的村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也都很落后,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学生作为知识性人才,学习的知识和管理方式都比较新,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新观念、新方法,敢于尝试,打破常规。作为一股新鲜的血液可以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2)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了新观念。大学生村官大多是70、80后的青年,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也很活跃,他们到农村后,为农民带去了新知识和新思想。如健康知识、科普知识和文化知识,打破了很多村民封闭的观念。如工作为湖南省怀化市的一名村官,看到由于经济危机迫使农村很多青年无法找到工作,他便萌生了自己创业,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后来他经过市场分析后,锁定了家政业。目前他的这个打造湘西家政第一品牌创业计划获得了共青团湖南省委举办的返乡青年创业行动“优秀创业计划”奖。将获得2万元的创业支持。

(3)大学生村官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知识。大学生有新思维和新思路,而且掌握诸如计算机和外语等知识。他们去了农村后,帮助农民利用新技术走上致富道路,在很多地方。如大学生村官网上介绍的一个事例,高港区许庄街道许庄村的大学生村官孙莉,运用自己的美术知识,仅用半年时间,为村里一家工艺品公司开发了6个新产品,她设计的“野天鹅”赢得了一份3万只的美国订单。“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在这里有‘用武之地’,”孙莉说,去年她通过村官考试,担任许庄村主任助理。刚开展工作时,也不知道能为村里百姓做点什么。一天,她发现一个企业专门生产各种,羽毛工艺制品。她的专业知识能在这里派上用场,她帮忙修改造型、搭配颜色,后来搞研发。如今,自己还为这家企业开了网站。而像这样的例子在大学生村官中不胜枚举。

(4)形成示范效应,引进更多人才。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人才,农村长期成为人才的输出地,而目前新农村建设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便是人才,大学生村官政策促进了城市和农

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可为农村引入更多的人才。

(二)大学生村官的收益

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会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也将获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升。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主要问题:1 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不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很多大学生村官身上。表现的很明显,他们往往觉得在农村无事可作,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不到实际工作中。对自己的定位变得模糊,因此这样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准备考研或离开农村2,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目前比较模糊,导致大学生村官不知该做哪方便的工作,同样的,在某些地方,村民们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也不信任,这些导致大学生村官们无用武之地,很难开展工作。在大学生村官看来,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身份。

(二)政策不明确,政策保障不到位。由于大学生村官是新事物,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方面都遇到了问题,大学生村官待遇偏低,除了发达地区的村官工资可以达到2千元以上,一些偏远贫穷的地区,工资仅有几百元,这很难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也是造成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重要原因。而且,对于村官期满后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安置,制定出的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

(三)解决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从长远来看是利大干弊的,因为是新事物,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是其可持续的发展。

1 从政策角度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相关政策,使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展工作,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程序,确保选取的大学生们能拥有对新农村建设有用的技术,而且他们愿意去农村工作发展,要“选的准”;其次,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农村的工作比较复杂,大学生们社会经验较浅,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由一些比较有经验的村官担任导师,现在有一些农村已经开始采取这种做法,再次、激励机制也非常重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资,并采取绩效工资等方法来进行激励,最后,要完善大学生“村官”推出及后续发展的安排。

2 从大学生村官角度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需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自身能力,平时注意多学习,实际工作和书本中的毕竟有差距,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提高大学生村官们的心理素质,最后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三农”问题意识,真正关心农民,关注农村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2

 

1.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是为"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服务的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民的工作环境将从田间地头转到车间工厂,新农业对农民文化素质的要求将从文盲或半文盲提高到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村人口角色转变要求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开发新农村需要的人力资源。"生活宽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生存能力,使他们会计划、能致富、善消费,这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第二,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是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服务的成人教育。新农村"乡风文明"要求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遵纪守法、辛勤劳动。新农村"村容整洁"要求科学规划布局,保持生态平衡,整饰村容舍貌,美化生存环境。众所周知,要提高农民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教育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最后,农村成人教育应该是为"管理民主"服务的成人教育。新农村"管理民主"要求基层政权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务公开、服务民众,而教育在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足。受小农思想的影响,许多乡(镇)领导认为农村成人教育的任务是扫盲;农民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以及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受"一切以生存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影响,农民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追求"安全第一"。这或多或少影响农民参与农村成人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加之教育是一项投资见效较慢的产业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接受现代化农业、科学知识教育的思想。

 

2.2 教育经费匮乏。国家财政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不足,而用于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则更少。再加上基层领导对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多有欠拨和挪用农村成人教育经费的现象,竟然出现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人均不足一元钱"的现状,造成农村成人教育投入捉襟见肘。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经费投入的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2.3 师资力量薄弱且数量不足。教师是农村成人教育质量的保障。目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且数量不足,加上农村成人学校图书资料较少,教师知识更新慢,信息闭塞,导致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偏低。教师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断层结构畸形,队伍结构极不合理。特别是有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优秀教师更加缺乏,进而严重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长远发展。

 

3.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3.1 政府要加大投入和扶持的力度。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重点,根据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事业。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有效统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务、普及卫生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以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就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言,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成教工作,由于经费不足根本无法开展起来,尚未完全摆脱贫困的农民也无力进行这种自我素质的改善与提高。

