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1:37:51

资料分析论文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呼吸式幕墙的原理与分类

呼吸式幕墙由内外两层玻璃幕墙组成,与传统幕墙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由内外两层幕墙之间形成一个通风换气层,由于此换气层中空气的流通或循环的作用,使内层幕墙的温度接近室内温度,减小温差因而它比传统的幕墙采暖时节约能源42%-52%;制冷时节约能源38%-60%.另外由于双层幕墙的使用,整个幕墙的隔音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呼吸式幕墙根据通风层的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和“敞开式外循环体系”两种。

1.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

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一般在冬季较为寒冷的地区使用,其外层原则上是完全封闭的,一般由断热型材与中空玻璃组成外层玻璃幕墙,其内层一般为单层玻璃组成的玻璃幕墙或可开启窗,以便对外层幕墙进行清洗。两层幕墙之间的通风换气层一般为100-200毫米。通风换气层与吊顶部位设置的暖通系统抽风管相连,形成自下而上的强制性空气循环,室内空气通过内层玻璃下部的通风口进入换气层,使内侧幕墙玻璃温度达到或接近室内温度,从而形成优越的温度条件,达到节能效果。在通道内设置可调控的百页窗或垂帘,可有效地调节日照遮阳,为室内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

根据英国劳氏船社总部大厦及美国西方化学中心大厦的使用来看,其节能效果较传统单层幕墙相比达50%以上。

2.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

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与“封闭式呼吸式幕墙”相反,其外层是单层玻璃与非断热型材组成的玻璃幕墙,内层是由中空玻璃与断热型材组成的幕墙。内外两层幕墙形成的通风换气层的两端装有进风和排风装置,通道内也可设置百页等遮阳装置。冬季时,关闭通风层两端的进排风口,换气层中的空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升高,形成一个温室,有效地提高了内层玻璃的温度,减少建筑物的采暖费用。夏季时,打开换气层的进排风口,在阳光的照射下换气层空气温度升高自然上浮,形成自下而上的空气流,由于烟囱效应带走通道内的热量,降低内层玻璃表面的温度,减少制冷费用。另外,通过对进排风口的控制以及对内层幕墙结构的设计,达到由通风层向室内输送新鲜空气的目的,从而优化建筑通风质量。

可见“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不仅具有“封闭内循环式体系”呼吸式幕墙在遮阳、隔音等方面的优点,在舒适节能方面更为突出,提供了高层超高层建筑自然通风的可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使用者生理与心理上的要求。

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德国商业银行总行大厦、德国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鲁尔河畔埃森市的“RWE”工业集团总部大楼采用。

呼吸式幕墙的优点

呼吸式幕墙与传统的单层幕墙相比有如下突出的优点:

从原理上,呼吸式幕墙采用“烟囱效应”与“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从幕墙的功能上解决节能问题;单层幕墙则只是从材料的选用上,通过材料本身的特性来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

从环保上,呼吸式幕墙由于其功能解决节能,外层玻璃选用无色透明玻璃或低反射玻璃,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玻璃反射带来的不良影响(“光污染”);单层玻璃幕墙为保证室内外效果与节能的考虑,玻璃一般选用有一定反射功能的镀膜玻璃。

从节能上,呼吸式幕墙由于换气层的作用,比单层幕墙节能约50%.是解决建筑节能的一个新的方向。

从使用上,换气层的出现,使呼吸式幕墙夏季节省制冷费用,冬季可节省取暖费用。同时遮阳百叶置于换气层,能有效地防止日晒又不影响立面效果。

从舒适度方面,呼吸式幕墙的隔音性能可达到55dB,让室内生活与工作的人们有一个清静的环境;另一方面,无论天气好坏,勿须开窗换气层都可直接将自然空气传至室内,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从而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并有效地降低高层建筑单纯依赖暖通设备机械通风带来的弊病。

呼吸式幕墙的上述优点,使之在国际上众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我国已开始得到重视,并进入使用阶段。

呼吸式幕墙的应用

由于“封闭式内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与大厦的通风系统相连接,它的运行会增大通风系统的功率,从而需增大投入与消耗,因而其应用不多。“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作为一种更新形式的呼吸式幕墙得到了广泛采用。下面将以“敞开式外循环体系呼吸式幕墙”为例,对呼吸式幕墙系统的应用作介绍。

1.结构型式

呼吸式幕墙由于是双层体系,在目前幕墙结构型式多样化的今天,两层幕墙可以根据建筑效果的需要有很多种组合,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突出呼吸式幕墙的通风、节能、环保的特点,一般采用如下几种结构型式:

内外层结构一体式,即内外层幕墙做成一体或一个单元。构成通风层的内外两层幕墙共用一根竖骨料,外层可做成明框或隐框形式,内层则做成可开启窗或固定窗。当两层幕墙一体地做成单元式,则每个单元犹如一个个玻璃箱子,因此也被称为“箱体式幕墙”。

内外层结构分体式,即内外两层幕墙各成体系,为形成通气层通过其它方式进行隔断。由于此种型式的两层幕墙分别独立,外层结构可选用明框、隐框或点式玻璃幕墙结构。内层结构可选用各种幕墙型式或推拉、平开窗的型式。

外层幕墙作为建筑物的外表,一方面直接反映的是建筑物的造型,另一方面作为护结构,它还承受风荷载、防雨水等作用,因而其结构在强度与水密性方面应作为重点考虑。内层幕墙由于其主要是与外层结合形成换气层,所以更应注意其与室内功能的配合,对其密封性能要求可适当降低。

2.换气层与材料

呼吸式幕墙换气层是关键,其进出风口的设置、换气层的宽度大小、材料的选用等直接影响到其性能的发挥。

一般来讲,北方寒冷地区因采暖时间长,选用呼吸式幕墙时,主要是利用换气层的“温室效应”来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内层采用中空LOW-E玻璃、断热铝型材,以及相对较大的换气层宽度将会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

南方温暖地区,因冷气使用时间较长,利用呼吸式幕墙换气层的“烟囱效应”来降低内层玻璃表面的温度可达到节能目的。因此外层采用热反射玻璃,以及相对较小的换气层宽度,将会增强烟囱效应的效果,来达到最佳的节能状态。

重点与难点问题

呼吸式幕墙在我国刚刚起步,还会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如:

换气层的宽度(体积)确定。如何才能使其保温节能与隔音降噪达到最佳,目前缺乏理论依据,只能依赖实验,需从设计计算上找到理论依据。

进出风口的设计也是呼吸式幕墙的一个重点,选用不当时一方面会造成换气层循环气流的短路,降低节能效果;另一方面进风口会带入大量的灰尘而影响建筑的外观效果,尤其是西北风沙较大的地区更应慎重。

由于换气层的烟囱效应会造成消防上的隐患,所以在通风换气层的设计时应与大厦防火分区设计相结合。

成本问题,也是呼吸式幕墙的推广使用的一大障碍。呼吸式幕墙由于结构双层、技术含量高,较单层幕墙价格高,如果采用呼吸式幕墙,一次性投资会增加。



呼吸式幕墙的发展——智能幕墙

当呼吸式幕墙在国内刚刚起步的时侯,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呼吸式幕墙与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在一起,发展了智能幕墙。采用智能幕墙系统的建筑其能耗只相当于传统幕墙的30%,可见智能幕墙将是节能环保幕墙发展的又一新的目标。

智能幕墙是呼吸式幕墙的延伸,是智能化建筑的基础上将建筑配套技术(暖、热、光、电)的适度控制,在幕墙材料、太阳能的有效利用,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的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光线,从而节省了建筑物使用过程的能源,降低了生产和建筑物使用过程的费用。它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呼吸式幕墙、通风系统、遮阳系统、空调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等。

智能幕墙的关键在智能控制系统,这种智能化控制系统是一套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从功能要求到控制模式,从信息采集到执行指令传动机构的全过程控制系统。它涉及到气侯温度湿度空气新鲜度照度的测量,取暖、通风空调遮阳等机构运行状态信息采集及控制,电力系统的配置及控制,楼宇计算机控制等多方面因素。

结束语和实例

建筑的表皮在当前愈来愈受到关注,但一般只是作为设计手法的重要对象,忽视了建筑表皮是影响室内热舒适度和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部位。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同时面对冬、夏两种极端气候,单一的材料无法同时满足对冬季保温和夏季防热、隔热的要求。在极端气候共存的地区,“双层皮”玻璃幕墙更加需要适应性、复合性的概念。

双层皮表皮在当前生态建筑技术领域成为重要的关注话题,并且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但针对性地从“双层皮玻璃幕墙的表皮气候适应性”角度进行研究或是节能设计在中国尚处在萌芽阶段。仅有的几座在国内建成的双层皮建筑只是走“双层皮”时髦概念的路线,缺乏对双层皮的生态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建筑节能也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的出台,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风节能幕墙的应用,为建筑幕墙节能技术的发展翻开了暂新的一页。

1.由中远房地产倾力打造的“长安街收官王座”——世界顶级写字楼凯晨广场终于浮出水面,而由瑞士旭密林公司(SCHMIDLIN)担当技术总顾问,价值2亿人民币、中国最大的环楼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即将落户凯晨广场,人们将得以见识到由世界幕墙技术的绝对领先者——瑞士旭密林公司带来的尖端科技。作为北京西区规模最大、西长安街最后一个可供大面积对外租售的顶级纯写字楼,凯晨广场位于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往返于中南海和钓鱼台之间必经的国宾道旁,其建筑立面无疑将对长安街的景观产生重大影响。为赋予凯晨广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高水准的完美品质,给国家第一街——长安街留下一个顶级精品建筑,中远房地产不惜重金聘请世界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的SOM公司为凯晨广场精心设计。自立项以来,中远房地产与SOM公司就凯晨广场的立面方案最终决定采用超大型高科技环保玻璃幕墙,以映衬“中华第一街”的磅礴气势。

2.北京新源大厦幕墙在保持了传统幕墙性能的基础上,更注重环保节能,其保温和隔声性能均达到二级,室内更加安静舒适。其双层幕墙采用了建筑幕墙节能技术中的动态节能技术,属于生态建筑幕墙中节能幕墙中的动态节能幕墙,在设计中采用了完善的斜对位模式箱体式双层幕墙系统,在系统选型、材质配置和遮阳技术方面均属于国内最高档次,是中国目前在建或建成的高层建筑幕墙中顶尖产品,它在中国的幕墙行业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的、标志性的、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明确了管理对象,规定了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的正确区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者,向来重视正确的认识对于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科技档案事业,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明确科技档案工作的具体管理对象。大连会议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正确认识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描述了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科技档案的本质属性,并且以科学的语言形成了科学技术档案概念。