 

因此,必须加强成人教育的统筹规划,完善成人教育的政策和体系。政府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出发,把成人教育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明确成人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制订成人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成人教育的统筹协调,把政策落到实处;要增加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为成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不断探索开放式的成人教育新模式,完善成人教育网络。

 

3.2 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供科技服务,以科技进步引领新农村建设。要紧密结合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扫盲工作,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如如何防治各类病虫害对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危害,优质、高产稻麦的技术推广等;工业培训应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开展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岗位达标培训,特别是技术工种的培训和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实行培训与考工、用工有机结合。

 

3.3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成人教育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采取一切有力的政策措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进入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鼓励那些热爱成人教育事业,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熟悉成人教育理论的知识分子献身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同时,重视在基层工作者中培养一批既具备农业生产基本技能又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扎根农村成人教育。

 

培养新型农民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最为艰巨、最为伟大的任务。它的成功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建设,关系到中国城市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进展,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整个中国现代化成功。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充分整合农村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造就一种有利于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有利于新型农民快速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和社会环境。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3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社会流动;农民理性

作者简介:张宇(1987-),女,河南渑池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和农村职业教育;肖凤翔(1955-),男,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4-0004-04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和社会转型期的深水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民社会流动日益成为“三农”问题和职业教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其根本在于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社会流动直接关系到民生发展、城乡发展及农业发展的状况,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和知识为载体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能够提高其技术技能水平和知识储量,更好服务于民生改善、农业增产、新农村建设,亦能有力推进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一、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社会流动关系探究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社会流动的概念辨析是探究二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尚无定论,总体而言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将农村职业教育概念泛化,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就是发生在农村的教育,如此将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育对象的研究。二是将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窄化,这主要体现在将农村职业教育概念定位为其真实涵义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缩小农村职业教育的范畴,这将不利于全面地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制定相关政策。实质上,农村职业教育是根植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教育类型,是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对农村广大就业及预备就业人员进行的农村人口升学、农业产业、非农产业及创业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以培养“新型农村劳动者”或向外输出的“务工人员”,从而实现农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及和谐社会的营造。

对农民社会流动的概念解读源于对“社会流动”的理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索罗金(Sorokin)在其开山之作《社会流动》中首次对“社会流动”予以深入分析和研究,指出“社会流动是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1]。基于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国情,一些学者指出,“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的流动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人们将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2],亦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变更自己的居住地点、职业、社会地位等。”[3]这一解读符合我国国情,本文亦采用如此观点。据我国社会学家陆学艺的社会分层标准,农民大多处于社会阶层的最低层,所以“农民一旦发生了职业或社会地位的流动,那么不论流动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绝大多数都是向上的流动。”[4]

农民群体在历史发展与改革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人口政策放宽,农民出现了大范围的流动,农民这一原本同质性较高的阶层或群体,开始出现分化。从农民职业流动率来看,其职业流动频次与其社会流动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5]。这一现象的出现除受户籍身份的制约外,还源于农民自身教育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的有限。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民社会流动和代际流动有固化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世袭制痕迹,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当前促进农民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便在于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平民性[6]、实践性、灵活性和公益性[7]等特征,能够满足农民的技能需求和知识需求,从而有效促进农民向上社会流动。

二、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分析

当前,诸多学者将其兴奋点聚焦于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探究上,而对职业教育,尤其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社会流动的关系进行探究的则较少。一方面在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落后,缺乏活力,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在于,农民所占据的“财富、权力及声望”[8]较少,社会地位较低,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较为困难。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社会流动。这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一)理性:农民的本质属性

理性一直是西方哲学研究的重点命题,学术界对此前提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已旷日持久。关于农民是否具有理性,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众说纷纭。不少学者认为农民是非理性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指出,“‘传统主义’下的农民,其追求的并不是得到最多,而只是追求为得到够用而付出的最少”[9]。于此,韦伯便判定传统主义下的农民是非理性的。社会学家波耶克(J.M. Boeke)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农民缺乏求利欲望与积累动机,表现出与“正常的”供应曲线反常的“非理性”行为。这种认为农民只追求代价最小化便是“非理性”的观点曾一度盛行。包括后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Scott)①和堡丁(Boulding)②分别以“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和“爱与怕的经济”论证农民的“非理性”。实际上,无论是现代市场经济还是古代传统以及非市场的经济,人类的理性没有不同,只是人类的行为表现不同。为了效用的最大满足,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同时考虑当前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而传统小农经常难以平衡当前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这并非由于小农不具有平衡当前和未来消费的能力,这主要在于制度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致使可供农民选择的方式不同。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对危地马拉,印度及其他地区农民行为的观察研究发现,传统农民所以没有储蓄的习惯,是因为“传统的小农根据长期的生产经验,已经把他们能支配的生产要素做了最佳配置,已经不能靠改变资源配置来提高生产率,而且增加这些传统要素的边际产值也很低,不值得传统小农省吃俭用来增加投资;但如果能够提供给传统小农具有更高投资效益的生产技术,农民的储蓄和投资意识也就会提高”。[10]“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但是判断“理性”与“非理性”不能以局外人的标准,而是要用行动者的眼光来衡量”[11]。所以,综合各种因素全面考虑,农民是具有理性的群体。农民理性的主要体现是渴求社会地位提升,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农民社会地位提升是其自身价值实现、财富增长、职业地位提高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体现。传统农民通过辛勤劳动,努力耕作,充分发挥理性,实现经济增长和地位上升。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则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术技能,以增加自身人力资本,并通过种种途径为自己及子女获取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为自己及子女发展提供便捷途径和有效支撑。

(二)服务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使然

教育具有提升人们社会地位,提高人们职业声望,增加人们经济收入的功能。这一论断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和肯定。20世纪60年代,布劳-邓肯研究的社会地位获得的初始模型有力证明了教育对人们社会地位的获得起着最重要的支持作用。[12]具体到职业教育对社会流动(或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卡特鲁夫指出,75%的英国劳工子女,仅通过非正式教育的途径便可获得有向上流动的机会。贾维斯则指出,职业教育有助于促进了那些在职期间有干劲的人提高其社会地位。”[13]这足以证明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个体实现社会流动。我国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构也显示“整体而言,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应可确定”[14]。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民的需求较为清晰明确,在国家的支持和指导下,能够对农民的社会需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回应。我国农民大多为接受过少数正规教育的非技术工人,很少从事成长的工作,他们所接受的训练大多属于与工作有关的工作训练。从社会学一致理论来看,这将使其停留在原有位置,而没有向上流动的可能。但接受一定程度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工人则可以通过努力,借助于自身的技术资本和社会资本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所以,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社会流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农村职业教育能有效促进农民向城市转移,实现职业转变和身份转换;可为农民提供农业新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亦可以“进行一系列态度、价值、感知与行动方式等的教授,使其能够具备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品质,积极参与到现代化生活中来”[15],提高农民自身价值、竞争力及现代化水平。

在当前社会阶层结构转变过程中,职业教育能够发挥其“助推器”的作用,使处在社会最低阶层的人向中层甚至是更高阶层流动,加速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和科学化。然而,农民要实现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个职业,从一个身份转化到另一个身份,特别是从边缘职业上升到中心职业,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就非常有限。这是由农村职业教育的属性及我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社会流动的路径探究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社会流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农民的社会处境,提高农民群体的社会地位,同时能形成一种有力的倒逼机制,促使农村职业教育不断完善发展,更好服务于民生改善、乡村建设和农业增产,促进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丰富和社会和谐有序。这必然要求探索有效的路径达到实现农民社会流动的预期。农村职业教育应注重对农民的人文关怀,根据当前农民群体流动分化的实际情况,满足其不同的发展需求,以实现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资源的获得。

(一)力促务农人员向新型农民转变

农民的理性判断和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决定,要实现务农人员的社会流动,农村职业教育的突破口在于提升农民群体的文化技术资本,实现其财富增长。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应向农民提供农业发展相关技术。农村职业教育应对农民专门开展并推广与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引导农民学习农业发展中的实用技能和技术,扭转农民对其固有印象,提高其声誉。同时,农村职业教育也应对国内外农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对农业市场进行调研,使农民了解、学习及使用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保证农民能够看到学习新技术带来的实际利益,从而对农村职业教育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在向农民传播技术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对其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的教授。学习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是农民对农业进行良好经营的前提。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务农人员还应学会生产、管理及经营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知识和技术相伴而生,知识是技术的深化和延伸、概括与总结,技术是知识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技术的实际应用可检验知识的对误,知识也可以指导技术的正确实施。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保证技能传授和知识传授并驾齐驱,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有效整合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农村职业教育也应向务农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等。科学文化知识、政策法规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等的教育与培训,能有效提高务农人员的人文综合素质,适应“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尤其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和科技素质普遍较低,农村职业院校更应对农民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解读、国家的政策法规解读、农业市场需求情形分析等,以降低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因相关知识缺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农村职业教育应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和设计,“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这一群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达到社会流动初衷。

(二)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实现非农就业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贡献者,然而他们依旧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身份转化和社会流动难以实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他们中的大多数尚无拥有社会或行业所需的“文化技术资源”——即“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16]。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本越高,其流动意愿越强烈,改善其经济和职业地位的可能性越大,实现社会流动的几率越高;反之,如果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农民工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服务,其社会流动幅度受到制约或陷入低水平循环”。[17]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转变进城务工农民的境遇,便需要向其提供进城所需的文化技术资本及适应城市生活生产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应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准备教育,使其获得职业准入资格,实现非农就业。与第一产业相比,二、三产业的工作属性较为复杂,工作方式亦更加注重分工与合作。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注重对其适应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和基本素质培训。如抗压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基本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及技术规范、安全知识及法律知识等工作常识,从而减少其对城市的陌生感,具备职业胜任能力,做好就业准备。其次,向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学历教育。当前社会各阶层受教育的水平与程度直接决定他们在新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中的位置。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也应注意到社会需求的这一方面,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第三,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进城各工农民获得文化技术资本,稳定非农就业。进城农民要在城市中实现稳定就业,其门槛是能否被劳动力市场接受。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向进城农民提供某一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通过实践实习的方式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和技术的要则,增加其“文化技术资本”拥有量,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应提供适应城市发展所需的各种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训,增强这一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今,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城市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政治意识、政治能力较低,公共道德较差,引起城市人的排斥和不屑,致使其产生深深的剥离感和疏远感。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知识、技能、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尽快融入城市,获得话语权,真正实现非农就业,实现身份转换。