建国初期,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产生了许多新型文件,特别是以技术为内容而具特殊形式的文件材料。这些材料是什么,要不要管,由谁来管,怎么管?当时人们的认识,首先是对这些材料的性质和认识,是模糊甚至是混乱的。主要有三种看法。

第一、认为是技术资料或资料,把所有这些以技术为内容而以图样和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材料,统统称作技术资料,在观念和认识上远离档案范畴。因此,相关的人员、工作和机构被称为技术资料员、技术资料工作、技术资料室。

第二,被称为技术档案资料。同前者"远离档案范畴"相比,这种认识有了一定的质变,即把对象同"档案"联系起来,承认它们是"档案",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没有这个进步就不会有后来的"科学技术档案"概念。但它仍然有很大的局限,即把对象同时又看作是资料,没有认识到档案和资料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两种事物,相反把这两种性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用一个名词串连起来,形成"科技档案资料"这样一个非甲非乙的混沌概念。

第三,使用了"技术档案"的称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1956年和1958年先后编写的科技档案管理学讲义《技术档案管理与组织》都开始使用了技术档案的称谓。1959年6月由该系编辑出版的学习参考书,定名为《技术档案的整理与保管》,也明确使用了"技术档案"称谓。这同前述第二种认识相比较,当然更符合实际、贴近真理。但事实上仍处于认识上的犹疑和不确定状态,就在1958年编写的讲义内容中,却又出现了"技术档案资料"的提法,反映了理论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上述事实表明,当时对管理对象在认识上的混乱和模糊,其核心问题是对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混淆不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客观的因素讲,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所进行的重大建设项目,基本上都是由国外进行设计的,外来图纸和文件成为指导建设、施工、生产的主体;外来设计文件,自行设计文件,同交流购置来的资料同时存在,科技文件、科技资料甚至科技情报混杂在一起,加以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此汹涌而来的数量巨大的技术图纸、文件和资料,是中国档案工作者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从主观的因素来讲,建国伊始,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处于创建初期,我们还来不及对科技和经济建设事业中形成的新型档案特别是科技档案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的认识基本上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或相近,很容易造成人们在认识上的混淆。

然而,管理对象问题不解决,正常的科技档案工作就无法建立,新中国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事业就不容易发展。正是技术档案工作大连会议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确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解决了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的区分问题:科技档案是"记述和反映一个单位的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并且按照一定的归档制度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集中保存起来的技术文件材料(包括图纸、照片、表报、文字材料等),它不仅在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具有参考使用的价值,而且具有积累经验、保存历史面貌和参考凭证等作用",而"技术资料则是一个单位为了参考的目的而收集和复制的技术文件材料,它只具有参考使用的价值,根本不能起真凭实据的作用"。这就从性质和作用两个基本方面科学地把科技档案和科技资料正确地区分开来,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科技档案,同时要兼管科技资料。

四十年前的大连会议,正确地提出了必须实行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的科学区分,指出"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不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技术档案工作就无法建立、健全和发展"。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国家规模的科技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科技档案同文书档案等实现了综合统一管理,而且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图书实行了一体化综合管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一体化和综合统一管理仍然是建立在科技档案同科技资料实体实行正确区分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区分,就没有科学意义的科技档案、科技资料、科技情报、科技图书的一体化综合管理。

二、抓好归档,从基础做起,建立和健全科技档案工作

大连会议十分强调归档制度和归档工作。指出:"建立和健全技术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是建立和健全技术档案工作的基础","没有归档制度,就没有健全的档案工作,也就不会有完整的档案"。

归档,历来是我国科技档案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在当时,处于初创时期的科技档案工作千头万绪,又没有经验,从哪里入手做好档案工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抓住归档,就抓住了"龙头",抓住了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基础性工作环节。

1、抓好归档,解决了大量积存文件的清理建档问题。建国十年,企、事业单位形成和积累了大量科技文件,包括设计文件,科研文件和工艺文件等等。这些文件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亟需进行清理和收集,抓好归档工作,就解决了这些文件的收集建档问题。

2、建立和健全归档制度,实现科技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科技文件归档的实质是科技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问题。集中统一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制度,应该说,直到大连会议召开之前,这一制度尚未真正触及到科技档案领域,许多企、事业单位形成的科技文件,都是分散在各形成部门或科技工作者个人手里。通过建立和健全科技文件归档制度,做好科技文件向科技档案部门归档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文件分散管理问题,使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在科技档案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

对此,针对当时存在的集中统一管理是否影响"自由"问题,会议曾指出:"个人分管或者各个科室分管,看起来是自由的,从长远来看是不自由的。有了专门的档案室集中保管,随时要随时就可以拿出来,那才是自由的。"所以,建立归档工作,实现科技档案集中管理,在我国科技档案工作的创始阶段,在科技管理领域曾经是一场重要的"革命"。

但是,"归档"的意义,远远不止于科技档案工作的初创时期,四十年后的今天,抓好归档,仍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大连会议所揭示的真理,昭示我们即使到了电子文件时代,归档问题仍然是一个常抓常新的重要问题。

三、建立和健全机构,探索了科技档案工作微观和宏观管理体制

建立相应的机构,是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组织保证。科技档案工作包括主体和客体两大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通过归档制度和归档工作,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的客体问题,建立相应的机构则是开展科技档案工作的主体问题。大连会议强调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基层科技档案机构,指出"就今天来说,要建立起技术档案工作,关键问题在于建立机构,把基层档案室工作做好。"因此,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规定:"各单位都必须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室工作,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立机构或者配备专人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成立统一的档案室,也可以成立单独的技术档案室。"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由全国性会议提出,并列入全国性法规,要求在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档案机构。

大连会议不仅正确地解决了科技档案工作机构的设置问题,而且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机构应该"由一位副厂长或总工程师直接领导",这就事实上明确了企、事业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或管理体制问题。四十年来的科技档案工作实践证明,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这一管理体制是完全正确的,它对推动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国家对科技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体制,是发展国家规模科技档案事业的重要问题。大连会议对此也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和具体要求:"国家档案局加强对技术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中央各工业交通和科学技术的主管机关,对本系统的技术档案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指导,并相应地加强本机关的档案管理部门";"着手编制本专业的技术档案保管期限表,制定本专业的制度办法和着手规划技术档案馆的建设和布局问题"。

应该说,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多年行之有效的科技档案工作宏观管理体制的雏形,在大连会议上已经初步形成。这个管理体制经过多年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我国几十年来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大连会议还正确地提出了科技档案馆问题,城建档案管理问题,科技档案鉴定问题,基建和设备档案管理特点问题,全宗问题,保密问题,以及科技档案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问题。这些都对新中国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土工试验成果的精确度在整个勘测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利用Excel强大的数据表格和图表功能,可以对土工试验资料进行自动处理,提高成果的精确度及美观性。本人在土工试验资料整理中使用Excel时深深体会到它的方便快捷,在此想摘取几点小技巧与各位分享。

1固结试验计算成果及e-p、e-logp曲线的绘制

固结试验的特点是计算过程固定,成果曲线单一,正好可以充分发挥Excel的图表功能。此项工作分三步进行:

①编制计算成果表,即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建立所需要的计算成果表;

②直接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生成e-p曲线和e-logp曲线;

以上两个过程需要应用Excel的格式化功能,使获得的成果更加美观清晰。

③将计算结果输入已编制好的曲线表格中,曲线就会随数据的改变而改变,十分直观。

2直接剪切试验成果线性回归分析

Excel图表内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线性回归分析,这一功能完全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直剪试验的成果分析。在直剪试验中,c、j值的精度十分重要,甚至反映出地质勘测成果的精度。传统的制图方式人为误差占了较大比例,应用Excel的线性回归分析可以消除人为误差,提高成果精度。

3土工试验成果汇总

Excel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生成各种复杂的表格,而且表格的修改也十分方便快捷。应用时首先新建一工作簿,选择sheet1工作表,根据需要制作好土工试验成果总表,然后将制作好的成果总表在同一工作簿内复制若干张,每次需用时,将试验成果输入总表中,再打印输出。

应用Excel的统计功能,可方便快捷地将同一工作簿进行汇总。方法是先在已有数据的工作表之后生成一张空白工作表,将每一层土样数据剪贴到空白工作簿中,应用Excel的函数功能汇总出最后成果。

Excel可以在同一坐标内绘制两组不同的曲线,并用不同线型表示,这一功能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地质勘测工作的很多方面。

在以上应用中,本人先将每一个试验项目的资料整理工作簿保存为一个文件,应用Excel的模板功能,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4结语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个人资料个人资料权利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电子文件大量产生。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1].电子文件的诞生标志着档案开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电子档案阶段。信息技术融入档案工作,使得档案管理更加高效、迅捷、低成本化,加上档案电子化和网络化后,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档案资料,产生了巨大效益。然而,电子档案和许多新生的信息技术产物一样,从出生时起就面临着许多法律上的尴尬,如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问题[2]、原始性问题[3]、保密性问题[4]等等。随着国际社会对个人资料的保护,电子档案所涉及的个人的权利问题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的档案管理中更是突出。

一、电子档案与个人资料

电子档案是传统纸面档案的电子化与网络化产物,与纸质档案有相同的本质,都是文件存在的一种方式。但是,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也有明显的特点[5]:首先,电子档案中信息与载体可以分离(信息数据化、载体虚拟化);其次,可复制性强,复制件和原件不易区分;第三,信息的稳定性较弱,比如说修改相对容易,并不留痕迹,信息容易丢失等。电子档案的这些特点使得电子档案中的个人资料容易处理,也容易遭受侵害。电子档案中记载的公民的基本特征和情况的资料,构成个人资料。所谓个人资料,也称个人数据(personaldata)是指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住址、学历、职业、婚姻、家庭、健康、病历、特征等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共同形成的,足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这种资料以一定的媒介作为载体,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通常以网络、光纤、硬盘和其它硬件设施为载体,采用丰富的表达方式,如符号、声音、动画、电影、录像等等。

个人资料有如下特征:

1、个人资料的主体限于自然人,而不包括法人。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自然人是个人资料的信息源,个人资料负载了自然人的人格利益,个人资料应得到法律保护,这是当代保护自然人一般人格权的必然选择。民事主体的外延十分广泛,除自然人外,还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法人和其他非法人组织虽然拥有它们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资料,但这些资料并不构成本文所研究、讨论的个人资料。即纯粹关于法人及其它非法人组织的资料不是个人资料。当然在法人及其它非法人组织营业活动中收集的关于其客户、员工的资料中,有一部分或全部可能会构成个人资料。