(三)指导返乡农民工成为农民企业家

随着新农村建设日益深入,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党和国家支持“三农”的力度逐渐加大,相关的专项政策和措施频见报端,那些在外务工的农民纷纷返乡创业,这也即学者们所说的“凤返巢”。返乡农民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又不同于新型农民,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他们视野开阔并具有一定资金积累和技能资本积累。然而,由于农民缺乏创业经验,可能面临诸多技术、知识方面的困难,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发挥其功能,向返乡农民提供有效的创业指导与培训,主要包括:(1)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如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等。农村职业教育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进行教育和培训。(2)创业知识的培训——财务知识及管理知识等。农村职业院校应该针对农民的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全面系统地帮助农民获得创业知识和技能。(3)创业过程的指导,针对返乡农民的特殊性,农村职业教育给予详细指导,包括市场信息的提供及新技术的提供与培训等,以保证农民创业的成功率,真正实现农民身份的转换,促进农民向上流动。理性分析“凤返巢”现象,可以发现,返乡创业是农民重新获得发展机会的过程。他们依托本地资源和优惠政策及所积累的社会资本进行创业,由打工到创业发生了职业角色的多重变换,而这种变换是农民改变身份地位和社会声望的一种形式,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社会流动不仅有利于农民群体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时也能为“三农”问题的良好解决提供契机,促进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合理化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然而,农村职业教育推动农民社会流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处于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需要相关的改革和支持予以保障,如农村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政府适当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教育公平性的加强等,以消除农民社会流动中藩篱与障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实现社会流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营造过程中的核心工程,任重道远,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

注释:

①1976年,詹姆斯.C.斯科特(Scott)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问世,他以“生存伦理”和“安全第一”两项基本原则构筑了“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并对此进行了全面阐释。斯科特认为,当人的生活选择要围绕生存而进行时,是那些有可能对农户基本生存形成直接威胁的风险而非利润最大化的利润风险,决定着个体农民的行为首选目标。以农业社会的技术安排为例,“过去一直使用这一技术的农民,一般不愿意改用那些平均利润可能高得多,但实质蕴含更大风险的技术,农民所寻求的是那些将给他们带来最高和最稳定的劳动报酬的农作物和耕作技术。”由此农民经济被称为“道德经济”,农民被视为是非理性的群体。

②堡丁(Boulding)是与斯科特同时期的经济学家,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调查认为农民的行为选择掺杂了大量的“爱与怕”的成分,农民经济是“爱与怕的经济”。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4.

[2]狄金华.村落视野下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对安徽宅坦村一项历史社会学的考察[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3]厉以宁.关于社会流动 [J].读书,1990(11).

[4]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03).

[5]符平,黄莎莎.在梦想与现实之间——“80后”新生代农民工与“四个世界”关系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9(04).

[6]曾来,肖凤翔.职业教育的平民性探究[J].职教通讯,2010(11).

[7]鲁昕.强化职业教育的公益性[J].中国农村教育,2010(11).

[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0.

[9]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9:66.

[10]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

[11]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M].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20.

[1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3.

[13]何爱霞.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37.

[14]黄富顺.成人教育导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89.

[15]彭拥军.教育对农村人口社会流动能力的影响——基于阶层背景实证材料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08).

[1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4

关键词: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新农村流通人才培养研究”(编号:XJK011BZJ00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必须以农业电子商务的大力普及为前提。而现在既懂农村、农业,又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不足,制约了新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担当起培养合格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重任。

一、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农村流通现代化是指在农村的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使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

流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流通观念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流通布局现代化和流通管理现代化等。从农村流通现代化的概念与流通现代化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人才的需求具有如下特点:1、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实现,要求在实施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掌握了流通现代化观念的人才;2、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有掌握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的人才来实现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管理现代化;3、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过程,必将使流通方式现代化,使用最新的现代化的工具、技术与手段来实现流通现代化,必将要求在实施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掌握了最新的现代化的工具、技术、手段的高技能人才。

(二)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电子商务是现代流通方式的一种,是一种新的商务形式,在发展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中,电子商务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将极大地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多环节、高成本问题,培养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必将要考虑到农村流通现代化的现状与特点、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为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人才的一般特点。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人才必须掌握流通现代化观念、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还要掌握最新的现代化的工具、技术与手段,而作为为新农村建设、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的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也应该具备这些特点与能力。

2、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必须了解新农村的特点。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对象主要是农产品,而对于参与流通的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必须了解农村,了解农产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制订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时,增加对于农村、农产品知识的介绍。

3、为新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具有电子商务人才的一般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应该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经贸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开展商务活动,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和鲜明的专业特长,能适应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既要求这类人才具有电子商务人才的一般特点,又要求这类人才是为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时,把电子商务人才一般的特点与要求跟农村的特点、农村流通现代化结合起来,来设计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图1)