2、个人资料是可以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共同识别特定自然人的资料。在纸张、证件、文件、硬盘、网络服务器等媒体上储存的个人信息是很丰富的,它们涉及个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姓名、性别、爱好、兴趣、社会保险号码、身份证号码、个人习惯、肖像、漫画、奖励、职业、收入、学历、婚姻状况、病历等等。其中,有些能直接指向某人,有些则不能直接指向而必须与其它资料一起才能用于识别某人。能直接指向的,笔者称之为直接个人资料,如肖像、姓名、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即为此类。与其它信息结合才能指向的,称之为间接个人资料,如性别、爱好、兴趣、习惯、职业、收入、学历等等,无法仅通过它们之一就能判断出这是何人的资料。由此可见,间接个人资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人资料,它只是一种可能意义上的个人资料。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直接或是间接个人资料,它们的要件在于足资识别某人。

3、个人资料并不必然为个人资料本人[6]所知。如个人上网时被网络服务提供商非法收集的个人资料,医生掌握的绝症患者未知的个人现实疾病情况的资料,父母知道的而子女不知道的关于子女出生地、出生日期的资料等等。个人资料的这一重要特征,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A、个人资料不仅指个人知道的资料,其还包括本人不知而足以识别自己的资料;B、个人资料保护法保护的不仅是本人知道的个人资料,而且也保护本人不知道的关于本人的资料,这就提供了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个人资料的保护。

4、个人资料是关于特定或得特定自然人属人或属事之资料。属人的个人资料反映的是个人资料本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关系,它主要包括本人的生物信息。属事的个人资料反映的是本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它反映出资料本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所谓“特定”是指“若某一个别资料得自于某人,而且只有该某人始可能产生此种结果者,该某人即为特定之人。至于以何种方式来辨识关系人和呈现其间之关系,则非所问。”所谓“得特定”是指“当某特定人虽然无法单独以资料来确认,但藉由其他相关资讯之综合研判,仍可得出系某特定人时,此时既可谓该资料系”得特定“为某当事人所有。例如,从大学考试所公布之成绩统计表中,可以相当简单地查知参加某一学科考试之唯一考生。”[7]

二、电子档案中个人资料引发的法律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人资料的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输经常引发各种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大量的个人资料在不知不觉中被收集、处理、传播、利用,加上计算机资料比对,使个人资料本人成为无任何隐私可言的“透明人”,让人们普遍感到不安;

2、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个人资料,使个人资料不能与人格保持同一性并带来其他人格利益的损害等问题;

3、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个人资料经由计算机和网络被非法或不当收集、处理、利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人们的人格利益以外的合法权益受到个人资料泄漏的影响而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这些问题使个人资料保护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引起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关注。

就电子档案而言,国内目前出现的一些情况和现象急需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例如,未经档案所涉及的个人的同意以营利为目的向各有关组织出售其档案记录,档案管理机关未对电子档案采取足够的安全措施致使个人资料泄露,档案管理机关不允许档案所涉及的个人查阅档案中的个人资料,通过网络可以查知电子档案中的个人资料等等。

(二)保护的法律基础

个人资料保护的法律基础究竟为何,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内学者的著述和论文多认为,保护个人资料就是为了保护个人资料本人的隐私,个人资料本人享有的各种权利渊源于个人对其隐私信息的支配。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举一个例子,就能否定这种认识。交友网站上公开给网民阅览的个人资料不构成隐私,没有承载隐私利益,这时有人非法修改、删除这些资料,如果援用隐私权的规定,个人资料本人将得不到任何救济。

既然不是隐私权,个人资料的民法基础究竟为何?笔者认为,个人资料的法律基础在于保护个人资料所承载的民事主体精神性人格利益。个人资料不但是个人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个人的社会属性和各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其上承载了个人资料本人的各种精神性人格利益,侵犯个人资料必然造成本人的某种精神利益的损害,甚至带来精神痛苦。为此,个人资料本人可以如姓名权人支配其姓名、肖像权人支配其肖像那样,依法支配和控制其个人资料,保护其精神性人格利益,任何人不得非法干涉,否则构成侵权。

个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是难以列举穷尽的,它的具体内容只能在个案中予以确定。对自然人精神性人格利益的保护,多采取保护精神性人格利益载体的方法来实现。对姓名权、肖像权的保护就属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只能说个人资料承载了精神性人格利益,而不能抽象的确定究竟承载了那些精神性人格利益。应注意的是,个人资料保护的精神性人格利益也包括隐私利益,当某种个人资料构成隐私信息时,这种个人资料获得隐私权和个人资料保护法的同时调整,发生竞合。

那么,个人资料承载的利益可否是财产利益呢?笔者认为个人资料保护的核心意义在于精神性人格利益,而不是财产利益。有学者认为“个人资料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个人对该资料享有无可争议的所有权。”并认为“……所有权人均享有对个人资料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8]这种认识显然不妥。个人资料是个人人格的外化,它本身体现的是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而且所有权的客体必须是独立物和特定物,个人资料也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把本人对个人资料的权利理解为所有权,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

个人资料体现的主要是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并不是说个人资料毫无价值。相反,同其它人格权客体一样,个人资料可以间接表现出它的财产价值。[9]如名人的个人资料可以被利用于电影,名人可以从中获得收益;个人资料被侵权后,本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等等。正是个人资料的这种财产价值,使得个人资料被广泛的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使得个人资料保护问题更显紧迫。

由于个人资料直接关涉个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个人资料保护在发达国家很快得到了立法支持。美欧等发达国家先后出台各自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1977年《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英国1984年《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之利用与将其提供于公务规范法》、法国1978年《资料保护法》、日本1988年《有关行政机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国际组织也制定了个人资料保护的相关规则,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0年《隐私权保护及个人资料跨国流通准则》、欧洲理事会1981年《个人资料自动化处理时个人保护公约》、联合国1990年《自动化资料档案中个人资料处理的有关准则》。不仅如此,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出台了相关立法。

三、个人资料保护的原则

个人资料保护得到立法的支持后,很快形成了一些原则:

1、限制收集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主要是,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原则上应加以限制;资料的收集应有法律上的依据或当事人的同意。

2、资料完整正确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主要是,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的个人资料应是关于个人的某一方面的完整的信息,资料的内容反映资料本人当前的而不是过去的实际状况,资料不但是完整的而且是正确的。

3、目的明确原则。收集个人资料应基于特定目的,目的应当是合法的;利用个人资料原则上应与收集时的目的相一致;只有在为维护自身重要利益、社会公益或经资料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用于不同与收集时的目的。

4、利用限制原则。个人资料的利用除法律规定和经当事人同意外,不得为收集时目的以外的利用。

5、安全原则。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个人资料的主体应当尽谨慎小心之注意义务,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保证个人资料不被非法收集、处理、删除、更改、利用并免于其它潜在的危险。

6、本人参与原则。本原则是指个人资料本人对其个人资料得依法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个人资料相关的其他主体负有不干预权利人实现其权利的义务。

7、公开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收集个人资料应当公开,不应秘密进行。收集方式、方法、程序、个人资料目录等内容应当公之于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公开的信息不应包括个人资料的内容,这里的公开主要是为了使个人资料本人知道何人于何时在何地以何种方式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其个人资料。

上述这些原则的主要任务在于保障资料本人对其个人资料依法进行支配和控制,从而保护资料本人的存在于个人资料上的人格利益。

四、电子档案中的个人权利与档案管理者的义务

法律主要是通过规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个人资料保护法同样通过规定个人资料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来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本人所享有的权利

世界各国个人资料保护法均有当事人权利的明文规定,且各有不同。[10]在这里不能一一阐述,只能择其要者和普遍规定者并根据学理予以介绍。本人依个人资料保护法和个人资料保护理论可以享有如下主要权利:

1、公开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本人可以决定,何时何地向何人公开其个人资料。

2、请求告知权。查询权的基本内涵是本人可以要求档案管理者告知是否保存了他的个人资料、保存了他的何种个人资料、保存了多少他的个人资料、个人资料的收集方式等有关其个人资料的信息。

3、保持个人资料正确完整的权利。本人有权要求档案管理者就其保存的个人资料与本人的实际状况一致。在不一致时可以要求更改、删除错误的内容或补充不完整的内容,以确保档案管理者收集的关于本人的某方面的信息的真实性。

4、阅览及制给复制本权。本人可以依法查阅档案管理者保存的个人资料,并请求档案管理者制给复制本。

5、删除权。依学说的一般观点,资料收集、处理或利用后,原则上不应保存,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须要保存,始得保存。因而,在档案管理者没有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时,非法储存本人的资料、超过范围储存资料、逾期储存资料,本人均得要求予以删除。

6、报酬请求权。报酬请求权,简称报酬请求权,是指本人因其个人资料被收集、处理与利用而得以向资料处理主体请求支付对价的权利。未经本人同意档案管理者不得将其个人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档案管理者将个人资料应用于营利目的应支付报酬。对档案管理者非法将本人档案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所得收入,本人可以以不当得利要求返还。[11]

7、损害赔偿请求权。档案管理者违反个人资料保护法致本人权益受损的,本人可以要求档案管理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档案管理者可以证明自己无过错的不在此限,即在归责原则上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本人享有上述权利,是为了本人能以积极的行为支配其个人资料,同时在个人资料受侵犯时又可以得到法律的救济。从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两方面入手保护本人基于其个人资料而享有的人格利益。

(二)档案管理者负有的义务

档案管理者的义务是与本人的权利相对的,档案管理者作为本人档案的建立者和使用者,对本人档案中的个人资料负有如下几项重要义务:

1、告知义务。档案管理者应以适当的方式向个人资料本人告知其收集个人资料的方式、程序、范围、目的、使用期限等信息,方便本人知悉有关其个人资料档案的收集、处理、保存、利用状况。

2、保护本人电子档案资料同一性的义务。电子档案资料同一性是指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的个人资料与本人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建立电子档案时,应如实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本人的个人资料。不得收集不真实的资料,也不得断章取义地收集个人资料。处理后的资料要与收集时的资料相一致,处理后的资料与收集时的资料不一致的,要以收集时的资料进行校对。保存的资料要如实的反映本人信用的实际状况。利用过程中的信用资料也应与本人的实际状况相符。从这四个环节把握,才能保证本人信用资料的真实性、全面性,才不致于发生侵权。

3、维护本人电子档案库安全的义务。维护安全的义务,是为了防止本人档案信息被非法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据此,档案管理者在人员、技术设施、管理制度上都应加强对本人电子档案库的保护。特别是那些将档案网络化的档案管理者,更应注意预防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4、在本人行使查阅、复制、更改、删除等权利时提供必要条件和方便的义务,如提供网络的接入服务、告知档案密码、设置专人提供检索服务等。

5、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将本人电子档案资料用于营利目的或其它目的。未经本人同意,将本人电子档案资料用于收集个人资料时的目的以外的用途,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据此获利的,要承担不当得利返还责任。