(一)电子商务人才基本素质。电子商务从概念上来看,由两部分组成:电子和商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既懂“电子”知识又懂“商务”知识,我们所说的“电子”就是计算机相关技术,而“商务”知识就包括经济管理经营的相关知识,正是因为电子商务专业一个要求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交叉专业,所以增加了这类人才的培养难度;电子商务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但是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体系并不完善,电子商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推移而不断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更加注重实践,人才培养过程中技术、商务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也是发展的,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难度加大,因此要求在人才培养中技能型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经过对企业和新农村调查,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2、业务素质。具有电子商务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经贸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开展商务经营活动,毕业时每分钟能输入汉字60个,能熟练建立经营网店或管理维护企业网站。具体包括:

(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掌握市场调研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企业财务经营管理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有关商务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掌握物流管理、电子支付和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掌握网络营销基础知识;掌握商务网站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知识。

(2)专业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备网络及Internet工具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病毒防范和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技术;具备公共关系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市场营销活动策划能力;具备一定的推销能力和商务谈判技巧;掌握网络信息收集整理基本技术;具备物流配送管理的基本操作能力;掌握企业商务网站的页面设计、美编和网站维护基本技术;具备撰写经济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常用应用文的能力;具备企业商务网站维护升级与运营能力;数据库设计与动态网站设计能力;具备进出口业务处理基本能力;具备电子支付的管理能力;具备网络调研、网站推广和在线销售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网络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业务规划、实施与运营能力;电子商务服务(主要为网络营销服务)商品的开发设计与销售管理能力。

3、身体素质。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具有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4、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达到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二)农村、农产品知识

1、了解农村。对于为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了解农村,了解农村的现状、农村运行的一般规律,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时,必须加入对新农村的现状与农村运行规律的课程或是专题,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安排时间让学生深入农村实训,熟悉农村的生活、工作、生产。

2、了解农产品一般知识。农村流通现代化实际上要解决两个部分:一是农产品从生产的源头进入终端消费;二是城市生产的工业品流通进入农村以及每个农户。作为解决流通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懂得农产品的一般特点,了解农产品的一般知识。

(三)流通现代化人才的素质。流通现代化人才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流通现代化的观念、掌握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掌握最新的现代化的工具、技术与手段。

三、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岗位及能力结构图

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于一般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又具有一般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特征,综合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素质要求以及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对应的岗位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得出了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结构图。(图2)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大批合格的人才,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商务模式的电子商务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根据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特点,了解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按照适合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结构设计完善的人才培训方案,才能培养更多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电子商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谌智凤.农村流通现代化政策创新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2]高凌云.电子商务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

[3]许世霖.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J].新农村建设,2010.5.

[4]贾惠霞.电子商务技术在新农村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9.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5

一、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工作的战略意义

1、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农民是农业农村工作重点。镇、村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切实把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工作抓实抓好,抓出特色,抓出成效。

2、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我镇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失地农民多,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必须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实现新的就业和创业。组织实施好农民教育培训,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合格的二、三产业工作者,逐步实现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3、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形成自立自强、诚实友爱、奋发而上,全民创业的良好社会风尚,融洽和谐的精神风貌,提高全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农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营造管理民主,安定有序的社会基础。

二、明确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任务

全镇每年培训农民3000人次,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全镇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1至2门种养技术或职业技能,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每年新增2至3个百分点。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农村呈现勤劳致富,和谐共处,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新风貌,各村培训任务以各村当年劳动力10-15%计算。

三、把握农民教育培训重点,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着力培育一种精神。把培养农民“自强、勤奋、合作、向上”的精神放到培训新型农民工作的重要位置,逐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造就农民勤俭持家、和睦共处、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

2、突出强化两项技能。把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培训新型农民的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围绕产业、选准项目抓培训。重点抓好镇村干部、种养能手、经营能人、“80后”青年的培训。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开展农业技术人员与带头人的“结对”帮扶活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使愿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成为活跃在农村但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村居民。

3、努力提高四大素质。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普及农民文化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艺、技能竞赛等活动,光大地方特色和农村传统文化。加强农民农业生产,营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经营素质,指导农民发展标准化生产,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质量、品牌、合作意识,引导农民参与一体化经营,提高其生产经营能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村规民约,道德公约等行为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同时加强农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诚信环境。

四、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建设学习型新农村提供保障

1、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集农民学历教育、培训和推广为一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免费农民职前学历教育,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后备人才;农民培训学校负责后续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农业农村各部门开展补充教育,推广传播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建立关系协调,分工明确和体制健全的农民教育培训受理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鼓励农民参加学习的激励制度。

2、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按照巩固县级、加强镇级、充实村级的原则,全镇中心小学涉农各站所,村级培训室由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各部门要大力配合,把培训新型农民的各项资金有机整合,做到师资统一管理,教材统一编写,资金统一安排,资源共享,互为补充,形成一个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和公共服务高效运行体系。镇统一制作培育新型农民教师和服务人员的便民联系卡(包括姓名、专业服务特长、联系电话等内容),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以便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多方位的服务,帮助农民准确、便捷地掌握农业生产,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随时,随地获得市场价格行情,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等方面的信息。