6、承担侵权责任。

档案管理者承担上述义务主要是为了协助本人权利的实现,在利用本人电子档案的同时,对本人的个人资料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以维护本人的合法权益。

要指出的是,以上介绍的权利和义务,在有个人资料保护的国家都得到普遍的承认,同时也适用于其它因个人资料保护而形成的其它关系。个人资料本人享有以上本人享有的权利、个人资料的其它当事人也负有以上档案管理者负有的各项义务。

为捍卫本人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档案管理者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本人个人资料急需相关立法的调整。虽然现在还没有个人资料的全国性立法,但可喜的是,我国地方性立法已开始保护特定领域的个人资料。[1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建立起个人资料的保护制度,对个人资料提供充分的保护。

--------------------------------------------------------------------------------

[1]韩捷:《浅析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徐富荣:《论电子档案的法律凭据》,《档案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何玲:《电子档案原始性的认定》,《中国档案》,2001年第2期。

[4]康燕玲:《浅析电子档案的安全保密及法律认可》,《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5]韩捷:《浅析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个人资料本人是指以个人资料识别的特定的自然人。

[7]罗明通等著:《电脑法(下)》,[台]群彦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525页。

[8]汤擎:《试论个人资料与相关的法律关系》,《法学论坛》,2000年第5期。

[9]参见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34页。

[10]例如,美国1974年隐私权法第d、h条;德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第19条至21条,第33条至35条;瑞典修正咨询法第8、10条。

[11]卲建东等译:《德国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从》第23卷,第463页。

[12]据了解上海市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提供了对消费者个人资料的保护。这是我国地方性立法第一次规定个人资料保护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图书馆情报资料的编目属于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也是图书馆工作的关键。在整个图书馆情报资料的整理中,要制定与情报资料相关的媒介桥梁,采用整合资料的方式编目。整编目录的收集资料和检索资料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方便查找的一种方式,作为查阅的重要资料,其中显示出目录,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类目管理过程如图1所示。从图书编目这方面出发,是根据情报资料表面特征进行归纳分类,制定各种事项的责任版面等,对提升整体内容的特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分编以及归纳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分析记录,将其按照科学的方式,编制各种信息,加强图书馆整体系统的查找与检索,对保证情报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很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编制目录的质量,能够准确地阐述情报资料的整体,对提升编制目录的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编制一个高质量的目录能够起到引导阅读的作用,对宣传以及查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图书著录再完备、再准确,若没有把个别分散的图书著录款目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系统组织,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则图书著录的款目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使用价值。但不管如何,图书著录和目录组织工作都至关重要,不可与时展相离。新的编目方式不断出现,如集中编目或者合作编目,都需要在版编目。电子计算机编目等这些编目方式有利于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编制机读目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保证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基础。

2强化情报资料的审核

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编辑和审核属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核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将其中不适宜的资料信息剔除出去,以便服务于一定的科研与社会发展等科技活动。图书馆中,情报资料是有效审核的开始,也是整体编纂工作的根本。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审核与整编工作,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加强资料的审核,能够有效增强情报资料的质量。对资料进行审核,一方面能够提升工作人员对资料的了解,在审核过程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情报资料中涉及自然学科的知识,在审核的过程中对确定情报资料属于哪个范围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情报资料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编与管理过程中要实施更加科学化的方式,分析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对提升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从我国情报资料使用价值出发,将其引入到图书馆的意识形态中,能够防止泄漏到反动的群体中,将具有参考价值的情报资料引进到其中,反映了意识形态,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图书馆情报资料的整编与管理,对社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推动社会的角度出发,整编与管理图书馆的信息,能够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工作技能突飞猛进,对提升国民素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强图书馆中情报资料的审核与管理,对提升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

因此,毕业论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时间安排

1、毕业论文的时间为8周;

2、一般在毕业前一学期,社会调查完成之后进行。

三、选题原则

1、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律专业的特点;

2、毕业论文选题应当分为规定性命题和自选命题两种。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当前司法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3、鼓励学生对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四、写作要求

1、论文应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述清楚、文笔流畅,符合规范的格式;

2、论文应达到一定的字数

本科:8000字以上

专科:6000字以上

3、论文应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有学生自己观点和见解的学术性论文。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要虚心学习,尊重导师,严谨为学,诚实为人。收集资料、占有材料均要实事求是,摘录要符合作者原意,不能断章取义,资料要注明出处。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应培养严谨的学术作风。

4、学员应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论文写作应有计划地进行,论文内容应包括:

(1)前言含简要说明选题的意义,主要创新观点、见解、对策和结论;

(2)论证分析部分这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要求思路清楚、逻辑严密、文字通顺、结论科学。全文应论点层次分明,要分章节或大小标题,标题要简洁醒目;论文不能只是材料的堆积,要言之有物,运用材料说明问题,论据充分、材料丰富且运用得当;论文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3)对策建议创新见解要在这里总结、表述清楚。

(4)结束语。

(5)参考资料目录(包括:专著、著作、学术论文等)。

五、写作计划

论文应制定写作计划,包括:论文大纲,大小标题,基本论点和论点句;进度计划(社会调查计划,资料调研计划,时间进度表)。

学员撰写论文可以参照以下程序:

1、准备阶段:

(1)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学习;

(2)了解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及要求。

2、选题阶段:

(1)收集、阅读、分析资料和文献;

(2)在导师指导下选题、命题和构思论文。

3、读书报告阶段:

(1)在选好题目的基础上,调查研究、大量阅读文献、收集资料(含社会调查)、阅读消化、调查研究。要求每位学生阅读20篇以上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专著、著作、学术论文等;

(2)写出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最后与论文一并交指导教师)。

4、撰写论文初稿阶段:

学生在读书报告基础上,撰写提纲并进行写作论文初稿。

5、论文修改完善阶段: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论进一步的充实、修改与完善。

6、论文提交阶段:

(1)根据导师最后提出的定稿意见做最后的完善;

(2)检查论文的格式和文字等细节;

(3)按照论文的统一格式排版并将最终的论文定稿打印、装订;

(4)提交的论文为一式三份;

(5)提交论文定稿的电子版给导师。

7、论文评审与答辩阶段:

(1)由相关部门组成毕业论文评审、答辩小组组织毕业论文评审、答辩。

(2)答辩在江苏大学或符合条件的校外教学站进行;

(3)给出毕业论文综合成绩。

六、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及主持答辩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法学教师、法学研究人员或具有同等资历并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五年以上的人员,其资格由我校成人教育学院负责审核;

2、指导教师只能指导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跨专业指导;

3、一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名,指导每个学生不得少于10个学时;

4、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一般应包括指导学生选题、收集资料、撰写提纲、撰写初纲、提出修改意见,直至定稿和写出评语。

七、论文格式

1.论文要求一律用A4白纸打印。

2.封面:论文一律用统一封面,论文封面格式另行规定

3.任务书:内容包括论文要求、主要内容、进度安排等。任务书由学校统一印制。

4.摘要与关键词:论文要有150-200字的摘要,并列出论文3-5个关键词(中、英文对照)。

5.正文:论文统一用A4纸,计算机打印。正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字,行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论文正文打印格式及尺寸要求:版芯尺寸为15CM×23CM,统一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

6.脚注:论文中引用资料时要加以脚注。法学专业论文脚注统一使用小五号宋体字,脚注按:著者姓名、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次序标注。

7.参考文献:论文正文后须附参考文献,著明论文所依据的文献资料情况,文献著录格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专(译)著: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连续出版物: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论文集:作者.文章标题: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互联网资料:作者.文章标题,完整网址,年代。

8.鸣谢:本页内,学生可以表达对论文指导教师和在论文写在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其他人的感谢。

9.装订:毕业论文按如下顺序排列和装订:

(1)封面;

(2)目录;

(3)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页;

(4)论文正文;

(5)参考文献页;

(6)鸣谢页;

(7)封底。

读书报告另行装订。

八、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

1、优: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充分,资料丰富,层次清楚,文笔流畅;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创建性发挥和见解;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无误。

2、良:能很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充分,资料丰富,层次清楚,文笔流畅;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无误。超级秘书网

3、中:能较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恰当,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分析透彻,论据比较充分,资料比较丰富,层次清楚,文笔通顺;答辩时口头表达清晰,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4、及格:基本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论文选题尚可,能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提出问题,对研究的问题论述清楚,论据能说明问题,资料符合规定,层次基本清楚;答辩时口头表达基本清晰,回答问题没有明显错误。

5、不及格: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论文不及格:

(1)未完成预定的论文写作内容;

(2)抄袭他人的论文或文章;

(3)没有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4)论文分析有明显错误;新晨

(5)论文结构不合理;

(6)质量较差;

(7)字数少于规定要求;

(8)打印装订不合格;

(9)答辩时不能阐明论文内容,又不能回答提问;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44;G23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6-1189-02

研究型论文是指对基础性或应用性研究成果进行科学阐述、分析、总结,并得出创新性结论 的科技写作文体[1],是医学期刊中主要的论文类型。而资料是该类论文写作的物 质基础,要想写好研究性论文先得有资料,没有资料一切写作活动都无法进行。 一篇好的研究性论文首先需明确研究目的,制定研究方法,这样才能确定论 文的题目。当论文的题目确定后就应当认真、全面地考虑需要哪些资料才能客观、科学地说 明问题,使得出的结论站得住脚[2]。医学论文写作的材料是指为某一写作目的,从医学研 究、医疗实践或通过查阅医学资料等途径获得的一系列事实、数据以及说明这些事实、数据 的医学理论。这些资料对写好一篇研究性论文起到决定性作用。

1 医学研究方法

医学研究的方法有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就是预先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这些条件下去做研究追踪,最后在原订计划的时间内评估,把符合原来设计方法的所有 患者都列入统计范围,全部研究结果都要表现出来。回顾性研究又叫病例对照研究,是以现 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对象,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 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 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 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不管前瞻性研究或者回顾性研究均在进行临床观察的过程中收 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对这些数据需要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处理,以便为分析判断,进行理 论概括做好准备。

2 医学研究资料的收集

对医学研究资料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材料的取舍和整理,对实验观察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合理选用适当的图、表和照片等等。这部分工作有时在试验结果分析时已经完成,但仍需对 这部分临床观察的素材进行科学的加工。也就是数据要反复核对,保证准确无误。然后分类 列表分析,其中有些需要统计学处理,有些需要绘画。在整理资料、列表、绘图的过程中需 将所得资料完整记录下来。资料经过仔细整理、分析、解释,可以形成观点得出初步结论。 医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有:①调查法:也就是医学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如摸 清疾病情况,分析发病规律,探索致病原因,了解环境污染,评价防治效果,研究生长期发 育等。在调查中一定要确定调查对象、调查项目,明确调查目的和指标,根据调查目的所预 期分析的指标确定对每个观察单位的调查项目。调查指标要具体、精选,尽量用客观的有特 异性的计量指标。②观察法:观察法是指从自然发生的现象中收集资料,它是医学研究 最基本方法之一,应用最多的为临床观察。临床观察需要临床医生系统、全面地观察和了解 人体的病理过程以及治疗效果等,记录事实和有关数据,为进一步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等逻辑思维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科学资料。③实验法:实验是取得精确的、典型的医学科 学材料的重要手段,它是从人为的发生于实验条件下的现象中索取资料。人体的生理现象和 病理现象有些可以观察到,有些则不能观察到,需要安排实验,人为地创造便于观察的条件 才能收集到所需要的科学条件。实验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临床疗效观察以及小范围的现场 实验。实验研究必须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条件,结合统计学要求针对实验的全过程,作出周密 和完善的设计,如果设计是周密和完善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而可靠的资料。实验 法所得的资料比其他方法更为准确明了和深刻。

3 医学文献资料的收集

医学研究中资料的取得不能全靠研究者的直接观察,因此在医学论文写作时就需要查阅大量 的医学文献资料。 虽然在课题研究或临床观察之前,已对有关资料和学术动态进行了收集 和分析,但是在撰写科研型论文时仍要查阅大量有关文献,以作为对已掌握的文献的补充。 一 篇好的研究性论文需要引用、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献资料[3],这样才能提高论文 的说服力 ,增强论文的可靠性。医学信息检索是一种可以提高研究效率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 的检索工具和检索途径以获得相关内容的可比性资料和可以统计的数据,据此可以把握学术 动态和研究热点[4]。有人作过统计,国内外多数科学工作者查阅文献的时间约占 整个科研 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没有这些最新的参考文献,要想使论文达到新颖和独创性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查阅收集文献在整个科研和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收集资料的目的是 为撰写论文开拓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收集资料时应根据论文的需要,把与科研课题 有密切关系并要引用的资料做好卡片,注明文献的出处、作者、题目、杂志名称、卷、期、 页数、年代等。一般收集资料分三步法:①根据研究课题选择检索工具。②确定检索方法。 ③查阅原始文献。收集论文需要的文献资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方法上沿用 前人的,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②在理论认识上支持本文观点的。③前人研究的结 论与自己文章所述不同,需要加以说明的。④前人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存在争议和正在探讨 的。将这些资料收集好后,编好序号,以备撰写文章时使用。

4 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完成对研究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就需从中提炼观点,明确结果,提出结论。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要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实验观察所得的资料,重新核对试 验设计中所包含的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设计中哪些观点在理论上成立,而在 试验中得到证实;哪些观点在试验中没有得到证实或未完全证实,需要修改;哪些现象和指 标超出原来设想,而且可能有新的启示,需要进行新的分析。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提炼 出研究资料能说明的观点和能得到的结果,提出结论,使研究资料和理论认识充分结合起来 。也就是作者通过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准备工作,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充分的统一,从而提 高自己撰写医学研究性论文的水平。

总之,在撰写医学研究性论文中需注重资料的收集,对资料的收集要做到实事求是,博采众 材。要注重对研究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提炼,才可能使论文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内以最明确 、最易理解的形式表达作者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大明.参考文献引证在研究型论文中的分布特征[J].编辑学报,2008 ,20(6):481.

[2] 高宏,游苏宁.医学论文写作及投稿中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 研究,2003,14(2):169.

[3] 王平.参考文献引用原则的探讨[J].编辑学报,2004,16(1):35-36 .

[4] 李学敏,陈平.医学信息检索对医学文稿编辑加工的作用[J].编辑学报, 2005,17(4):279.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评判标准

近20年来,我国经济与管理类别的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十分迅速。由此而带来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问题。在一些人眼里,经济管理类的论文,不过是收集有关论题的资料,整理之后,发发议论,谈谈自己的观点而已。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经济管理类的学位论文应该写什么?应当如何做?进而产生了如何评判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问题。

尽管经济学学位论文与管理学学位论文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毕竟还有各自的特点。本文是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多年来研究生工作会议抓学位论文质量和笔者多年来评阅有关高校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仅讨论管理类学位论文的要求和判别标准问题。

王俊峰(2003)在访问了利物浦大学图书馆学博士安小米和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经济学博士吕学静后,给出了社会调研文章的如下通行研究步骤:

(1)发现或确定研究对象;

(2)文献阅读分析,提出要研究的问题(RQs, Research Questions);

(3)围绕RQs进行文献阅读,论证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起点;

(4)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模型构建,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案;

(5)数据采集过程;

(6)数据分析,解答各个RQs;

(7)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一般说来,上述研究过程是恰当的,至于有的环节可以细一些,有的可以粗一些,有的可能交叉进行,都不是关键问题。

安小米(2003)按照国际惯例,给出了社会科学学位论文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比例:(1)前言(占全文的10%);(2)文献回述(占全文的20%);(3)研究方法(占全文的15%);(4)研究结果(占全文的 22%);(5)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占全文的20%); (6)结论(占全文的12%);(7)参考资料(占全文的 1%);(8)附录。

这里的结构大致上也是恰当的,所给出的百分比也只是一个参考而已。研究生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参考这里的结构,但不必拘泥于这里的结构。有的部分可以展开,有的可以合并。

从学位论文的关键构成要素角度来看,可以进一步提炼出四大要素:(1)研究对象(要研究的问题);(2)数据(资料);(3)研究方法;(4)结论。

其中,前三个是基本要素(可称为三大基本要素)。最后一个是派生要素,一般是不独立的。因此,对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围绕(前)三大基本要素展开的。

一、围绕研究对象展开的工作(文献阅读与选题)及评判参考

文献阅读是完成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献阅读与选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可以先选题,后文献阅读(例如做导师研究课题的一个部分);也可以先文献阅读,后选题(通常在选题后还要文献阅读);还可以一边文献阅读,一边选题。

1.选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生做学位论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做学位论文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许多研究生学位论文失败,在选题的时候就注定了。不当的选题,注定论文不会成功。例如,“银证合一”曾经(大约在2001—2002年)是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有的研究生就把学位论文的题目选为“中国银证合一问题研究”。但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做成功的题目。首先,中国的银证合一还没有发生,无法做实证研究。因而,就只能研究银证合一的必要性、优点、缺点,和其他一些国家对比讲讲我国加入WTO后的可能趋势等。而这些,不是教科书里反复讲过的,就是有关官员、专家反复讲过的。一个研究生选择这个问题做研究,除了综合这些观点和资料,加一些议论之外,还能写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没有与众不同之处,仅仅整理众所周知的有关资料,重复他人反复讲过的观点,这样的学位论文是注定不能通过的。因此,应当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

一般说来,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题目宜小不宜大。核心是要聚焦,要把议题选定在具体的子问题上。题目过大,容易空。一般应当限定所研究的问题的地区、限定具体的子问题或问题的方面。

例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这个题目就过大,过于空泛,很容易出现抄教材或整理有关资料整理的情况。如果一定要研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问题,就不妨把题目限定为“XX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居民需求现状与XX银行的策略”,着重研究居民对银行中间业务的认识了解状况和需求现状 (实证),及基于这种现状的该市某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2)如果是宏观管理问题,最好是宏观管理的一个侧面(不要太大,越具体越好)。面面俱到,容易散,难以研究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

例如,“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就太大。看不出要研究哪个国家的,不可能研究所有的国家。限定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也太大,农业的具体分支很多,不可能每个分支都研究。就是限定在某一个分支、某一个品种上,例如“中国棉花生产的技术经济研究”也大,最好限定在某类技术上,例如棉花浇灌技术的经济研究。这样才可能围绕棉花的新旧灌溉技术把相关经济问题研究得深一些,给出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3)如果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一个部分,通常会好一些,值得鼓励。

(4)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题目,通常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对社会实际的观察,发现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来源于文献阅读,发现研究中的不足。文献阅读是确定研究对象(研究的“靶子”或“弹着点”)的基础手段之一。

2.文献阅读

要表述清楚自己研究的对象,在论文中就必须有:

(1)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的介绍、陈述,同时,要注明出处。不注明出处,容易被视为抄袭。对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的介绍、陈述,一般应在论文行文之初有一个集中的表述。一些针对性强的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也经常出现在学位论文的主体章节中,例如,出现在数据或资料的分析章节中,或结论分析的章节中,甚至出现在对策分析的章节中。出现在论文主体章节中的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若不注明是何人提出的,不注明出处,将被视为抄袭。

(2)在论文行文之初介绍前人的研究结论和观点后,最好有一个简短的评述,概括已有研究的短长。

(3)在文献阅读的简短评述的基础上,说明自己研究的着眼点和研究的目的,说明自己研究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但要说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前人所没有过的,就很难。一般要通过检索、查新来证实。

二、围绕资料数据和处理资料数据的理论方法而展开的工作及评判参考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一般要有实证研究的部分。从理论到理论的分析,而且还要有创新,一般很难。通常只有少数天才能够做到。例如,斯蒂芬·霍金提出的“果壳中的宇宙”、“膜理论”。如果研究生不是这样的少数天才,最好不要把学位论文定位于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理论研究。特别是管理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脱离实践,几乎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所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应当有实证研究的内容。于是,就都存在研究中所使用的资料和数据问题。

1.论文应当说明所使用的资料和数据的来源,以表明论文研究的科学客观性

(1)如果是自己调查的数据(或资料),要说明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过程和修改过程,表明论文所使用的资料或数据的可靠性。资料或数据的来源不可靠,学位论文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到是否合格的问题。

(2)如果数据来源于年鉴之类的公开数据,或者引用其他论文的数据,就必须按照规范注明数据出处。不注明数据出处的论文,是不规范的论文,甚至也会影响到论文的合格问题。

2.论文应当说明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

学位论文必须清楚地交代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即便是被广泛使用的理论和方法,也要说明。不交代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的论文,是不规范的论文。

3.围绕数据(资料)和研究方法的评判参考标准

(1)如果是自己调查的数据(或资料),即便研究所采用的是被广泛使用的常规理论和方法,学位论文也可以成立。

(2)如果数据来源于年鉴之类的公开数据,或者引用其他论文的数据,就必须说明自己的研究所用的理论方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否则,研究的问题相同,数据来源相同,处理方法也和前面的研究相同,就无创新可言。这样的学位论文,通常难以通过。

(3)如果数据来源是公开的共用数据,方法也是大家的常用方法,就必须说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具体的对象),是从来没有人研究过的。但需注意,要说明自己研究的问题是从来没有人研究过的是非常难的。