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培育新型农民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1、镇党委、政府把培训新型农民,建设学习型新农村作为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来抓,组织专门力量制定好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目标。细化政策措施。把培训新型农民工作作为一项战备性任务,由常务副镇长杨卫民抓落实,为建设学习型农村,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

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农民教育培训本质上是政府行为和公益性事业,镇政府每年确保培训经费不少于3.6万元。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支持社会培训机构,用工企业,流通组织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做专款专用,努力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3、建立农民就业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就业信息网,形成职业供求,劳动力价格等信息平台,减少农民培训流动,提高劳动力输出效率,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充分发挥县、镇、村各级劳力输出机构,人员作用,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政策、技术、信息、就业、劳保、维权等方面的服务。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扭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心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外,大学生“村官”聘任到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失等情况,但也有些进入公务员队伍,尤其是今年国家和各地方公务员招录中专门为大学生“村官”群体及其他为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留出了一部分岗位,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队伍中会逐渐占据一定比例,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政权。这些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公务员熟悉农村情况,深知农村需求和困难,这对于基层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民服务,改变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在农村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7

“金融惠民工程”简称“金惠工程”,是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国农村金融教育项目。“金”就是金融,“惠”就是惠民,但“惠”更多的指向是普惠金融和弱势群体。“金惠工程”即,普及金融知识,推进金融惠农惠民,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之意,也就是要用爱心和时间传播金融知识,依托普惠教育改变贫穷命运,给“农民”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当然这里指的农民是广义概念,既包括农业、农民、农村,也包括基层农村干部、农村金融工作者、微小工商业主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于1992年6月27日在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其宗旨是以“科教兴国”方针为指导,动员和依靠理事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人的支持捐助,发挥民间组织优势,根据需要提供服务,致力于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金惠工程”旨在用10年左右时间,在我国中西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农村金融教育活动,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使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和乡村微小企业主认识金融、利用金融、享受到更多、更公平的金融服务。通过农村金融教育和农村金融创新,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三农”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助推农村金融事业科学发展。

二、禄劝县开展“金融惠民工程”的基本情况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隶属云南省昆明市、素有“三水一江地,彝歌苗舞乡”之称,境内掌鸠河、普渡河、洗马河、金沙江等穿境而过,国土面积4,24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223米,最低海拔746米,是典型的山区、民族、贫困县,山区面积占98%,森林覆盖率55.4%,辖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94个村(居)民委员会,人口47万。其中农业人口44.3万人,是国务院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持县之一,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7亿元,全县财政总收入727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5元。2011年,禄劝县被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确定为全国第三批“金惠工程”试点县。成立了禄劝县“金惠工程”领导(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金惠工程”的组织领导,确定了来自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一级志愿者5人,二级志愿者31人。经过3年的实践,全县共举办一、二级志愿者培训班3期108人次,组织各种宣传活动216场次,发放金融知识光碟120余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5,000多份,电视台宣传两期一个月,放映广场电影6场,组织6所学校放映宣传12场次,悬挂布标或跑屏120余条。培训农户6万余人/次,受众11万余人。

三年来,禄劝县开展“金惠工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组织机构、人员职责。人行禄劝支行牵头成立了禄劝县“金惠工程”领导(协调)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和指导,明确参与单位和志愿者职责,形成了“人行主导,金融机构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推动了“金惠工程”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二,建章立制,构建“金惠工程”长效机制。为保障“金惠工程”试点工作有序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禄劝县农村金融知识教育规划》、《禄劝县金惠工程志愿者管理办法》、《禄劝县金惠工程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对优秀组织者、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以树立先进典型,推动工作的开展。第三,积极搭建平台,为志愿者开展工作创造条件。金惠工程是一项公益性、义务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为确保参与单位、志愿者正常业务工作和金惠工程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我们在“搞好结合”上狠下工夫,不刻意强调金惠工程,而是更加注重宣传教育普及的效果,充分依托机构网点、人员、时间、特点,利用好内外各种资源优势开展工作。一是与人民银行常规业务相结合,充分利用好金融行政管理的资源优势。在人民币反假宣传、支付结算宣传、征信宣传、金融诈骗宣传、金融消费者知识宣传等活动中,依托人民银行条条管理的专业优势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二是与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商业银行(农信社)网点分布广、人员较多,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优势。三是与央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团支部青年人才较多,积极性较高的优势。金惠工程积极为青年志愿者展示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同时,央行青年志愿者也为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金惠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四是与各种专项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好专题活动的专业优势。把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进社区(校园)、消费者(投资者)金融知识普及月、征信宣传日、反假宣传周等专项活动与深入开展金惠工程结合起来,利用金融知识宣传车等各种形式,把金融知识送到农村,走进学校,拓展金融知识受众面和影响力。五是与“一创两建”相结合,提高农村金融知识的可获得性,建立“金惠工程”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禄劝县开展“金惠工程”的三大亮点,通过“一创两建”工作,特别是把“惠农支付服务点”加载金融知识宣传功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方便是、快捷、实用的金融知识,“把银行办到家门口”真正地实现了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和乡村微小企业主认识金融、运用金融、享受到更多更公平金融服务的目标。

三、开展“金融惠民工程”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提高对“金融惠民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开展金惠工程意义重大