(4)数据来源于自己的收集和统计,并用它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优化问题(有实际应用的意义),一般是合格的。

(5)如果是定性分析的学位论文,在说明自己的论据(资料)及其来源和分析所依托的理论和方法后,一定要在后面说明自己的结论的创新之处,说明自己的结论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前人从来没有提出过的结论,一般是很难的。特别是要想让评委接受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定性分析的结论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难度一般很大。

(6)仅仅在公共资料的基础上发议论,如果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深刻的、有意义的,基本上是不合格的论文。

(7)除了研究一段特定的历史现象(或问题)外,采用的数据过于陈旧(例如,数据的截止年份是四五年前的),是不合格的论文。

(8)如果对数据的处理,仅仅计算不同状况(例如不同态度、不同选择)的百分比,一般是不合格的。

(9)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不能作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10)一个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不能构成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因为事实上,它是一组专家长期工作的结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结果。个人所做的局部工作是否能够构成研究生学位论文,其主要标志是看个人所工作的部分,是否有创新,是否发现了过去没有发现的问题,或者把经典的论证方法用于实际工作时存在不适用的问题,需要改进、补充。

三、围绕研究结论的写作及评判参考

围绕研究结论的写作,重点是要说明自己的结论与前人的结论的异同,以及自己的结论的意义。

(1)结论一定要基于自己在第二部分的研究。离开自己第二部分的研究,搞飞来之笔的结论和对策,是不合格的。

(2)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他人研究过的,自己依据自己调查的数据和科学的统计处理,了他人的结论(特别是名人的结论或观点),得出了新的结论,或者建立了新的理论,那么这篇论文就是一篇非常好的学位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证实了别人的理论或假说,也是一篇不错的论文。

(3)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他人研究过的,数据也是公开的共用数据,但采用了自己改进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得出了与别人不同的结论,不论是否建立了新的理论,也是一篇不错的学位论文。

(4)如果所研究的问题是别人研究过的,数据也是公开的共用数据,虽然采用了自己改进的方法来处理数据,但得出了与别人相同的结论,特别是众所周知的结论,这样的论文,至少不是一篇好论文。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适用范围

1.定性、定量分析与分析对象的来源

定性分析的对象,通常是文字描述性资料。定量分析的对象,是数据。文字描述性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类别:(1)自己调查的,(2)引用别人调查的 (有一个可靠性问题)。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类别:(1)自己调查的,(2)年鉴之类的公开数据,(3)别人调查的(也有一个可靠性问题)。

2.定性、定量分析的适用范围

(1)首次出现的(个别)问题,或新近出现的只有少数例子的问题,只能通过调查获得文字描述性资料,因而,也只能使用定性方法来研究。

(2)首次发现的少数问题或现象(问题或事实早就存在了,只是才发现),由于只能获得个别或少数的例子,所以也只能通过调查获得文字描述性资料,并使用定性方法来研究。

(3)新近出现的有一定数量的问题,或者首次发现的却有一定数量的问题,应当通过调查(用问卷),获取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处理。

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三类。一是统计处理,以此弄清客体的现状,寻求客体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或通过统计分析发掘深层信息(例如判别分析)。二是依据数据(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统计处理之后),建立模拟模型,研究客体的规律。三是依据数据(通常也需要经过一定的统计处理之后),建立优化模型,由此得出最优(较优)的控制参数,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基于统计原理的、特定的评价方法,基本上可以纳入统计处理的类别。

(4)反复出现过的问题,应当通过调查(用问卷),获取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处理。

对于(1)、(2)类问题,只能用定性方法来研究。定量分析方法是用不上的。对于(3)、(4)类问题,要用定量方法来研究。虽然定性分析方法是可以用上的,但通常很难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难以有创新之处,自己所认为的新观点,往往是别人已提出来的旧观点。除非自己在调研中又发现了新的现象,但这又不属于(3)、(4)类问题,而属于(1)、(2)类问题。

参考文献:

[1] 安小米.学位论文写作如何符合国际学术研究惯例[J],中国研究生,2003,(4).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在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展现,越是那些“习惯性”的问题越有可能在较多的学位论文样本中被发现;而某些存在弊端但得到“普遍认可”的写作模式只有通过与其他学科专业的比较才能甄别。鉴于近年来体育人文社会学在方法论和研究旨趣上与社会学趋同,而后者的积累要雄厚得多,所以我们选取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分析的参照。这一比较研究的思路在理论上面临的质疑主要有2个方面:1)社会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是2个不同层级的学科,按照目前的流行观点,社会学是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两者既然不在同一层次,当然也就没有可比性;2)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体育人文社会学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非社会科学的领域,两者的性质大不相同,放在一起比较不免有“鸡同鸭配”的味道。我们承认,这2种质疑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而言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但是本文的关键着眼点不是“学科”,而是“专业”,要比较社会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2个不同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范式,从而为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乃至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寻求依据。

本文分析的基本单位是硕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的写作范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学科领域划分的限制,但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也遵循着学科层级化、属地化的主观逻辑。一篇“典型”的硕士学位论文,在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要符合该学科、专业认可的“模式”,在研究主题上受“学科”的影响更大;而在研究方法上,跨学科的联系和共性凸显已被大量的研究证实。比如,在“学科性质”上被视为截然不同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各自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的学位论文中运用频数最高的前3种研究方法趋同:体育教育训练学论文是调查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是调查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运动人体科学论文是文献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民族传统体育学论文是调查法、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社会调查方法在所有4个专业中均占据了基础性的地位。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正是写作风格、研究方法等,这些内容完全具有跨专业的可比性。另外,比较研究对象的选取首先要服从的是研究主题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而非对象自身“标签化”的属性,那些选取了在“学科性质”上看似“不合适”对象的比较研究在学界并非个案,单从中国期刊网检索的结果看,就有成百上千篇。本文从提升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和培养水平的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以学术积累相对雄厚、研究方法较为成熟的社会学作为参照,对社会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样分析,以揭示后者中的问题和不足,这种研究设计有较充分的、合理性依据。

资料搜集方法如下:以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2009—2011年的论文,每年的检索结果按照“下载频次”排序,然后搜集下载频次最高的前100篇论文(下载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篇论文的受关注程度和影响力,下载频次越高的论文写作模式越有可能在学界流传),3年共搜集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再按照相同方法搜集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300篇,共计搜集600篇硕士学位论文。笔者制定了一份包含30个变量的编码表,在经过反复讨论和试用之后开始正式编码,编码后的信息用SPSS19.0统计软件录入和处理。资料搜集、编码、审核和分析的时间是2012年6月15日—10月15日。在搜集论文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来自41家培养单位,社会学论文来自52家培养单位。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指导教师为教授的170篇、副教授的58篇、未标注职称的72篇;社会学论文指导教师为教授的200篇、副教授的61篇、未标注职称的39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是337.92次,社会学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是358.31次,t检验显示无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论文篇幅比较就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而言,篇幅代表了资料的丰富程度和作者的工作量。一定的篇幅是高质量论文的必要条件。在不考虑装订、排版等细节的情况下,用论文正文(从前言到结尾,不包括摘要、目录、致谢、参考文献以及各种附件)页数代表篇幅大小。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篇幅的平均值是39.72页,而社会学论文是43.56页,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还发现大量用文献述评和重复琐碎的数据图表“填充”篇幅的现象:有些论文不是从主题出发有针对性地与前人研究对话,而是划分几个小专题,将前人文献(通常是摘要)简单地罗列在文献述评当中,这样就会占据大量篇幅;有些论文提供了数据表后,再附上用相同数据绘出的图,又用文字将有关数据叙述一遍,导致重复。“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应当是论文经验研究资料最为集中的地方,但是有不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论文该部分在全文中所占篇幅过少。

2.2研究类型比较若按照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划分研究类型,则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97篇属于后者,相比之下,社会学论文中只有140篇属于后者(P<0.01)。体育人文社会学过于偏重应用对策研究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一点与学界已有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不仅“现状调查”研究过多、缺乏深度分析,而且证明研究多、反驳性研究少,总结研究多、预测研究少。重应用对策、轻基础理论的问题不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常见,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不少见,导致“对理论的重视不足”“多学科理论选取无原则”“学科隶属不清”“理论引述不合理”“忽视基本理论假设”“不重视理论概念的界定”“缺乏理论框架”“理论回归不足”“欠缺理论升华能力”等问题。在应用对策研究上的热衷表现了对现实和社会需求的重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轻视基础理论研究是不可取的。学位论文研究不同于社会相关部门的课题,后者通常是实用取向的、关注实践操作,而前者必须建立在“学理”的探讨之上,而学理探讨不可能绕开理论“关怀”。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规定的学士、硕士、博士3个级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中,“基础理论”都被置于首位,而且随着学位级别的提升,对基础理论掌握的要求也从“较好”提升到“坚实”和“坚实宽广”。如果将学位论文作为考核学位申请者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应用对策研究则很难体现基础理论掌握情况,特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中的很多应用对策研究只不过是调查报告而已,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偏好相适应的是论文中对策内容的突出: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41篇有着独立的“对策(或建议)”部分,而社会学论文中只有139篇(P<0.01)。许多所谓的“对策或建议”就是“引起重视、加强管理、搞好宣传教育、提升自觉性”等空话、套话,并未经过深思熟虑,更未进行任何实践探索和检验,甚至与论文中研究结果严重脱节。

2.3论文结构比较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最流行的结构由如下几个“标准”模块构成:1)前言(用来导入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2)文献综述(用来述评前人相关研究);3)研究对象与方法(用来介绍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有时被硬性地分成“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个独立部分);4)研究结果与分析(用来描述研究的主要发现,并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5)结论(对研究发现进行概括);6)对策与建议(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设想和措施,时常和结论并为一个部分);7)声明与致谢(用来向那些对本研究提供帮助的人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有的论文还分成“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9)附件(可能附加一些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访谈记录、数据统计结果和重要文件等)。我们将这种论文结构称为“常规结构”,它明显模仿了自然科学的实验报告等文体,具有格式统一、思路明了等优势;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思维自由、理论创造和文学造诣,消解了学科的“人文”特性。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95篇是常规结构,社会学论文中则有247篇是常规结构,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4研究方法比较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早已形成复杂的体系。该体系涉及范式(实证范式、诠释范式、批判范式、女性主义范式、后实证主义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等)、方法论(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或哲学基础,包括广义、狭义2种,狭义上的方法论与范式对应,如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等)、研究方式(指研究采取的具体形式,基本的研究方式包括文献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4种)、研究方法(包括广义和狭义2种,广义上的研究方法泛指开展研究的方法,狭义上的研究方法特指那些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搜集和处理研究资料的思路、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分成定性和定量2大类别,定性方法如参与式观察法,定量方法如问卷调查法)、研究技术(解决研究中具体操作问题的技术手段,如抽样技术、编码技术、信度效度检验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和表述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不规范的地方。在600篇学位论文中“声称”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近百种,除了常见的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之外,还出现了“心理测量法”“GIS分析法”“SWOT分析法”“博弈论法”“测试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二手资料分析法”“共时与历时结合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归纳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经济数学建模法”“框架分析法”“理论研究法”“录像观察统计法”“描述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系统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专家咨询法”“体质测试法”“网络调研法”“编码计算法”“焦点小组法”“结构功能分析法”“多学科分析法”“深描法”“人种志法”等。相比之下,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声称”使用的研究方法种类要比社会学论文多得多,前者超过了70种,而后者只有30余种。在研究方法上的名目繁多传达了积极和消极2种信息:积极的一面是方法的多样化,研究者可以自由地挑选适合的研究“武器”,从更加丰富的视角开展研究;消极的一面是许多所谓的“研究方法”既不成熟也不规范,甚至是论文作者随心所欲“编创”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作者(声称)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研究方法分别是:1)文献资料法;2)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数理统计法;5)逻辑分析法。社会学论文作者(声称)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研究方法分别是:1)文献资料法;2)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观察法;5)个案研究法。两者在研究方法的偏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要特别指出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在资料搜集上过度依赖问卷调查,在资料分析上使用所谓的“数理统计法”(实际上多数只是进行简单的频率和百分比统计);而社会学论文较大比例采用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从而有助于深度挖掘和获得“质感”。相比之下,体育人文社会学以问卷、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重过大,而且常伴随着问卷设计不规范、数据统计过于简单、数据处理不充分、统计方法运用不当等弊病,这样写出的论文往往流于表浅。

2.5研究技术比较鉴于问卷调查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2个学科中均受到高度重视,在此重点探讨与之有关的研究技术。问卷调查法主要适用于搜集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化研究手段,它在问卷设计、检验、发放、回收、编码和分析等各个环节均已形成了成熟的技术规范;然而,在2个学科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问卷调查法成为技术问题最为集中的环节。为了发挥推论总体的效果,问卷应采取概率抽样(如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的方式,但从内容分析结果看,2个学科的论文在抽样方法上普遍未做详细交待。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无1篇采取概率抽样方法;而社会学论文中有50篇采用此方法(P<0.01)。以非概率抽样方式(如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进行问卷调查将使定量资料的推论价值大打折扣,许多统计检验方法也就丧失了用武之地。一些论文声称自己是“随机”发放问卷,但实际上不过是“随遇”甚至是“随意”发放。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未详细交待问卷发放、回收的细节,如邮寄发放或当面发放,研究者执行调查还是访问员调查。从我们的实际经验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极少有人进行入户调查,委托他人(主要是未经过专门培训的熟人)发放问卷的情况极为普遍,这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失控和失实。在问卷有效回收率的计算上出现了2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种用有效问卷占发放总问卷的百分比作为有效回收率;另一种则用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百分比作为有效回收率。2种做法的分布情况见表2。我们认为有效回收率是一个反映抽样方案执行程度的指标,所以它的计算理应综合预期样本数(发放总问卷)和有效问卷数2方面的信息;而第2种计算方法忽略了预期样本数,因而是不妥当的。设想如下的极端情况: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只回收了100份,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则有效回收率按第2种计算方法为100%。若只看这一结果会误认为调查非常成功,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失败的调查。从2个学科的比较情况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中有更多的论文采用了第2种计算方法。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在运用问卷调查时另一个“个性化”的习惯是对问卷进行如同心理学量表一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问卷的信度一般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2种,尤其重测信度较为常用。问卷效度包括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三者都较为常用。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进行了问卷重测信度检验的有126篇,进行了结构效度检验的有127篇;而相比之下,在社会学论文中进行问卷重测信度检验的只有21篇,进行结构效度检验的只有18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热情”远大于社会学论文,然而在检验方法上出现了很多纰漏。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并表述如下:随机抽取30名调查对象进行了第2次问卷调查,然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2次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相关系数R=0.8888,可见重测信度较高,能够满足研究需要……。上述表述是难以操作的。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在统计学中R相关系数是指积距相关系数,而它要求参与计算的变量必须是定距以上测量等级,但社会调查问卷中的多数变量都是定类或定序的,有些甚至是字符串型的、开放式答案的,根本就无法直接参与复杂的统计计算。其次,当分析2个定类或定序变量间相关时一般不会使用积距相关系数,2个定类变量的关联程度常用θ、Q、C、V、λ或者τ相关系数衡量;而2个定序变量的关联强度常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Gamma、肯氏τ系数或者d系数来衡量,不同测量等级的变量就需要计算不同的相关系数。很显然,整份问卷不分变量测量等级只计算R相关系数的方法是欠妥的。再次,即便在忽略问卷题目测量等级差异的情况下,也无法直接得出一个唯一相关系数。因为通常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使用的问卷不会少于20道题目,又由于是重测,所以每一道题目都是在前后2次测量结果之间计算相关系数,这样有多少题目就会有多少相关系数(还不包括那些无法进行运算的题目)。许多硕士论文中只提供了唯一的未阐明计算方法的相关系数,这是有“无中生有”之嫌疑的(SPSS并非不能计算出整份问卷的唯一重测系数,但是需要复杂的操作设置,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无独有偶,在问卷结构效度检验上也出现了技术错误。结构效度又称构造效度、建构效度,这一词语由Cronbach和Meehl于1954年首创。所谓结构效度是指测验对于人的假设属性或理论概念测量到的程度。测评结构效度一般要经历如下步骤:1)对所欲测量的属性根据某种理论提出假定的结构;2)根据假定的结构拟定测量工具;3)寻求测量结果与其他评定之间的关系;4)根据测量结果验证假设结构中的各种因素是否成立;5)修改测量,重新实施有关步骤。结构效度的评价依赖于测量结果,而非专家的意见,但是许多硕士学位论文在未进行调查的情况下借助专家意见检验结构效度,这是不恰当的。导致这一技术错误的原因是研究者混淆了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的概念。内容效度是指根据理论基础及实际经验对测试工具是否包括足够的项目而且有恰当的内容分配所作的判断。内容效度研究的目的是要评估测试是否充分代表了所要测试的内容范围,需要建立在大量文献查阅、工作经验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多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议。从我们的内容分析结果看,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25篇采用专家判断对结构效度进行检验,这一数字远高于社会学论文(4篇)(P<0.01)。在定量资料的分析技术上也存在一定不足。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70篇“声称”使用了“数理统计法”,但是多数论文只进行了简单的单变量描述统计,有一定双变量或多变量分析的只有52篇;在社会学论文中,有一定双变量或多变量分析的有49篇,使用更复杂统计方法的有56篇。相比之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在数理统计技术运用上显得过于“简单”。

2.6研究资料比较研究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了论文的质量。从参考文献数量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并不比社会学论文逊色(前者平均为56.32条,后者平均为55.35条)。从正文中对前人著作的引证资料、史料、现存统计资料等来看,前者在文献资料上显得有些“单薄”: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具有丰富的前人著作引证资料的只有59篇,而社会学论文是233篇;具有丰富史料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只有6篇,而社会学论文是69篇;有225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几乎没有使用现存统计资料,而社会学论文是135篇。在调查资料方面,尽管有212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声称”使用了访谈法,这一数字多于社会学论文的194篇,并且前者还有95篇附上了访谈提纲(与社会学论文不相上下),但是正文中访谈内容丰富的只有33篇,有许多论文几乎没有任何访谈资料;而社会学论文中访谈内容丰富的有133篇。绝大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290篇)几乎没有任何观察或田野研究资料,这一数字要高于社会学论文(115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只有在与问卷等有关的定量调查资料上优于社会学论文(前者定量调查资料丰富的为188篇、后者为130篇)。研究资料的相对贫乏毫无疑问会架空研究构思,使各种五花八门的研究方法变得“有名无实”。某些论文作者“声称”使用了某种研究方法却不能提供与之匹配的研究资料,这是一种比不懂该研究方法还要严重的问题。

2.7格式和语言比较与方法、资料和技术上的逊色形成对照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格式和语言上存在微弱优势(当然是就本研究抽取的论文而言),在标题、编辑排版、参考文献标注和语言上,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均较社会学有略低的差错率(表3、表4)。如果将格式与结构等综合考量会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论文带有强烈的模仿自然科学的痕迹,比如用“1.1”“1.1.1”等计序,表格中的统计量多用英文符号表示。有时候这种格式上的要求达到刻板的地步,下面列举3例。1)在数据呈现上对“三线表”的“热衷”,这不仅表现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在体育学术期刊里也较明显,不用三线表常常被视为不懂“科研常识”和“科研规范”;然而众所周知,许多社会科学名著并不使用三线表。2)在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表述上严格约定成“研究对象与方法”,常常要求“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必须分别陈述,而另一些与此存在密切关系的内容如研究命题陈述、核心概念界定、概念操作化等,因为不宜放入“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框架之中而往往被忽视。不仅如此,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研究对象”的表述上还出现了严重的误解,比如一篇以某地区社区体育为主题的论文可能声称“以某某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为研究对象”,这显然混淆了“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或“研究内容”的关系。我们认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概念,但可以肯定地说它并不等同于“研究主题”或“研究内容”,而更贴近于“研究方法所指向的对象”,在人文社会学科中主要是指被研究的人。3)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叙事方式上几乎全是“客位”立场的,写作者使用“笔者”自称,“我”作为一种基本的“身体在场”被严格地屏蔽掉了,写作者以超然、客观的姿态出现,研究对象变成了纯粹的对象化存在物。论文的叙事方式与研究套路(定量研究、质性研究)存在密切关联,定量研究套路一般采取客位立场,而质性研究套路常采取主位立场。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定量研究套路受到推崇而质性研究套路尚未受到重视,因此,硕士学位论文在叙事方式乃至写作风格上的统一、单调也就在所难免。