1.开展“金惠工程”是农村金融科学发展的需要。开展金惠工程,进行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发展普惠金融,助推包容性金融发展,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三农”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很重要,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金融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与战略的“制高点”,一动而牵全局,金融乃一国之重器,是置配经济资源的重要杠杆,可以主导和影响一个产业、一方经济的发展(唐双宁);金融就像人体内的血液一样,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吴晓灵)。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就,农村信用社改革、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农发行扩大业务范围都取得了积极的成就。但总体看来,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体系结构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支农功能不强,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缺乏金融知识和金融意识,农村金融发展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落后,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金惠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针对农村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教育工程,推广“金惠工程”最初的本意就是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金融知识水平,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及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小额信贷,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解决“三农”贷款难而开展的。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金惠工程”的教育培训是双向的,既培训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又培训农户、金融服务对象和潜在客户,通过双向的教育培训从市场供需双方入手,构造发展新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公益组织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金惠工程”活动必将对禄劝县农村金融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开展“金惠工程”是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第一,首先是一种理念。2006年诺贝尔和平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纳斯教授说,信贷权是人权。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只有每个人拥有金融服务的机会,才能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经济发展,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建立和谐社会。第二,为让每一个人获得金融服务机会,就要在金融体系进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第三,由于大企业和富人已经拥有了金融服务的机会,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低端客户甚至是贫困群体、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主提供金融服务,给他们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金融服务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农村金融更不能嫌贫爱富。

3.开展“金惠工程”是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职责的需要。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这种义务应当超越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慈善层面对企业的需求。“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现代社会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社会,社会分工决定社会责任,金融企业也是一样,不能一心只为了赚钱,在这一点上,我们的银行家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履行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弘扬责任文化,加强责任管理,通过深化责任认知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氛围;坚持科学发展,贯彻国家政策,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维护股东权益,完善公司治理,通过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股东回报的持续增长;提升服务品质,加快金融创新,通过关注客户体验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坚持金融普惠,支持社会发展,通过开展金融教育树立正确的金融服务意识;坚持诚信经营,保障客户利益,通过健全投诉机制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水平;坚持依法合规,恪守商业伦理,通过加强廉洁自律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倡导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经济,通过调节信贷杠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热心公益事业,增进社会福祉,通过加大资源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员工权益,通过拓宽发展路径实现企业员工的共同成长。和谐金融发展,公众教育先行。推进“金惠工程”,开展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是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多角度、多形式的向公众普及相关金融知识,不断拓展公众的金融知识,提高公众识别和规范金融风险的能力,银行责无旁贷。思维穷是真正的贫穷,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金惠工程”教育培训计划的实施,对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机构信贷安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志愿者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这项利国惠民的金融普惠工程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农村金融教育资源分散,整合度不高,农村金融教育普及存在较大的困难,需要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从内部看,人民银行金融教育资源分散于人事、会计、国库、支付、调统、征信、货币金银、消费者保护等部门,每年宣传教育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阵,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以外部看,人行、银监、金融机构各吹各打,协调配合较差。建议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

(三)制定全省统一的农村金融教育规划,分年度、分阶段、分部门、分层次实施,特别要把金惠工程的农村金融教育与各单位、各部门的金融知识宣传结合起来,统一安排,统一开展

各金融机构也要结合各机构特点,制定具体的金融知识教育方案要,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各条线的工作重点,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知识教育的组织机构架,明确(或指定)部门负责农村金融知识教育工作

加强金融教育人才培养,积极配合、参与金惠工程志愿者活动,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五)以“一创两建”为平台和载体,多渠道、广覆盖开展金惠工程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金融惠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一创两建”工作,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掌握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技能,提升金融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做好金惠工程,有利于扩大金融服务的受众面,提高金融普惠性和包容性,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公平的金融业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农村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六)要用开放的思想、普惠的理念、包容的品质开展金惠工程

金融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知识密集型、社会性很强的一个行业。而金惠工程由于它的公益性、义务性、社会性特点突出,限制了它的权威性和强制推广。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决定,吹响了普及农村金融知识的号角,金融不是富人的专利,让每一位农民群众学习金融、认识金融、利用金融、享受到更多更公平的金融服务,是每一位组织者、志愿者、金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更是每一位金融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七)要加强弱势群体的金融知识教育,特别是金融风险教育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货币化程度不高,信息闭塞,金融知识相对比较缺乏,要加强针对“三农”、小微企业、少数民族、边远贫困人群、流动人口、留守人员、老人、妇女、残疾人等的金融知识教育,特别是金融理财、金融诈骗、金融风险教育,金惠工程志愿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教育活动,提高了弱势群体的抗风险能力。

(八)要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的参与作用,为他们开展活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青年同志思想活跃、积极性高、金融专业知识强、接受更新知识快,要为他们开设公众金融服务场所、咨询电话、网站、官方微博、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方式传播金融知识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并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创先争优等方面优先给予关心和照顾,树立先进典型,传播正能量。

最新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48-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建设的桥头堡,如何发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成为需要认真对待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广大农村已基本摆脱贫困,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依旧有一定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村信息缺乏,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信息传播渠道利用率较低,农业资源使用成本高;许多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农村信息化认识不足,使一些科技信息传播渠道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有些农村信息质量低,信息内容实用性不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信息资源开发;有的农村地处偏僻山村,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与外界联系小。有些地区的劳动力过多,他们大多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一技之长,农民对知识、文化需求很迫切,但由于种种的客观原因,他们只能安于现状。在现阶段,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有所改变,从过去只是少数人的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乐”。农民们的文化需求不仅仅只是娱乐了。他们需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致富本领,农民们渴望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掌握科学技术知识,获得市场信息,了解法律常识,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思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把农村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着眼于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和服务机构,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馆藏优势,为广大农民农村服务,为农村建设发展服务。

二、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优势

1.拥有强有力的人才优势。地方高校内聚集有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是一支较强的科研队伍,其中有一些专家教授长期承担着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各院系内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会对地方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些优秀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发搜集整理信息资源,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这些优势是地方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无法比拟的

2.馆藏文献资源丰富。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其服务的绝大多数对象是校内读者,因此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藏书系统完整,学科齐全,信息含量高。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程,对本科院校图书馆年均藏书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各大院校都十分重视,加大了图书资料的购置经费投入,图书馆馆藏文献增加较快,而且馆藏紧扣教学课程建设,文献也具有较高质量。其次,许多地方高校已有多年的历史,多年的积累积淀,也使他们的图书馆藏书非常丰富。

三、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措施

1.扩大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在现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在完成本校师生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的同时,将服务范围辐射到农村地区,面向农村和农民读者开展信息服务,让广大基层工作者和农民朋友有书看,并且将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科普知识送到家门口,送到他们手中。

2.与农村联合建立农家书屋。地方高校图书馆以农家书屋为服务平台,展开多方面的合作,通过农家书屋接受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丰富馆藏信息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有专门负责的人员定期到农家书屋做志愿服务,基层组织负责做好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与支配,通过这种合理的对接合作,将农家书屋发展成广大农民读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一阵地,将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新的致富信息送到农民朋友手中。这也会使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很广阔的领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去。

3.培养农民的学习热情,增强信息意识。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和南部山区,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交通不是很便利,信息也不够畅通,农民朋友对社会信息的认识度不够重视,农业生产商品意识薄弱,农业相对滞后。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来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把馆藏中丰富的关于农业、农村等知识利用农村书屋、文化长廊、讲座等灵活多变的形式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农民朋友在休闲中学习到有价值、又实用性的知识。培养农村的科技干部,激发党员学习热情,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民朋友,培养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和氛围。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高校图书馆和农村科技工作者相距遥远,为了能更好地随时随地地为农村科技工作者服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为农村读者开设一条信息资源专线,可以通过有线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QQ视频、QQ邮箱等联系方式,保持和农民朋友时时沟通,事事联系,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等问题,及时联系学院及相关专家予以解答,从而防止他们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导致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情况发生。为农村读者提供经过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工的信息资源,主动地提供专题服务、参考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服务。

5.规范化支农服务制度。地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广大农群众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送去一些科学的生产技术,为部分需要借阅图书报刊的农民读者办理图书借阅证,为有条件的县、乡、村文化机构开通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以丰富农户的文化生活,激发他们爱科学、爱技术、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同时,也应与当地乡镇、村委会和文化部门相结合,积极地创造条件,为广大农民们服务,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障支农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建立起规范的长期合作机制。

四、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1.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自身的作用。图书馆是一个藏书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一个看书的地方。只有为最广大的读者服务,才能使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就山区而言,农村人口多这个特点,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和人才优势,深入到农村去,倾听农民的心声,了解农民所需所求,否则即会失去最大的读者群体,从而限制和阻碍图书馆的自身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无疑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高校图书馆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要想突破瓶颈,找到自身不足,发挥优势,就必须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这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最好选择之一。

2.可以满足广大农民对知识的渴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却产生了一种与之极不相称的现象,那就是图书供应的渠道少,图书品种少,难以满足广大农村读者的需要。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供销社担负着图书的采购、供应功能。但伴随体制的转变,供销合作社大多承包给个体工商者,而大多数个体工商者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不愿经销这种获利甚微的特殊商品,因此,图书供应在农村几乎成了空白,这恰好给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可以弥补供应渠道的不足问题,满足广大农村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地方高校图书馆获得更广大的社会效益。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我们必须拥有一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懂经济、会管理、守法制、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大军,才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目前,很多农民朋友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已开始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服务刚好符合农民的要求。

3.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高校图书馆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服务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内的在职人员,是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新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善于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信息,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开发出各种层次的信息产品,开展不同类别的信息服务。他们不仅能够把图书馆的书籍整理好,为农民朋友带去合适的有用的书籍,而且还能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民朋友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阅读兴趣。人才优势,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是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产提供高效服务的基础。

4.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先富帮助后富。“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决定的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会给农村带去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以让农民朋友们在农闲时去浏览,帮助农民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普知识,拥有了这些知识,掌握了一些先进的种植、饲养技术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更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地方高校图书馆支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慧玲.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1,(6).

[2] 沈霞.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信息资源建设服务的思考[J].沧桑,2011,(2).

[3] 吕能文.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4] 袁纳宇.高校图书馆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上一篇:历史学就业前景范文 下一篇:对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