2.8主要变量跨年份比较我们选定上述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各主要变量进行了跨年份(2009、2010、2011年)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变量均未呈现显著性变化,这表明上文发现的各种问题和特征具有相当强烈的稳定性(表5)。另外,我们将来自“211”工程大学的社会学论文与来自体育院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进行比较发现,有些变量间的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表明论文质量与培养单位的学术实力有关。3结论1)在篇幅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少于社会学论文;2)在研究类型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几乎全部是应用对策研究,比例远高于社会学论文;3)在论文结构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较多地采用了常规结构;4)在研究方法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运用频率较高的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社会学论文则是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后者较前者更多地进行了“质性”研究;5)在研究技术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出现了较高比例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等方面的技术错误,在统计分析方法上也较为简单;6)在研究资料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中的前人著作引证资料、史料、现存统计资料、访谈资料和观察资料等均不如社会学论文丰富;7)在语言和格式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较社会学论文有着略低的差错率。按年份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由于能力的局限,我们在论文编码和资料分析上难免存在偏差,对某些问题的判断也必定有值得商榷之处,这将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鉴于这些问题是从较大的样本中归纳出来的,有理由相信它们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不但较普遍,甚至还可能被视为“良好研究”的“样板”。这就涉及一个学科的研究范式问题。大量名目繁多的“研究方法”、漏洞百出的研究技术和相对贫乏的研究资料,说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还未发育成熟。范式是社会理论和经验研究的一个概括的组织框架,它包括基本假设、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好的研究实践和理论的模型,以及发现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一个学科研究范式成熟的标志是出现一批足以奉为经典的研究,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中如此高的差错率来看,成熟的范式目前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研究范式的不成熟又与整体学术积累密切相关,除了方法论和反思性研究的薄弱之外,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外学科缺乏交流互动也是重要的原因。只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研究的质量,还必须学习科学研究的精神,确立作为学者的人文关怀、使命认同和伦理风范,而这正是当前需要强化的。最后要声明的是:尽管本文得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很多指标上不如社会学论文的结论,但并不等于否定前者,更没有贬抑广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工作者研究生培养成效的用意。在我们看来:中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具有积极进取、简约务实和灵活包容的优势,而且与社会学等相比,没有“言必称希腊”式的畸形的西方话语崇拜情结;只要能确立文化自觉意识,解决范式不成熟的问题指日可待,只要保持不断自我突破,必定有大放异彩的一天。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62-03

一、引言

实践环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张少刚等(2004)指出: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不但要注重传统教育所强调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注重培养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提高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所要求,不断学习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

而目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现状却是:论文选题陈旧;论文论题偏宏观,与工作实践相脱节;论文内容相似性、重复性明显,缺少对个案问题的调研分析。部分论文抄袭、借鉴成分过大,达不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如何使毕业论文撰写真正成为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手段,让师生真正体会论文撰写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南京电大以会计专业为例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本文为课题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二、关于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现状研究分析

(一)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毕业论文选题为财务管理方向的最多,有59人,占调查样本的31%。其次是管理会计方向占比18%。选择会计、审计方向分别只有13%、9%。然而从论文最终得分情况来看,选择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方向的学员均分较高,分别达到78.5分、77.8分。

可见,成人在职学员更加注重会计数据的分析及应用,而不是拘泥于纯粹的会计核算。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会计核算为其他部门提供了分析所需的各种数据,最终为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需要;第二,在实务工作中,值得探究的是会计数据的价值。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说,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领域及深度相对于其他方向更具有优势。得分较高也说明了这两种选题的价值。

2.毕业论文选题原因的调查分析。论文选题原因“工作岗位”的学员最多,占样本总量的40%。居于第二位的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选题,占样本总量的29%。处于第三位的是“个人兴趣”选题,占20%。调查统计显示,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论文得分最高(均分75.5)。

通过调查,约65%左右的学员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他们能够从自身工作岗位出发选择论文研究课题,这符合成人在职学员“接近实际生活,联系实务工作”的选题原则。另外,说明成人学员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确定论文选题、寻找论文参考资料。同时,研究表明从工作实际出发选题,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调查表明,97%的学员认为选题阶段指导教师的作用很大。这既说明学员普遍认识到选题的重要性,又说明大家普遍感受到选题存在的困难。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不论是学员还是指导教师都应该在毕业论文选题上给予较多的投入。

3.选题与工作相关度趋势性分析结果显示,从工作实际出发选题呈现上升态势,2006年春占比57%、2006年秋占比64%、2007年春占比68%,表明越来越多的学员注重毕业论文的现实意义。据调查,大多数论文指导教师和教学点对务实型选题提出要求也是促进学员联系工作选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关于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的问卷调查分析

1.对毕业论文撰写意义的认识。88%的被调查学员认为论文撰写是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12%的被调查者认为并非如此。

有85%的被调查学员认为要求撰写论文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10%不确定,5%不认可。据分析,后15%学员中,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完成论文态度不够端正;二是不从事会计专业相关工作,对会计专业的认识也存在欠缺。

约93%被调查学员认为撰写毕业论文能够初步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进而对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有7%的学员不确定或不认可,据了解,这部分学员的论文与其从事工作无关。

2.搜集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途径。学员搜集参考资料的途径一般为网络搜索引擎(93%)、电子期刊(80%)、教科书或专业书籍(49%)、单位资料(22%)、社会调查(17%)。调查数据表明,网络资料成为学员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参考源。带来的问题是论文观点的相似性,甚至出现大段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此外,专业期刊具有时效性、实务性特征,成为网络之后最受欢迎的参考资料来源。运用社会调查方式获取论文资料的较少,这与成人学员撰写论文时间有限有着很大关系。

3.关于毕业论文最关键的指导项目。78%的学员关注“论述方法”的指导,有37%的学员关注“选题”的指导。表明了成人在职学员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不清楚中心论点确立及阐述的方法。同时也表明越来越多的学员感到选题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提醒并指导学员慎重选题并更加注重论述方法的指导。

而对于论文答辩,71%的学员关心回答问题的方式,有20%左右的学员关心答辩程序及评分标准。表明指导教师在指导答辩前准备时,除了要求学员再次熟悉论文内容,最需要的就是关于针对不同答辩问题如何进行回答的指导。

(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指导中面临的困难以及所积累的经验。受访教师认为理论研究水平弱(90%)、重视程度低(86%)、时间投入少(78%)是成人在职学员完成论文中最大的三个问题。因而,对成人在职教育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表示担忧。

通过访谈了解到,92%的受访指导教师将毕业论文的选题作为最重要的指导环节,因为这与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及答辩的顺利与否紧密相关。82%的受访指导教师认为成人学员初步选题时存在两种较突出的问题:首先,选题“大而空”或过于生僻。如“论企业内部控制”、“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其次,选题的表达不清晰,如“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信息保障”。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太会把握选题的原则和方法,在这方面指导教师应该给与更多的指导,教学点也应给与更多的时间让学员用于选题。80%左右的受访教师认为毕业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点工作人员访谈记录分析

访谈的问题主要涉及论文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主要经验。在访谈中,所有受访工作人员认为成人在职学员“有工作、有家庭”的特征使得论文撰写成为较“艰难”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利用电话、短信、QQ等各种方式通知、“催促”、“跟踪”学员论文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学点工作人员参与安排毕业论文动员、聘请指导教师、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归档等一系列工作,并不轻松。

访谈中了解到,受访教学点注重总结前一学期的经验,两个教学点(占比29%)将前一届学员毕业论文选题、撰写的经验总结为一份启示录,在论文动员时发放给下一届学员。同时,对于论文指导教师,所有教学点均实施淘汰制,越来越注重选择富有责任心、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论文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仅体现在包括选题、查找资料、撰写、修改、论文答辩这个过程相对较长,也因为论文的完成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员。参与者应该和谐相处、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相关工作。

三、调查结果带来的启示

(一)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应突出能力培养与提升,注重个性差异化辅导

1.教学计划中考虑增设提高学员实践能力的课程。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考虑设置与成人学员工作、生活紧密的“热点”课程(如,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安排启发学员思考、提高其分析能力及研究水平的“学术”课程(如,文献导读)。可以安排为选修课程并且在考核制度上给与较大的灵活性。这有利于学员根据自身情况确立选题,有利于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

2.前置毕业论文起始时间。建议安排在入学的第一学期,这样做有三个目的:首先,引起各方重视。开学就布置毕业论文任务可以引起学员和教学点的充分重视。其次,学员入学后会注意从所修课程中获取信息及灵感,以确立毕业论文选题并确定指导教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条件的学员可以提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尤其是要进行数据分析(甚至需要几年数据对比分析)的学员,可以尽早获取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对于时间相对宝贵的成人在职学员,尽早安排毕业论文选题,利于其拥有较充裕的思考时间。

3.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适当延长确立论文选题的时间段。论文选题的恰当性关系到毕业论文撰写、答辩的顺利程度,也体现该论文的价值。据调查,教学点普遍要求学员在1-2个月内确定论文选题,而短时间内确立毕业论文的选题存在较大困难,尤其对于不从事会计工作或从没接触过专业相关工作的学员。

4.拓展搜集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途径。从调查资料分析,绝大多数学员(有的仅仅)参考网络资源完成论文的选题、撰写,这导致毕业论文存在抄袭和雷同现象,缺乏新意和独立思考。因此,应指导学员积极拓展论文参考资料来源。选择有新意的研究课题。

5.应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将之视为提升能力的又一重要阶段。指导教师和学员应该充分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通常是检验写作者对论文主题、观点、论述方法等方面的熟悉程度,作为成人在职学员借助论文答辩进行再学习、再思考,在与答辩组教师的交流中,对所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论文答辩时,可以根据选题类型确定提问重点。例如因工作原因选题的,应该侧重“微观式”提问,即选择实务工作中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因个人兴趣或者查阅资料选题的,则选择“宏观式”提问,即注重理解性、政策性方面的提问等。毕业论文答辩的过程实质上又是一次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对不同选题针对性的提问,使撰写者更深入理解自己的课题,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撰写目的。

指导教师指导前应与学员充分沟通,了解学员的专业基础、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年龄层次、个人兴趣领域等,分层次或分类进行选题、撰写直至答辩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指导。

(二)关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熟悉论文涉及的领域或行业情况,更应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另外,考虑选派具有一定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

(三)提高对学员的要求,使之注重从资源利用、自我激励意识、写作能力、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等方面培养自己

教学点与指导教师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应热心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要求。另外,更需要想办法提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要使学生在毕业论文整个撰写过程中受到一次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各个方面的锻炼,力求使学生受到一次能受益终身的锻炼。

(四)教学点应统筹安排毕业论文工作

教学点应注重协调论文指导教师、学员的沟通,及时发现并总结论文完成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加以调整控制,促使论文撰写工作真正达到提升学员综合能力的目的。

毕业论文是远程开放教育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和设计性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专业研究素养和创新意识。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应该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只有专业理论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毕业论文才能适应成人学员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专长。在调研中,各教学单位对毕业论文工作相当重视,强调各环节的规范,综合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结合调研结果,我们将继续探索出符合成人特点的毕业论文规范,以期真正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整体质量。

[基金项目:南京广播电视大学课题“远程开放教育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0848)终结性成果之一,被评为校优秀等级课题成果]

上一篇:工程机械范文 下一篇:酒店设计范文